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下创新广西援外医疗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0-03-03梁慧婷梁文杰曾海明李玉芳谢莉莎张震峰

广西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受援国援外医疗队

梁慧婷 梁文杰 蒙 强 曾海明 李玉芳 谢莉莎 张震峰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对外交流合作中心,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595818146@qq.com;2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宁市 530021)

【提要】 随着国内外援助环境的复杂变化,广西援外医疗工作面临新挑战,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本文总结了传统援外医疗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以“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的成功开展为例,分析和归纳了“一带一路”建设下创新广西援外医疗方式的5个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广西援外医疗方式的路径选择。

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对外卫生援助的传统方式,自1963年首次派遣至今已逾半个世纪。而广西从1976年起开始承担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迄今已向尼日尔派出医疗队21批共656人次,向科摩罗派出医疗队13批共139人次。我国援外医疗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获得了广泛赞誉,但也随着国内外援助环境发生复杂变化而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同时,援外医疗工作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其后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执行计划,推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并履行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倡议“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注入了动力、坚定了信心、树立了榜样[1]。

广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发展机遇,以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2]。在援外医疗工作中,广西在加强和改进援尼日尔、科摩罗医疗队工作的同时,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和创新援外医疗方式,积极筹备并成功开展了“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等创新援助项目,充分发挥援外医疗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周边国家卫生交流中的先导作用。

1 传统援外医疗方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援助效果缺乏监测和评估,难以实施“精准援外” 长期以来,根据国家的援外部署,广西承担向尼日尔、科摩罗2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的任务,主要方式是:两国签署合作协议,国家下达任务并由中央财政拨付经费,广西派出专家技术队伍开展援外医疗任务。该方式由受援国提出医疗队的科别和人数需求,中方接受较为被动,缺乏对受援国社会卫生状况和卫生系统绩效的主动了解和分析,不能预先对援助效果设定目标,因此无法开展监测和评估,导致难以实施“精准援外”。

1.2 尚待转变为“造血式”援助,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援外队员分散在各医疗点的各科室,例如第13批援科摩罗医疗队11名队员来自全区9个不同单位的7个科别,分驻在科摩罗3个岛医疗点的不同科室,难以形成团队合力,加之缺少大型设备支持,限制了队员开展能够展示中国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项目。同时,由于语言障碍、当地医护人员缺乏学习主动性、医疗队不参与医院管理等原因[3-4],在带教医护人员、加强业务科室、完善诊疗体系等方面,医疗队的帮扶作用尚不突出,更遑论为受援国提供卫生政策咨询。长期的“输血式”援助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受援国加强卫生系统建设、提高自身能力,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1.3 援助缺乏顶层设计,未能构建“立体化援助” 首先,各种援助方式缺乏协同,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官方卫生援助包括派遣医疗队、援建医院和疟疾防治中心、培训医疗人员、捐赠药品和医疗物资等多种方式,其中派遣医疗队和培训医疗人员属于“软件援助”,援建医院和疟疾防治中心、捐赠药品和医疗物资属于“硬件援助”,软硬援助之间普遍缺乏协同[4]。例如,中国为科摩罗援建的中科友好医院规模较大、设备齐全,但选址距离援科医疗队的3个医疗点均较远,两种援助方式互不相涉、各行其是。其次,援助的渠道较为单一,未能广泛调动社会主体与资源。援助以官方渠道为主,既缺少中方民间组织、企业的参与,也未与受援国非官方组织接触。其三,援助的形式以单向援助为主,深层次的双向合作偏少,更缺乏多边框架下的合作[5-6]。

1.4 受援国的需求缺口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虽然中方持续不断援助,受援国的卫生资源需求缺口依然非常大,尼日尔和科摩罗曾向中方提出派遣更多医生的要求。然而,仅仅通过扩大医疗队的规模无法从根本上填补受援国需求的缺口,未来的援助应该着眼于提升受援国自身的“造血”能力。此外,随着受援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卫生需求层次也在提升,除了医疗援助的需求之外,受援国对公共卫生援助的需求越发凸显。例如,科摩罗政府主动寻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灭疟科研团队合作,随后从2007年起在科摩罗三岛采用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的灭源灭疟模式,顺利开展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消除疟疾项目,取得显著的成效[7]。

1.5 援助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 目前,除中国派遣医疗队外,法国、日本和摩洛哥等国也派出专家组赴尼日尔开展相关领域的对口支援,沙特阿拉伯、阿盟和非盟的短期医疗专家组也活跃在科摩罗;各方无形中展开竞争,对中方影响力形成冲击。例如,沙特阿拉伯曾在科摩罗开展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免费手术的短期项目,预先通过当地医院广泛宣传、收集病例,再派专家组赴当地进行集中手术,救治大量患者,在当地产生轰动效应。与之相比,中国医疗队虽然也在提供无偿服务,但受治的患者仍需向当地医院支付医疗费用,援助的无偿性未能充分体现,致使影响力受限。

1.6 中国海外利益拓展致使援外医疗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中国对非贸易与投资逐年扩大,在非中资机构人员、华人华侨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援非医疗队在服务受援国民众和中国外交人员的同时,也需要对中资机构人员、华人华侨提供足够的医疗卫生服务。然而,服务对象的增多导致原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在资源分配中也容易产生矛盾,使得现行管理机制面临考验。一直以来,援外医疗队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现在更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为指引,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贡献力量。此外,医疗队还担负着维护全球卫生安全的责任,特别是为中国应对全球突发性传染病事件发挥“前哨”作用。例如,2013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援尼日尔医疗队曾受命监视疫情形势,并肩负起向在尼中资企业人员宣讲埃博拉病毒防控知识的任务;在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援外医疗队必须“守土尽责”,担负起与所在国共同抗疫、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命。

2 “一带一路”建设下创新广西援外医疗方式的着力点

面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广西转换思路,找准突破口,主动将援外医疗工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在加强和改进援非医疗队工作的同时,着重开展了“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这一创新型援助方式牢牢抓住以下5个着力点。

2.1 以援助效果为导向,实施精准援外 在“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开始时便设定了预期目标,由于目标明确,能够在实施中对援助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了达成预期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柬埔寨相关机构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了三方认可的《“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工作流程及风险防范措施》,成为每一批专家医疗队的技术指南。该项目自2018年5月正式启动,历时19个月,广西先后选派12批眼科专家医疗队远赴柬埔寨磅湛省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6 208例。其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派出的第9批医疗队,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白内障手术692例,创下总手术量、日均手术量(每日40.7台)两项最高纪录;由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派出的第11批医疗队创下单日手术量最高纪录(73例)。根据术后检查,患者视力提高率达100%,绝大多数失明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0.5以上。

2.2 以技术团队为抓手,树立专家形象 该项目动员了全区眼科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参与,先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6家医院选派出12批74人次的眼科专家队伍。2019年3月份以后,柬埔寨加大了白内障患者的筛查力度,而广西持续每个月派出一批专家队伍,手术量由2018年的月均446例增长到月均535例。中国眼科专家团队设备精良、技术精湛、流程完善、热情服务受到柬埔寨医护人员的称赞。正是由于选派最优秀的技术团队,加之先进设备、充足耗材的保障,才树立起中国专家的良好形象,也彰显了中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3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致力“授人以渔” 为确保项目工作的有效推进, 2018年初广西即有计划地接收了8名柬埔寨眼科医护人员来华进行为期两周的眼科专项培训,从而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训前精心拟定了培训计划和内容,并安排2名柬语翻译以方便进行学习交流;培训期间,安排主任医师、护士长、工程师等对柬方学员进行授课及一对一带教培训,每日安排眼科医师跟台手术,指导如何做手术助手、操作超乳机等;学员还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以及白内障专科门诊,查看复杂白内障患者,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超乳训练。这些学员结束培训返回柬埔寨,成为医疗队的得力助手。中国专家在柬埔寨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同时,也进行手术带教,使得当地部分眼科医生手术水平明显提高,并可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除带教外,还通过座谈会深入了解柬埔寨磅湛省当地防盲的开展情况,围绕如何筛查患者、如何联络和宣传等进行交流,讨论下一步合作开展工作的可行性。因此,项目的开展既实现了帮助柬埔寨白内障患者复明的预期目标,也达到了培养当地消除白内障新生力量的目的,为柬埔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4 以三方联动为保障,扎实顶层设计 项目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亚洲防盲基金会和柬埔寨卫生部共同实施,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支持,派出专家技术队伍,香港提供两台手术车及人工晶体等设备耗材,柬埔寨负责患者筛查,三方通力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对接协调,与有关方面保持密切沟通,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确保项目实施信息实时互通。项目既有政府引导,又有社会组织参与,是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援外的创新实践,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卫生健康交流合作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战略引导作用,鼓励多部门、全行业、全社会等多元化合作主体的广泛参与”的原则。项目实施以来,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促使顶层设计扎实、各方关系顺畅。

2.5 以服务外交为宗旨,促进民心相通 项目是广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成功实施促进了中柬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良好诠释。项目选址的磅湛省是柬埔寨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很多杰出人物。项目既服务了高层外交,也普惠了基层百姓,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治愈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中国医护人员的感谢。中国的“光明使者”在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也与柬埔寨复明患者一同成为增进中柬两国民心相通的见证者、践行者。

3 进一步优化广西援外医疗方式的路径选择

3.1 从“五个着力点”入手加强和改进援非医疗工作 “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体现了国家对外医疗援助项目力求“小而美”的新要求,为下一步创新开展对外医疗援助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派遣援非医疗队既是一项国家任务,也是广西全方位开放的自身需要。非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更是当前“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和必然选择。广西应将对尼日尔、科摩罗的卫生援助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下创新援外医疗方式的大框架内,从“5个着力点”入手加强和改进援非医疗工作,积极主动构建中非“健康丝绸之路”新合作模式。

一方面,共同制订中尼、中科医疗卫生合作规划,以医疗队援助为平台,将长期医疗队派队和短期医疗援助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支持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中科友好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医疗队技术优势和专家作用,注重培养受援国自身“造血”功能,扩大援助的影响力和普惠度,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尼、中科民心相通。目前,援尼医疗队已从过去分散的3个医疗点集中至中国援建的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该医院是西非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中尼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尼日尔共和国公共卫生部关于开展医院对口支援合作的协议》,确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建立心脏科和神经科的合作关系,对口援建尼日尔心脏科和神经科中心。为此,广西已派遣3批短期对口援助专家赴尼日尔实施了75例心脏介入手术、10例神经介入手术,实现该国在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领域“零”的突破;同时,分两批次接收尼日尔心脏科和神经科各4名医生来华学习培训。

另一方面,广泛调动和引导民间资源参与援非,拓展多边渠道,构建“立体化”援助与合作。例如,广西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青蒿素类药品生产企业和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制剂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抗疟药供应商,与疟疾流行的尼日尔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3.2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耕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合作 广西应立足“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发展定位,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耕“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合作。在深度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会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亚洲防盲基金会及柬埔寨卫生部开展好“一带一路”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项目,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最佳实践。同时,适时扩大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特别是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互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传统医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创新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的方式。

猜你喜欢

受援国援外医疗队
不是传统“受援国”,而是“合作伙伴”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援以止战:国际援助与国内武装冲突
——来自中国对外援助的证据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西方外援模式越来越“中国”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气象援外项目可行性考察及方案设计要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