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经济中我国高校专创融合路径研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

2020-03-02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业

刘 琼 方 锦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21)

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亟需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纵观发达国家历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困境中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方面大有可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目前初步形成了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2015 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很多高校在专创融合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是现实当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探索适宜的专创融合路径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三螺旋理论引入研究中,致力于以一个新颖的视角来探讨专创融合,以期为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转型经济中我国高校专创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不清

2010年,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既包含创新教育又包含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改变学生原有的就业观念。专业教育是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促使其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在培养适合经济转型发展所亟需的高级人才。为此应该加强专创融合,但目前部分高校墨守成规,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尚未认识到专创融合的必要性。在没有外部力量推动的情况下,专业教育还在唱独角戏,双创教育只是从属。

(二)课程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普遍涉及了双创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创在课程的总体规划上的初级融合。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度不够、融合效果不好,两者甚至可以说形同陌路、各行其是。大部分高校认为专业教育才是主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被纳入主流教学体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少数有创业意愿同学的实践类课程,更多的是在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在没有专业教育的理论支撑的情况下,表现为零散破碎、逻辑性欠缺。专业教育没有引进双创理念进行二次开发,继续自行其是。可以说二者相对独立。在没有企业和政府人士有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更难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这导致双创教育收效甚微,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热情、创业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

(三)师资单一

专创融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专创融合的素质,即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都要丰富,但是目前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寥寥无几,这一矛盾已经成为专创融合的最大瓶颈。目前高校双创教师主要有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和校外兼职实践导师,校内专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扎实、通过后期自学拓展了创新创业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过程中无法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均不丰富,把授课当成是行政工作的补充,由此,校内教师不能将多个学科、多种能力和多样技术融合起来,更多的是进行通识理论灌输,授课形式上难免照本宣科,这离专创融合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校外兼职导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和激励制度缺失的原因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中,紧靠几场讲座无法满足专创融合的需求。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专创融合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 Henry Etzkowitz)提出三螺旋理论。政府、高校、企业类似于相互缠绕的三条螺旋,三种力量在自旋的同时合作、互动、交叉,呈螺旋上升趋势,产生持续的创新流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以超越各自的业务领域,高校可以扮演企业的角色,发挥自身的知识、技术、人才优势,培育和孵化初创公司;政府可以在完成自己传统领域工作内容的同时,通过激励的手段促进高校和企业发展;企业也可以加强与政府及高校的合作,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实现共赢[1]。三螺旋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为解决当前转型经济中我国高校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高校专创融合的问题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自身,更多的是校政企三方分立导致的必然结果,要想促进高校专创融合,高校作为主导需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借助政府、企业的优质资源,引企入校、引政入校,校政企三方充分融合形成合力,持续推进高校专创融合。

三、转型经济中我国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

(一)理念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方力量——政府、高校、企业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专创融合对于自身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对专创融合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高校,专创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校多元化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人才培养组织在专创融合中处于主导地位。高校顶层设计必须对教育功能重新定位,突破老旧观念束缚,构建专创融合的思想,针对师生大力倡导专创融合的理念。

对于政府,专创融合在培养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从长远上保证创业的能力储备,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在专创融合过程中扮演着辅助者、拉动者、调控者的角色,主要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参与监督等方式来施加影响[2]。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工作,这既是前提也是保障。

对于企业,专创融合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转型经济中,专创融合的人才观是企业立于不败的关键。企业是专创融合重要的支持者。企业参与其中的方式主要包括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支持和提供创业指导,在此过程中既能够推动高校专创融合,又能够为企业自身发展发掘新的产业机会,从而达到互惠双赢。

(二)课程融合

课程是高效开展教育的基本载体。在顶层设计上,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创课程融合的重要前提。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业类课程加入到公共必修或选修课中,并且给于充分的学时,从学校层面推动专创融合;在各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有效将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3]。制定过程可以由高校牵头制定出来初始方案然后邀请企业界和政府专家结合行业特点反复论证。

建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是复杂的、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各学校、各院系、各专业甚至各年级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知识特点,同时组建“校政企”专家团队结合实践经验反复长期的论证来持续的开发系统性的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升级课程方案,努力打造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校内到企业的课程教学体系[4]。结合学生的需求,真正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促进专创深度融合。

(三)师资融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对教学活动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学校、政府和企业三个角度开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打造校政企人才协同链。

学校方面,要促进专业教育教师的理念更新,使他们对于行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不断关注;加强师资培训投入力度,如派遣教师参加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创业师资培训,或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开展校本培训等[5];在激励制度的保障下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或者自己开展创业活动,从而获得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有生命力的创业指导。高校也可以引进经验丰富的政府、企业界人士做创业导师,充实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将校内外创业教师进行整合,发挥创业导师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交流研讨促进导师的能力提升。

政府方面,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构建出完善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提供重要保障。包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在部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博士、硕士点的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为创新创业教育储备师资;同时要为高校给予充裕的专创融合资金,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促进教师专创融合的积极性,政府牵头引进培训,为各类教师提供KAB、SYB等优秀的培训和进修的窗口,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引导社会各界创业成功人士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企业方面,在专创融合的人才观的引导下积极与学校合作,为高校师资培训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或者参与师资培训,包括企业高管走进学校培训和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者挂职锻炼时接受企业的培训。企业和学校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一起研发项目,形成1+1>2的效果,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一体化过程获得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完成专业教育教师到创新创业导师的蜕变。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业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