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杜甫诗选注》浅析杜诗超前而可贵的人民性

2020-03-02崔艺浩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爱国情怀人民性

崔艺浩

摘  要:诗人杜甫的作品中有着超前而可贵的人民性,本文从四个时期来论述其作品对人民苦难的理解和关怀,其实也是杜甫一生“人民至上”的精神体现!强调了谁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将会永远把谁铭记的真理。

关键词:人民性;利他主义;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1

提及唐诗,便不得不联想到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杜甫最精湛的写照。作为“诗圣”的杜甫在中国人心中占有何等地位,他那被称为“诗史”的诗篇在中国诗坛中居于怎样不可逾越的高峰,前人之述备矣,我便不在此一一赘述。从《杜甫诗选注》中我发现了诸多杜诗不朽的闪光点:如“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史料般真实的刻画,如“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的责任与担当……但最能打动我的是“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的人民情怀。他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为广大人民群众奔走呼号,在那样一个封建王朝是难得可贵甚至是超前的。毛主席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作品的人民性。

为了更地的阐释杜诗的人民性,我认为从杜甫的生平阅历入手,再结合他的诗句和史实,按时间顺序来阐释杜诗人民性的产生与发展。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公元712—745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母亲早逝,杜甫由姑妈抚养,这位姑妈舍亲子救杜甫的高尚利他主义品德深刻影响着成长中的杜甫,为他放眼关注黎民苍生埋下启蒙的种子。這一时期杜甫过着“裘马颇清狂”的快意潇洒的年少生活,因此其间作品与劳苦大众的生活关系甚微,多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气冲天的雄心壮志。天宝三载,杜甫与李白相遇一起漫游,此后写下《赠李白》《梦李白》等多篇诗怀念李白,可见杜诗的人民性与其情深义重的性格紧密关联。我认为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尚未表现出人民性,但长期的读书游历为其后期伟大作品做了准备和必要铺垫,家庭“奉儒守官”气氛的熏陶也启蒙了他胸怀天下的利他主义情怀。

二、公元746—755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理想来到长安。由于父亲的离世,杜甫失去经济来源,生活的艰辛使杜甫开始接触底层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天宝九载,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下令征讨南诏王阁罗凤,大量征用民众入伍,人民生活处于动荡之中,杜甫写下《兵车行》一诗“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揭露统治者的丑恶和人民生活惨状;天宝十四载,杜甫返家途中安史之乱爆发,他目击了人民的苦难,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仍牵挂着劳苦大众“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沉思中的杜甫开始向人民诗人转变,他的目光越来越关注着苦难中的人们,其作品的人民性日益凸显。

三、公元756—759陷安史叛军中及为官时期

此时期是杜甫由士人阶级对人民的怜悯向与人民融合的阶段,也是写下“三吏”“三别”的创作黄金期。诗人在北上追随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抓捕,至德二年杜甫逃离长安目睹了平民百姓的生离死别和艰难命运: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绝望,是“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的呐喊,是“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的无奈。加之皇帝的疏远贬谪,朝廷的腐败,深知远大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杜甫,发自肺腑地与人民融为一体,也正是这一遭使杜诗增添了人民性的厚重,达到了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为唐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公元760—770漂泊西南时期

诗人在成都,夔州,湖南和湖北漂泊,这生命的最后十年是诗人与人民完全融为一体的阶段,也是其作品创造技艺炉火纯青和人民性最为丰满的阶段。此时的杜甫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已经完全将自己归为人民大众的一份子,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的田父形象,其中无不洋溢着对劳动人民善良真性情的由衷赞美。那时杜甫明白与官场趋炎附势之人不同,人民群众是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诗人无时不刻牵挂着人民,甚至一场雨,他联想到农民可以有好收成而大喜过望,写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喻户晓的名句。杜诗人民性还体现在爱国情怀上。广德元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得知消息的杜甫大喜,脱口而出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国家的安定而激动得泗涕横流,更多的是为人民而高兴吧!

公元770年,诗人饥寒交迫,客死在湘水中一条小舟上。在他生命的最后,他仍在牵挂着这个他深爱着的国度和人民,“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成了他的绝笔。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憾,但对于人民,他真心无悔。

总结:

杜甫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是他高尚的利他主义情怀吗?是他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吗?是研究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第一手资料吗?我想都不是,而是其作品伟大的人民性在不断启迪着后人。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谁扛在肩上。杜甫从未逝去,他仍深情地注视着一切,他将活在人民心中,一代诗圣将在世代人民大众的口口相传中得到永生!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版.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爱国情怀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最大或更好地行善:有效利他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议 *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利他主义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任务激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