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友梅小说中的“京味”探析

2020-03-01吉玮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京味民俗

摘 要: 京味文学由来已久,在开创者老舍的影响之下催生了一代代的京味作家,其中第二代京味作家邓友梅生于20世紀30年代,后因工作原因长期居于北京,工作需要以及个人的喜好使得他愿意深入到北京市民的生活之中,洞察市民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进而体验独特的北京文化。在其《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双猫图》等一系列市民风俗小说中,他描绘了风云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北京旗人的风俗生活,再现了19世纪末北京特有的时代风韵。

关键词:邓友梅 民俗 京味

一、纷繁各异北京风俗的还原

邓友梅的“京味”小说,题材多取自民间的奇闻逸事,从作品中所透露的民风民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发展状态。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a。在邓友梅的一系列“京味”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民俗风情画面的展现,他以多彩的画笔来描绘北京这座文明古城所特有的习俗风貌,从而结构出一个充满着民俗味的人物活动场景。

1.饮食民俗。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重,人人都讲究吃食,然而老北京人在吃上则达到了一种精细化的程度。那五即使家境落魄,在云奶奶家凑合过日子,却仍然讲究派头:“窝头个儿大了不吃,咸菜切粗了难咽。偶尔吃顿炸酱面,他得把肉馅分去一半,按仿膳的做法单炒一小碟肉末夹烧饼吃。”b仅从那五这样的一个没落的八旗子弟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原先的八旗子弟由于家境阔绰,在吃上是想尽了办法、玩足了花样。

2.服饰民俗。老北京人在吃上极其讲究,那么在穿上自然也不会含糊。那五去云奶奶家后又恢复了一天三换装的排场。换一回叫云奶奶洗一回,洗一回还要烫一回。没落的八旗子弟是如此,那么普通市民的穿着又是怎样呢?“醉寝斋主”和他的老婆是这样的打扮:“一个是穿灰布裤褂、双脸酒鞋,戴一顶面斗帽的中年男人;一个是烫着发、描着眉、穿一件半短袖花丝缂旗袍、软缎绣花鞋的女人。”c虽然是普通民众但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低下而邋里邋遢。

3.居住民俗。说起北京城,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独特的胡同和四合院布局。毋庸置疑,“京味”作家邓友梅笔下的人物也多处在这种活动场所。在邓友梅眼中“四合院不只是几间房子……四合院是砖瓦石当作笔墨纸,记载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d 。《那五》 中还有一段对四合院的详细描写,“这莲花河在石头胡同背后,一条窄巷,有三五户民宅。十号是个砖砌的古式二层楼,当中一个天井,院角有一条一踩乱晃、仅容一个人走动的楼梯。一转遭儿上下各有几间房子,家家房门口都摆着煤球炉子、水缸、土簸箕”e。 处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定时期社会的精神文化与市民心态,四合院的格局体现着中国社会严谨的家族制度以及封建礼教传统。

(二)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f。

1.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简称节俗,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g 。《烟壶》中对于斋僧拜佛、解亡魂倒悬之苦的盂兰盆会的描写,不仅写出了人们祭祀的物品用具,还写出了为纪念这一节日所进行的法事活动:“磁器口、蒜市口,东西相对都有人树杉蒿、捆苇席在搭法台,东小市路两边早被摊贩们挤满:卖香蜡纸码的,卖锡箔银锭的;法华寺门口已扎起一艘首尾三丈有余的大法船。”h祭祀亡灵尚且如此隆重,那么在庆祝阖家团圆的中秋节时则更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各色鲜果、各色吃食琳琅满目,吃食中对于月饼的描写尤为细致,各家相互比较,看哪家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下边由大到小用月饼摆了几座宝塔,引来众人争看。那售‘月亮码儿的更不示弱,在它对面树起长竿,竟挑起一幅一丈多长的‘月亮码儿。金碧辉煌,刻画精细。这里中心坐的却又不是嫦娥了,乃是一位端坐在莲台上的金面佛祖。旁注‘太阴星君,月光普照菩萨。莲台之下,也有玉兔杵药。” i

2.人生仪礼民俗。人生仪礼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是我们的先人在千万年的实践中所摸索出来的一套程式。满族讲究等级仪式、重视长幼尊卑,《烟壶》 中寿明带着烟壶去茶馆找生意时,不住地与来往的熟人打招呼“:三爷您倒早班!“”吴大爷您总这么自在!”j寒暄并非刻意为之,而似乎已经成为旗人间的一种固定礼仪。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十分重视仪式感,更不用说在其他重大的、涉及血缘亲情的事情方面。紫云认过大夫当干哥哥时说道:“咱挑个日子,摆上桌酒,请来左邻右舍,再带上派出所警察,我当众给过家的祖先磕个头,认过大夫当干哥哥!” k

二、幽默独特北京语言的书写

老舍是京味语言的开创者,他以纯正的北京方言来表现北京人的生活,而20世纪80年代的邓友梅则继承了这一传统,也用京白来书写北京人、北京事,但在继承中却又有创新。

(一)尊称的采用 在邓友梅的作品中,多见带有北京特色的称谓“您”“爷”,这两个词本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但在北京文化的影响下,它们已逐渐演变成日常口语交际用语。作品中“您”的例子有“您试试这个”(《话说陶然亭》),“经理,我们这儿谢谢您哪”(《那五》);“爷”的例子有那五被称为那五爷,那五的父亲被称为福大爷;云奶奶希望胡大头收那五为徒时说道:“胡大爷,看在我面上,您收他吧。”(《那五》)从这些尊称的使用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北京人重礼的特点,这不仅是受满族统治的外来影响,也与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有关。

(二)儿化语的使用 北京人说话时爱在词尾加上儿化音,这样不仅听起来悦耳而且也可以传递一定的感情内涵。“那五说‘老佛爷,我哪儿懂啊!那不是买来的稿本吗?”l一句“我哪儿懂啊”,把那五此时畏惧、害怕武存忠的心理刻画得十分鲜明,由此前的趾高气傲到此时的胆小恐慌;“到您那儿住倒是行,可怎么个称呼法儿呢?我们家不兴管姨太太称呼奶奶!”m“称呼法儿”不仅有北京人的韵味,而且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那五此时并看不起紫云,自恃身份高贵。

(三)幽默手法的应用 诙谐幽默而又意味深长,在北京人的语言成分中占有很大比重。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市民们,在享受更多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被束缚了更多的话语权。为排解在现实中所承受的苦闷感与压抑感,他们用俏皮幽默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感受,这种幽默的才情一代代相传。《那五》 中写道:“这人鹰嘴鸭子爪,能吃不能拿。”n这是老太太临终前对紫云说的话,希望她能照顾这个除去看病什么都不会做的老哥哥,用俏皮的语言来凸显人物自身的特点,显得十分幽默风趣。赝品画说作“擦屁股纸”《寻访“画儿韩”》;不机灵的人说是“棒槌”“枣木疙瘩”“死轴子”。那五的父亲享乐一辈子,对他的死,文中写到“西方接引了”,既符合老北京人说话的语言禁忌,又体现了北京人语言的诙谐幽默。

三、浮沉岁月北京旗人生活的展现

清朝灭亡使得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动荡时期,原先的旗人们成了无依无靠的人,风云变幻间如何生存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在选择新生活道路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却又符合自己个性的选择。

(一)旧旗人 旧旗人们依旧维持着奢侈体面的生活,“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则是对这类旗人最好的概括。前者如《烟壶》中的载九爷,从小生活优越,十二岁便被封二等镇国将军,却整日里尽做些无聊的事情,爱惹娄子看热闹,专门用烟壶逗狗,赶一百只羊撞茶馆,扔大洋寻开心。后者以穷困潦倒却又目空一切的那五为代表,家室衰败、一无所有,却还在吃穿上十分讲究。他们仍然死撑面子、十分虚荣,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二)新旗人 与旧旗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放下往日身份、自食其力的新旗人,如《烟壶》 中的乌世保,在社会变迁中他放下旧日架子、抛却以往身份,一心钻研烟壶作画工艺,天性异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使他成为一位技艺传人,走上了真正依靠自己生活的道路。作者邓友梅对乌所做的抉择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可以说这是作者为旗人末路者所指的一条奋斗道路。再如《那五》 中的拳师武存忠,雖操“贱业” ,人格却顶天立地,手上“光有茧子没有皮、比焊水壶的马口铁还硬实”,在社会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勤劳善良、自谦自卑。

社会的动荡变迁改变了旗人们的生活原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邓友梅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还原了几百年前旗人们的生活原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北京社会历史的窗口与平台。

四、结束语

邓友梅以他的纸笔记录了其视角中的北京,作为一个外来者,他将听来的故事加以加工创作,写老北京人也写新北京人,写衣食住行也写谈天说地,无论是从审美风格上,还是在创作追求上,邓友梅在承传老舍对于“京味”文化的理解之余,更是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融于创作之中,他的“京味”作品,不仅开拓了读者的视野,更是将“京味”小说的艺术成就向纵深处推进,对“京味”小说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fg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第5页,第131页。

bcdehijklmn邓友梅:《那五》,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09页,第179页,第198页,第181页,第284页,第299页,第568页,第 175页,第186页,第176页,第175页。

参考文献:

[1] 马真.承传与突围——老舍邓友梅叶广岑京味小说比较[D].聊城大学,2011.

[2] 张晓明.京味文学视域下邓友梅和叶广岑旗人生活书写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3] 陈立萍.论邓友梅中篇小说《那五》的创作特色[J].长春大学学报,2003(2).

[4] 邓友梅.那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作 者: 吉玮琳,辽宁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京味民俗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京味儿印象》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民俗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