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和教学设计

2020-03-02文兰娇胡伟艳张安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习近平

文兰娇 胡伟艳 张安录

摘 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对于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分析自然资源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道”“法”“器”等方面提升的挑战,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并以《生态经济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课程为例,分别阐述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课程思政;融合思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92.76;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38-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摆在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位置。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以及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的“三期叠加”的历史性关口。随后,2019年两会再次聚焦“四个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站在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关口,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发展观,已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范畴,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经济可持续增长、相应机构重组、相关的制度安排落实和相关专业人才战略培养中[1]。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镇,其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2]。因此,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全心、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

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功能和“三观树立”的职能,这就需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对于专业课程,如何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优化设计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和教学设计方案。

一、自然资源管理大部制改革下土地资源管理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起源于土地利用规划,其发展与我国土地改革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息息相关,培养的人才直接输入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后,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成立了土地资源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了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随着2018年国土资源部和发改委、住建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成立自然资源部,中央从国家总体布局出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构建了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所有国土空间的“一张蓝图”,重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和职能管理体系。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体制保障的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环节“道”“法”“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带来了新挑战。

(一)道——课程内容对接与生态文明思想提炼

从“五位一体”“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问世,标志着习近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形成[3],如何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专业课程伦理无缝对接,坚持学科专业的本位不改,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并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政治情怀、思维和视野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法——寓教于乐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课程思政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和新模式[4]。专业课课程思政主要发挥的是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5]。那么,授课过程中既要抓住学科的根本,忌刻板地引入思想政治,又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观,这对于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综合利用画龙点睛式等多种巧妙的方式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引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器——專业软件工具更新和思政渠道创新

自然资源部成立预示着以后土地资源管理空间管制将从单一规划向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转变后,将涉及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整合、空间技术的升级以及行业技术流程和技术标准的更新,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应该与当前行业变革同步更新换代。这使得专业工具需要紧贴时代脚步不断更新,这一过程对课程思政隐性渗透途径和媒介革新提出了更高更灵活的要求。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

首先,要遵循“课程思政”的根本原则。一是坚持政治和学理相统一。专业课程思政既需具有深厚的学术性,又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二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发掘其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涵。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授课过程中,既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更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建设性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基本概念、重要问题、主要观点、理论逻辑、思维方法等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用生动具体的典型事例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性。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遵循统一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六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还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要求和规划,鼓励学生在观察问题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正确价值观。七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追踪社会热点、学校热点,引发课堂讨论,通过隐性渗透、寓道于教、寓教于乐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遵循根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从而使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课前——生态文明思想启蒙和教案体系规划。比如,在课前可以邀请知名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的学者为学生带来前沿专题讲座,让学生在课前初步培养专业兴趣和基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其次,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和国土空间规划整合方向,并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对整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升级和更新,构建内容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体系,制定一套适合于当前发展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2. 课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专业课程的交融。在翻转课堂、小班教学和团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大融合的基础上,发挥教学团队教师们的专长,分章节和内容列举相关案例,深度嵌入习近平生态思想进行授课。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互动式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得理论课程内容达到开放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3. 课后——实践出真知。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面向社会发展和服务需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深入“美丽乡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湿还库”“耕地生态补偿”等典型试点地区进行走访参观,并综合运用“六原则”“五体系”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基本框架,带领学生开展课后问卷调查等,从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建立。

三、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思路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地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分别阐述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改革中。

(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以专业选修课《生态经济学》为例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具有辅助专业必修课的功能,其课程核心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生态经济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体系;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补偿。由于课程内容和课程核心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融合,在具体章节设计中,可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大原则充分运用到各个章节:

1.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初探生态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的重要判断。具体地,从历史上国际国内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伦理危机,结合全球变暖等鲜活案例,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变革“历史观”破解生态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发展与趋势。

2. 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嵌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与生态经济系统高度契合,因此,可以在介绍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深度还原生态位,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分类、结构、功能、外部性作用。同时,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作为实例,比如校园生态系统,揭示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矛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关系。

3.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马克思价值理论注入生态经济价值体系。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其中,如何体现生态经济价值是关键。在授课过程中,以有效实践“两山论”的浙江省为例,加入当前自然资源空间确权,水权、矿权、林权、渔权等自然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态权、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试点案例实施情况,介绍生态服务价值的分类、发展,以及相关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4. 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汇入生态核算与生态补偿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本课程的第四大板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经济平衡、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补偿路径等。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以专业必修课《土地利用规划》为例

首先,课前准备。随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和自然资源空间整合,土地利用规划课堂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变革,在总结国外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特点、经验以及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发展的启示的同时,及时追踪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和社会热点,做到二者合一。其次,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单一授课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网络、APP等多种渠道收集当前专业热点和社会思政信息,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课堂辩论、小班教学等多种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环节,主要结合本门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融入相关技能比赛和实地外业调研,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實验操作环节,结合具体案例和统一操作指导,训练学生数据预测、数据分析、自然资源利用评价、报告编写、专题制图等多项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在实习过程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利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多规合一”“四化同步”国土规划试点等契机,结合专业相关背景和教师们的相关项目,带领学生深入“美丽乡村”“多规合一”等典型试点地区开展问卷调查和进行实践走访。同时,在授课期间,筹办、组织学生参加“乡村规划”等规划大赛。

除此以外,不仅单门课程需要在内容设计和教学改革上优化,还需要调整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以顺应社会主义生态价值时代变革,培养“跨学科、多层级”复合型人才。在学生课程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整体观和生态观,重视校本课程内部之间、校本课程与课外课程之间的联系,从横向层面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文理融合、博雅与专精并重的多元化学科背景,实现学生知识面的“复合”。根据课程矩阵分析,在巩固和深化“全过程”特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组合、增设等方式优化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常新,张杨,宋家宁.从自然资源部的组建看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J].中国土地,2018(5):25—27.

[2]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

[3]张艳.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2):1.

[4]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1):64—66.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