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2020-03-02郑亚娟王忠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建议高校

郑亚娟 王忠东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地域问题、学校定位问题、人才问题、生源问题、经费问题等方面。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这些高校的顺利发展。通过分析和研究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立足地方、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解决高等学校发展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01-04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连上几个大台阶,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1%,在校生人数仅为317万人,高校数量为1 020所;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在校生达到903万人,高校数量为1 396所,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至201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40%,快速逼近50%普及化指标线,在校生人数高达2 695万人,高校数量达到2 631所[1—2]。仅在20年时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了30%,高校在校生人数翻了八番,高校数量增加2.5倍,为社会输送了1亿多毕业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创造了宏伟的业绩,实现浩大的人才培养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奠定了成为教育大国的基础,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一些位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地域问题、学校定位问题、人才流失问题、生源问题、经费问题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这些高校的发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地方高等学校主要是一些由省、市、自治区等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院校,而且大都是非“211”和“985”高校,在2 600所高校中,除去“211”“985”院校,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5%,在校生规模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1]。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和质量。但由于政策、资源、区位等诸多原因,与“211”“985”院校相比,地方高校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地方高校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地域差异导致的高校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方高校数量大约有2 400多所,其中约30%处于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由于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巨大,使得这些高校发展呈现出极度不平衡趋势[3]。位于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的高校,由于受到当地发达的经济文化、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因素影响,此类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少,并且办学综合实力较强;而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不仅面临着中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问题,还面临着科研落后、教育落后、人才流失、生源短缺等诸多客观问题,区域经济落后使得这些高校的发展缓慢,办学能力难以提高,甚至逐渐下降,在人才培养市场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建设在边远地区的非常知名的高等院校,由于地域偏远、经济不发达,而且自然环境较差,学校发展出现停滞或倒退,逐渐成为了三四流院校。

(二)学校的定位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多样化需求和特征更加明显,高校的合理定位因此成为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类型,高等学校相应地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高校分别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然而,一些高校出现了定位失衡,高校之间进行攀比较量,唯恐落后于人,认为研究型大学才是高大上,应用型则层次低,而没有很好地根据本校实际,实事求是地找好自己的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注重扩大招生规模和基本建设规模,盲目增设新的学科、新的专业,追求高、大、全;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盲目跟风,片面追求高层次的学术性、综合性,几乎每所学校都想办成“研究型 ”“教学研究型”和“综合型 ”大学[4]。此外,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状况,合并风、挂牌升格风也愈演愈烈,致使这些学校失去了办学的宗旨,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趋于雷同,没有体现自我的鲜明特色,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缺乏合理性,高校之间学科、专业设置重复,从而严重浪费了高校办学资源。

(三)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高等院校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舉办,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了高校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为上下级关系,高等学校的一切行为必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于一身,学校却少有办学自主权。从而导致政府权力过大,行政化倾向明显,削弱了高校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积极性[1,3]。1993年和199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对高校管理逐步松绑,学校得到了一定的自主办学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管理职能不断收缩,改变了传统的“统管包模式”,给予了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更大、更多权力。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思维模式影响,以及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的局限性,实际上,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并不到位,政府和高校关系仍处于上管下、下靠上的状态。近年来,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众多大学管理者讨论和指责最多的问题。目前,行政部门过多干预高校的具体事务,各种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过多过频,占用了高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规模增长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1998年以来,高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增加到2 600万人,校均在校生规模由5 000多人增加到1万人,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实现了翻番,有的翻了几番。在规模增大的同时,虽然各高等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建设,但总体来看,办学条件改善的程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生均教学资源,如教师数量、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仍然严重不足。由于教师紧缺,导致大班上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实验教学设备不足,实践实习流于形式[4—5],还有的学校饮食和住宿条件差强人意,学生不满情绪严重。很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教学资源的承受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因为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和资源补充的滞后,有的是由于高校忽视基本教学环节,或者说因教学管理不规范。虽然规模扩张对于满足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年生均教育资源、院校特色发展,与现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已经出现了不适应。

(五)人才流失问题

欠发达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呈现“只出不进”的“一边倒”局面[3—5]。人才流失,特别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高、精、尖专家学者的流失,严重地影响着欠发达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削弱了学校的竞争实力,已经引起了地方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流动,由偏远不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由低水平高校向高水平高校流动等。究其根源,这些人追求的主要是优厚的物质待遇、舒适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4]。对于人才流出的普通高校来说,这些人员追求的条件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物质待遇容易解决,但地域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诸因素是高校无力改变的,因此诸如在东北高寒地区办学的高校、西部地区落后偏远地区的高校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东北某高校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流失,甚至有的是整个科研团队一起流失,有的学科专业停止运行或被迫重新建设,学校非常无奈。虽然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挽留人才,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至今没有改观。此外,学校没有科学、合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人才管理制度,也是影响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校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思想僵化保守、目光短浅,没有正确使用人才,没有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有的将人才搁置不用,甚至打压人才,最终导致一些人才因失望而流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用好人才,特别是使人才能够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已成为维护地方高校稳定的重要课题。

(六)招生生源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与高考人数逐年递减,高等学校的招生生源问题逐渐显现,除一些名校和“985”高校、“211”高校外,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生源滑坡的挑战,对于边远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和办学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来说,招生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国家每年批准了很多招生计划,但最终仍有相当多的招生计划数不能落实,即使有的一本院校的一些专业也不能幸免。东北某知名高校一本招生,每年3 800个招生计划名额,最终有500多个计划不能完成,有的冷门专业只能招到十几个人,不能正常开班。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四年。还有不少地方高校的第一志愿合格生源甚至不足50%,难以一次性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多次征集志愿补录,效果仍不明显。对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来说,更严重的是,在生源数量出现不足的同时,生源质量也进一步下降。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低分數录取,很多学校将录取分数压到本地区的最低线,使前后录取的学生分数相差悬殊。这不仅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降,而且造成同一学校内学生间差距的拉大,给后续教学组织与实施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生源问题意味着学校财务收入问题,地方高校的一个主要财务来源是学费收入,招生人数减少会带来学校总收入的下降,使学校的财务困境雪上加霜。继而,学校将更加难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的士气会更加下降,这又会加剧这些高校的薄弱程度。多项专题研究表明: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高考录取率继续提高,高考生源逐年下降的趋势会继续发展,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出国人数增加等因素,高等学校生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常态化[5—6]。欠发达地区高校如何面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大形势,挖掘潜力,走出困境是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七)经费短缺问题

办学经费短缺是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一问题在地方院校当中,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中更加严重。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导致教学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地方高等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我国教育体制下,高校经费来源有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校友/社会捐款、科研经费等,而最大来源依然是政府财政[1,3,4]。“双一流”大学和“985”“211”高校,由于学校本身综合办学实力较强,自筹经费能力较强,以及国家对此类院校的重点建设政策,使得这些高校具有更多的财政优势;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因多数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可谓有心无力,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到高校,并且由于这些高校自身办学实力偏低、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自筹经费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很多地方高校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的状态,有的高校为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只能利用银行贷款筹措资金,这又陷入负债办学、债务缠身的困境。据统计,2017年清华大学的年经费达233.35亿元,经费充足;而东北一所在校生规模1万—2万人的普通高校年经费仅6亿—7亿,有的仅有2亿—3亿,很多高校背负着2亿—4亿不同数额的债务,如此巨大的财政差距,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院校的正常发展[4]。

三、对解决欠发达地区地方高等学校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面对以上诸多困难和问题,欠发达地区地方高等学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重视困难,要把困难当成机遇和挑战,并认真应对挑战,争取战胜挑战。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发展,大力加强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定位要切合实际,办学要有特色

多年来,高等学校间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不论条件,一味追求“高大全”式的大学模式,这种“大跃进”式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专业大量重复建设、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千校一面”、缺乏特色、没有层次。这种情况对国家教育发展极为不力,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克服千校一面、趋同发展的问题,提倡分层办学、分类管理[7]。前几年“211”“985”高校的出现,以及当前正在推行的“双一流”建设和专业认证等工作,可谓是为了纠正与扭转以上问题和风气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因此,走特色发展道路应该成为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理性选择。各学校都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纲要”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科学定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克服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避免同质发展倾向,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和服务面向,坚持“创新发展、特色立校”的原则,选准有限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以特色和优势打造品牌。

(二)政府和学校要理顺关系,落实办学自主权

政府应进一步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和权力界限,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和制度空间,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种自由与竞争的环境;优化高等学校布局,控制好高校的发展方向,协调和解决高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要过多干预高校的具体事务,激发高校的创新和发展活力[1,4]。学校应自觉地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立足地方,积极增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加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主动破解传统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去行政化,围绕学生培养释放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要坚持内涵发展,走质量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购地、建房、扩大招生上,也就是所谓“外延发展”[1]。在快速发展时期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许多教学资源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下滑。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成为必然。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每所学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优雅的校园环境、优质的实验实训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坚持内涵发展思想,走质量发展之路,把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当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四)要研究如何培养人、留住人、用好人

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人、留住人,如何用好人。大学中的第一要素是人,即教师,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建设好一所大学的关键环节。没有良好的教师,就不会有良好的大学教育。各高校现在对于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愈加重视,这一点可以从每年高校不惜重金对人才的引进上能够看出。但是由于地域因素,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类高校在人才引进上不能仅依赖于单一途径,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即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障,在广大范围内选拔人才,还要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大胆破除制约创新、束缚创新的一切障碍;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现有教师资源的活力,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切实培养好现有教师,用好现有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心钻研学问营造良好环境,为他们脱颖而出提供条件。

(五)建立新型办学体制,尝试多元化发展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是由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是政府的下属部门[1,2,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由国家包下来的办学模式已被市场经济打破。政府不再包办高等教育,大学也从此成为了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1/3乃至1/2的办学经费缺口都要由学校自行解决[1]。高校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体制。然而,对于一些普通地方院校来说,大量办学经费需要自筹,由于筹措经费的渠道和能力有限,加上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办学经费经常处于严重不足的局面,甚至背负了巨额债务[4]。办学经费不足成为了这些高校发展的最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高校都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新型大学制度建设,尝试多元化办学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高校要借鉴我国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由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学校、教师等多方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立起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股份制高校制度。努力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企业深度参与、社会广泛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新格局,从而促进学校转型并健康发展和高校办学难题的全面解决。

(六)推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增强生源竞争力

当前,高校面临的生源减少,质量下降问题越发突出。生源减少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不同,对于国家重点高校和各省内知名大学的影响较小,而对社会认可度低和声誉不高的普通院校則存在严重威胁,他们正面临着“生源危机”[7]。因此,不同的高校应该选择不同的战略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克服所面临的危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由政府拨款,科研经费比较充裕,教育质量较高,生源危机对其影响不大。一般高校,其资源和国家投入经费相对较少,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对其生源数量影响较大。这些学校可以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选择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或者对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优势和特色专业,然后再带动其他专业或学科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7]。此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打造品牌专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类专业、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专业等。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特色专业,可以考虑向应用型专业靠拢。不同的高校应该选择不同的战略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与其他高校开展错位竞争,从而获取适合本校的高质量生源。只有这样,欠发达地区院校才能有效提高生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钟孟洪.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160):217.

[2]赵荷花.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6):15—19.

[3]崔国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12):214—216.

[4]张杰.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56—58.

[5]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1—11.

[6]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38—40.

[7]裴喜永,王凯,张鑫龙.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7(6):104—106.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建议高校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