APP下载

阳光总在阴影后

2020-03-03汪磊

当代工人 2020年24期
关键词:菜头阳光普照大儿子

汪磊

2019年56届金马奖的大赢家是由钟孟宏执导的电影《阳光普照》,影片获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等奖项,实至名归。

从类型分,《阳光普照》是一部家庭伦理片,也是犯罪片,还是一部青春片。故事从一桩故意伤人案开始,讲述一个普通台湾家庭在数年里遭遇的一系列变故,呈现中国(原生)家庭的善与恶。

电影片名耐人寻味。一家四口中,小儿子因伤人和盗窃案进了少年辅育院,大儿子突然自杀,父亲杀人。一个笼罩在如此恐怖阴影下的家庭,何谈“阳光普照”?

影片的主人公是小儿子阿和。阿和是一个“不良少年”,从小让父亲失望。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致少女怀孕,盗窃,参与伤人,直到进少年辅育院。他是父亲家庭教育的“失败品”。伤人案审判中,法官问父亲意见,父亲非但不为儿子“求情”,反而对法官说:“我希望你们把他送进去,好好管教。”这是大义灭亲,还是灭绝亲情?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比其他民族更热忱,因为中国家庭的运作纲领源自儒家礼教。一个家庭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儿子服从父亲是天理。在父亲心中,儿子的第一要务就是“成龙”,不“成龙”,便是不孝,不孝子相当于被剥夺了家庭成员的身份。一个驾驶学员问父亲有几个孩子,他明明有两个,却说一个。因此,阿和进不进少年辅育院,的确不关他的事。

大儿子阿豪满足了父亲的期望。他听话,学习用功,进取心强——即使考得不错,也要复读,进更优秀的医学院。阿和在少年辅育院和心理咨询师对话时说,“哥哥太厉害了,做的所有事都对,他厉害到这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杀。”

阿豪的自杀十分突然,在父母看来毫无征兆。因为父母没有关心阿豪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中国家庭最大的“恶”就在这里。父母看似关心孩子,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甘愿付出一切,但他们连孩子心中想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谈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过得开心不开心。

他们对一句话的迷信出奇地一致:“我是为你好。”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他们(父母)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中国父母用“为你好”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人生。他们扮演傀儡师,操纵自己的孩子。权力高度集中,必然导致暴政。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方家庭。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学生尼尔喜欢表演,但父亲却要求他考上医科大学,完成学业后才能参加课外活动。父亲说:“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来说有多重要!”父亲并没有因尼尔的演出成功而高兴,反而决定第二天就让他转学,结果,痛苦的尼尔在当晚自杀了。尼尔并不想学医,他热爱的是表演。从医是他父母的梦想,他们想借尼尔实现梦想。中国编剧也许借鉴了《死亡诗社》的设定,阿豪也在考医学院,也被父爱绑架,结局也是自杀。

母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客观缺位。中国儒家礼教压迫了她,使她屈服于强势的丈夫,表现得柔弱无力,始终在为家庭“打补丁”。所谓“慈母”,不外如是。但母亲的“善”并不是真正的善,她也要为大儿子的自杀和小儿子的失足负责。

需要肯定的是,母亲的品格有弱德之美的光輝。“弱德之美”是学者叶嘉莹创造的一个词。叶先生诠释:“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其表现出的美就是“弱德之美”。

没有母亲的弱德,这个家庭在刚硬蛮横的父亲的控制下,可能早就崩溃了。她多次探望阿和,支持儿子挺过少年辅育院的时光。被阿和致怀孕的少女小玉出现后,她接收小玉,并共同照顾婴儿。后来,为长久安置小玉,她解除保险开美发店。她的善正体现在这些弱德上。

父爱如山。它压垮了大儿子,不过也挽救了小儿子。阿豪死后,另一个驾驶学员问他有几个儿子,他还是说一个。这一次,他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了阿和身上。他表达父爱的方式也变了,从粗暴变得和缓,开始尝试了解儿子的想法。最后,为了帮阿和解脱“麻烦”,不惜杀人。从恶到善,父爱贯穿其中,展现出中国家庭父子关系的矛盾与统一。

相比之下,西方的父子关系只有矛盾,没有统一。西方崇尚个体的精神独立,家庭观念淡薄。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的情节反映了父子之间只存在利益之争,毫无血肉亲情。这一故事被弗洛伊德引用,是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中国由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发展出的儒家文化,约束了父子矛盾的激化。以父权为中心建立的家长制使儿子不敢忤逆父亲,从而维持了家庭的完整。当这个家庭遭遇外患,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有责任保护家人——特别是传宗接代的儿子。

中国式父亲的善和爱建立在儒家礼教制度之上,这个制度保障父子不反目成仇。所以,从矛盾关系的角度看,大儿子阿豪反抗父权的方式只有自杀,小儿子阿和的方式是“学坏”。但只要还有机会,大多数对立的中国父子终会和解,虽然有时来得太迟。父亲从阿和打工的便利店买完烟出来,即将离去,阿和从背后说:“爸,要不要喝个东西?”父子破冰。

电影除了讲一个家庭故事,也讲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几个主要角色各自心中的阴影和阳光。

阿豪对晓真倾吐心中的阴影,那个躲在水缸中的司马光,就是患抑郁症的自己。外界的赞扬和期望是炙烤在他身上的不能承受的阳光,他想找一处阴影喘口气。父亲每年送他一本写着“把握时机,掌握方向”的笔记本,他的个性长久地被压抑,不会抒发心中的情感,也为了躲避父亲的勉励,几年来一个字也没写。

和晓真约会的时候,阿豪的一句话点题:“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是太阳。”阳光普照万物,无关爱恨。

他错了。世界上最公平的实际是阴影,而阳光,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等得到的。阿和和父亲谈起阿豪:“哥哥什么都替他人设想,但我们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再耀眼的阳光,也照不进阿豪心里,它只是别人看见的幻象。

相比阿豪,阿和的阴影更直观。优秀的哥哥吸取了所有的关注,他总站在哥哥身后的阴影下,不被父亲看见。阿和为什么学拳击与人打架?是不是在学校受霸凌了?父亲没有关心过。他找菜头砍黑轮,是不是被欺负在先?父亲也不曾问过。出少年辅育院后,菜头几次三番骚扰阿和,阿和也没有和父母讲,他习惯了躲在父母的关注之外,就连父子的和解,也是父亲不得已的妥协。

父亲的阴影体现在他的失败上。首先是家庭失败,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对大儿子关注太多,对小儿子关注太少。适量的阳光是温暖的支持,过度的阳光是炽热的伤害,缺乏阳光是残酷的冷漠。他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得到正常的父爱。其次是事业失败,他总将“把握时机,掌握方向”挂在嘴上,活了半辈子,妻子要开美发店,还得靠解除保险筹钱。

为帮助阿和,他采取的方式是卑鄙的谋杀。以后会怎样,电影没讲,也许因无人追究而逃脱制裁,也许被抓捕审判。大儿子阿豪曾经是他失败人生里的阳光,为他实现梦想,然而却被他一步步逼死。

影片中最需要阳光的是菜头。他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奶奶,没有人可以依靠。他为朋友仗义出头,二话不说提刀砍人,阿和却把罪全推在他身上。他家里赔不出一分钱,阿和没提供任何帮助(报答)。阿和出少年辅育院后,没有去探望为了自己而坐牢的朋友,将菜头当瘟疫一样躲避。菜头没在宾利车中点那支烟,是为了阿和着想。那一支烟说明,菜头胁迫阿和只为惩罚,不为报复。可恰恰是那一支烟,那一时善念,让他再次为义气付出代价。他被砸死在路边的草丛深处,这一次,阳光永远不能照在他的身上了。

菜头虽然是一个配角,一个反派,却刻画得非常生动,饱满。这类生存在底层的人,又被称作“看不见的人”,阳光向来照不到这类人身上。“阳光普照”对应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令人叹息。

阳光总在阴影后。中国人信奉一种质朴的生存哲学:“好死不如赖活。”活下去就有希望,穿透阴霾,迎来阳光。逆境中,遭受了挫折,弱德支撑我们前行,家庭给予我们力量。

猜你喜欢

菜头阳光普照大儿子
小号
雪 芒
掰断筷子
掰断筷子
《蔡澜谈食材》之红菜头
终点
菜头儿的故事
词语聚焦
穿靴子的猫
觅食记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