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鸨:唤我“淫鸟”实在冤!

2020-03-03萧野

环境与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雄鸟雌鸟雏鸟

萧野

吃毒虫求得异性垂青

大鸨是全球20多种鸨科鸟类中最大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灰颈鹭鸨),雌雄体型相差悬殊,雄鸟身高超过1米,体重最高可达21公斤,雌鸟体型一般不及雄鸟的一半,体重只有约5~7公斤。雄鸟最奇特的是下颏两侧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长达12~15厘米,故被称为“羊须鸨”。这些颈部硬毛在大鸨3至6岁时持续增长。雌鸟没有这种须状物,俗称“石鸨”。

对于它的名字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大鸨常以七十余只为一群,故古人取“七十鸟”为名,写作“鸨”字。那为啥古代妓院的女老板会被叫做老鸨呢?著名的农史专家游修龄在《替“鸨鸟”申冤》一文中指出,把鸨同妓女联系在一起,确切地说是起于明朝朱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現实中的大鸨真是这样的“淫鸟”吗?

和不少鸟类一样,大鸨也是雄性长得漂亮,雌性则显得朴素。它们平日里各过各的,只在繁殖季节才短暂地生活在一起。每年四五月份,雄性大鸨便聚集在一个求偶场地里,疯狂跳舞,比拼舞技。有时候它们的舞姿有点“辣眼睛”:雄鸨会不断炫耀自己胸前的豹纹状羽毛,同时喉部两侧须状羽毛炸起来,将喉囊鼓成球状,露出泛蓝皮肤,有“袒胸露乳”之嫌。同时,它们的双翅也向上竖起来,呈U形。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会高高地翘起屁股,展示自己身体下部雪白的羽毛。这样的求偶舞最长可持续四五十分钟。

2014年,西班牙科学家发现,雄性大鸨求偶时之所以翘屁股露私处,是为了显示自己身体足够健康。西班牙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研究员胡安·卡洛斯·阿隆索介绍,大鸨会捕食两种芫菁科甲虫。这些甲虫体内含有毒性很强的斑蝥素,当它们身受威胁时,便会分泌斑蝥素来御敌,只要很小剂量的斑蝥素就可以杀死大部分动物,甚至人类。因此大多数捕食者对这些甲虫唯恐避之不及。而大鸨已经演化出了对这种毒素的耐受能力,甚至把这类毒素当作药物来对抗细菌、绦虫和线虫引起的消化道感染。这类疾病在其他鸟类身上频发,而且可以通过性传播。在求偶和情敌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雄性大鸨更容易被感染,所以它们会在繁殖季节急切地找这些甲虫来吃,以便杀死体内的病原体,让自己的泄殖腔(排泄器官)干净整洁,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更强壮,从而得到雌性青睐。雌性大鸨在挑选伴侣时,看的也不仅是对方的舞姿,还有对方的屁股干不干净。

交配之后,雄鸨就另寻新欢,只留下雌鸨自己筑巢、孵卵、育雏。一个繁殖季里,一只雄鸨可以和5只雌鸨交配。雌鸟由于体型较雄鸟小,抗寒能力较差,会带着幼鸟前往南方越冬,而部分成年雄鸟抗寒能力强,会留在繁殖地,不迁徙。这就造成了雌雄鸟分开的现象,让以前不知情的人们误以为雌性大鸨是和任何鸟类都可配对。

欧亚草原的“伪装者”

大鸨只有3根朝前的短粗脚趾,而且没有后趾,无法抓握树枝,属于地栖性鸟类。它们擅长奔跑,成年雌鸟跑得比狐狸还快(狐狸的小跑速度可达到48公里/时)。大鸨奔跑时经常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有时又显得有些“呆头呆脑”,颇有鸵鸟的即视感,所以有人称之为“欧亚大陆的鸵鸟”。但比鸵鸟“高级”的是,大鸨会飞,还能迁徙呢。

大鸨普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开阔的草原和农田地带,分为“指名亚种”和“东方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中西部,东方亚种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在中国境内,指名亚种主要繁殖于新疆地区,多为夏候鸟,在部分地区为留鸟;东方亚种的分布比较广泛,在内蒙古中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繁殖,之后到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地越冬。看上去,它的分布范围不算小,但其实野外种群数量相当稀少,全国仅几百只。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只在北方的少数动物园里有。

大鸨喜欢在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及农田草地群居,是典型的草原生态指示物种。其体羽主要呈淡棕色,身上密布斑驳的黑色细纹,酷似迷彩服;头颈灰白色,后颈的基部到胸前两侧有棕栗色横带,看起来像戴着半圆的领圈。雄性大鸨的腹部为灰白色,翅上有大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雌性的胸部和颈部呈浅黄色,其余部分的羽毛呈浅棕色,和周边自然环境基本一个色调,不易被天敌发现。

常食农作物补充体能

作为典型的杂食性鸟类,大鸨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食谱不尽相同:在食物充足时偏好昆虫或小型脊椎动物;幼鸟主要觅食营养价值较高的昆虫,随着个体发育,植物性食物随之增多;在越冬期,大鸨主要觅食麦粒、玉米及大豆种子等,并从土壤中获取少量有机质。

食物的丰度是影响大鸨安家落户的重要因子。迁徙前期,大鸨需要大量食物来储备足够的能量。有研究显示,在新疆塔城地区,处于迁徙前期的大鸨多分布于开阔的小麦地(冬小麦或留茬地)。因为这类区域主要用大型机器收割农作物,冬小麦麦苗和收割时脱粒遗留的麦粒可为大鸨提供充足的食物。此外,有报道指出,每年都有大鸨到河北沧州越冬,那里田地开阔,农田食物充裕,可满足越冬条件,种群数量可达到70到80只。

一年中,大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集群活动。但与其他动物不同,它们主要是同性、同龄的个体凑成一群,即雌鸟和雄鸟往往不在一个群体,并且相隔一定距离。种群的规模大小因环境而异,小群体能降低群内个体间的食物竞争,以增加有效采食时间。大群体则可以相对减少警戒时间,提高吃喝拉撒睡的安全系数。由于大鸨经常栖息在农田环境中,那里人类活动较多,因此无论大群或小群,大鸨的整体警戒水平都比较高。

别轻易说我是“渣男”

这种机警的性格也体现在大鸨对住处的“选址”上。雌鸟通常选择在低洼、平地、向阳的缓坡上筑巢。这样视野开阔,能及时发现敌害,也有利于大鸨在孵卵期获得更多的光和热。

它们在每年的五月或六月产下1到3只橄榄色或棕褐色的、有光泽的卵(平均两只卵)。一只卵重约150克,平均高79.4毫米,宽56.8毫米,大约21至28天孵化。大鸨是早成性鸟类,雏鸟孵化后一般很快就能离开巢穴。经过两个月的羽毛发育,雏鸟通过伸展、奔跑、拍打翅膀和跳跃开始学飞,3个月大时就能持续飞行一定距离。如果受到威胁,雏鸟一般会保持静止,靠柔软的棕褐色羽毛来伪装自己。6个月大时,它们就长成了成鸟大小的近2/3,一岁左右即可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雌雄大鸨不仅体型悬殊,性成熟年龄也差得挺多,雌鸟2至3岁达到性成熟,而雄鸟要长到5至6岁才性成熟,而它们的寿命通常在10年左右(也有能活到15年以上的)。在朝不保夕、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这意味着大鸨的交配机会非常有限,并且雄鸟活不到交配年龄的概率远高于雌性。如此看来,雄性大鸨会与多只雌性交配还不管带娃就显得情有可原了,并不能以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简单评判它就是“渣男”。

天灾人祸致夭折率高达70%

机警的性格和相对安全的住址并不足以使大鸨脱离濒危的困境。

如果某一个冬季比较干旱,到第二年早春,植物的生长和昆虫的数量就很可能受到影响,间接地也会影响雌鸟的营养状况,进而影响了卵的质量。在孵卵前期,大鸨受到干扰后往往会直接弃巢,繁殖成功率大幅下降。

卵孵化后,雏鸟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若赶上连续降雨很容易有性命之忧。由于难以飞行,雏鸟很容易成为猛禽、鸦科鸟类、刺猬、狐狸、獾、貂和野猪等天敌的囊中之物。

火灾、农田机械化作业、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也是影响雏鸟生存的高危因素。根据西班牙的一项无线遥测(对被测量对象的参数进行远距离测量的一种技术)研究,在成功孵化的大鸨雏鸟中,有约一半活不过4个月,近2/3活不过8个月,成功活到1岁的还不到30%,可见雏鸟的夭折率非常高。

幸存下来的大鸨成年后,雄性的死亡率总体上还要高于雌性。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在繁殖季节与其他雄性进行激烈的种内竞争,用胸部互相推挤,紧紧啄咬彼此的喙,死伤在所难免。

此外,大鸨筑的巢显得十分草率,仅是在地面上刨个浅坑,容易被在巢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破坏。大鸨对栖息地的依恋性很强,即使是迁徙的种群,来年也会返回育雏地,有旧窝就不筑新巢。野外考察发现,在无外界干扰情况下,大鸨不轻易搬家,这使其活动范围大大减少,增加了觅食难度,加剧了物种的脆弱性及遗传多样性丢失的风险。

对大鸨而言,最佳栖息地是开放的、未分割的、管理良好的农业用地,并有大量休耕地,或是不受干扰的“杂草丛生”地区,其植被多样,无脊椎动物丰富,能为雌性筑巢和育儿提供理想的环境。但人为干扰的增加,对大鸨栖息地碎片化或丧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杀虫剂的使用和土壤污染更是减少了大鸨的食物来源并增加其健康风险。

令人心痛的还有,尽管大鸨的飞行能力不差,但是较大的体重和长达2.3米的翼展导致它的飞行高度较低并且机动性不足,经常会撞上空中电缆。所幸,国外有些电力公司将部分电缆埋入地下,或用荧光标记架空的电缆,使飞鸟更容易看到。这些措施立竿见影地降低了大鸨的死亡率。

我国大鸨数量略有提升

目前,全球大鸨种群数量约43500至51200只,相比20世纪60年代中期减少了30%。按国家分布来看,西班牙、葡萄牙的大鸨种群数量占总数的近六成,其次是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占15%~25%,而仅有4%~10%分布于中国、蒙古及俄罗斯的东南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鸨列为“易危”物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则将其划入“濒危”等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野外状态下保护自然种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途径。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多个大鸨自然保护区,如内蒙古的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黑龙江、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兴安盟扎赉特旗最南端,既是大鸨的繁殖地,也是大鸨的越冬地。200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扎赉特旗“中国大鸨之乡”称号。

大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此为留鸟,繁殖数量仅50只左右,越冬种群数量约100只。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大鸨的数量逐年回升,如今迁徙季节数量达到200只左右,加上周边地区繁殖个体,繁殖数量达到100多巢。大鸨的另一个主要聚集地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豫鲁交界的黄河湿地,约有300余只大鸨在此越冬。这一东方亚种的全球数量不足800只,长垣县就承载了约四成。当然了,这些数字还不足以让我们盲目乐观,大鸨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雄鸟雌鸟雏鸟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流苏鹬 安能辨我是雄雌
被“捧杀”的雏鸟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鸟类的“亲子交流”机制
麻雀能感知外遇
为什么雄鸟通常比雌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