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浙江“阳明戏”的比较

2020-03-01田聪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阳明话剧

摘 要: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界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中在王阳明的故乡浙江就创排了多部“阳明戏”。姚剧《王阳明》、越剧《王阳明》 和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等“阳明戏”,立足于全面展现王阳明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些戏剧的创排无疑既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王阳明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王阳明 越剧 姚剧 话剧

一、新世纪浙江“阳明戏”的创排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界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中在王阳明的故乡浙江就创排了多部有关王阳明的文创作品,包括话剧、越剧、姚剧、莲花落,以及诵唱歌舞等各种文艺作品。其中,姚剧《王阳明》、越剧《王阳明》和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等“阳明戏”的创排,无疑既有助于我们形象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王阳明的思想精神。

2007年,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姚剧《王阳明》,通过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教化民众的故事,塑造出一代大儒王阳明的形象。姚剧《王阳明》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让一个名叫巴龙的苗民贯穿剧作始终,通过他弃恶从善的变化来形象地展现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思想。剧中的巴龙原本为一个正直却游手好闲的村民,他起初迫于生计而甘愿成为刘瑾手下的刺客,三番两次地去刺杀王阳明。在刺杀未遂时,王阳明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是反复耐心地教化他。巴龙最终幡然悔悟后,并衷心追随王阳明,成为其平寇的得力干将。该剧展示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人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儒王阳明形象。

2018年6月,由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越剧《王阳明》成功首演,该剧通过串联起“面斥刘瑾”“廷杖流放”“龙场悟道”“平叛宁王”等重要事迹,展现了一代大儒王阳明由凡入圣和建立事功的传奇人生。其中,“龙场悟道”一幕是该剧的高潮部分,导演通过舞台化的创新设计将王阳明悟道时内心的思想冲突外化在舞台上,其形式别具匠心。龙场的阳明小洞天中空无一物,王阳明在恍惚中与“儒道佛”三家的三位始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论道。他终于悟出了眼前有的一切,其实就是心里想的一切。所以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必须在心上做功夫,内心里的善念就是“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有去除内心的私欲,才能“致良知”。

2019年由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创排的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则通过旁观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王阳明成圣之路的艰辛坎坷和传奇经历,向观众展示了儒家一代宗师和‘心学集大成者可敬可佩、光辉伟岸的形象”a。该剧通过钱德洪与弟子一问一答的方式将王阳明从小便立志要做“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该剧选取了“王华训子”“江西成婚”“格竹致知”“桌边论学”“面斥刘瑾”“龙场悟道”“平宁王乱”等片段,以王阳明与其父亲的关系、与妻子的感情为支线,展现了王阳明在困境中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在父亲眼中,王阳明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在妻子眼中,他则是个痴心求道的痴人。在历经过百死千难的人生遭遇后,王阳明最终悟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心学之道,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

二、浙江“阳明戏”的舞台艺术表现

姚剧《王阳明》“创造性地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模式,对故事情节的组织安排,张弛有序,繁简得当,较完美地完成了王阳明舞台形象的塑造”b。其中,尤其以王阳明以良知来教化恶徒巴龙最让人记忆犹新。苗民巴龙几次三番想要刺杀王阳明,在被抓获后,王阳明并没有杀他,并总是以良知感化巴龙,让他改邪归正。剧中就有“巴龙脱裤”一节,当巴龙被抓后,王阳明要他脱掉裤子,巴龙执意不肯,并说“父母留下的根本,岂可见人,好汉可杀不可辱!”而王阳明则直接点化他,“原来你也知道羞耻”。这一情节诙谐有趣,王阳明在发现巴龙还有一丝“羞耻”之心后,试图通过教化让巴龙为善去恶,可是桀骜不驯的巴龙非但没有听信王阳明,反而寻机逃脱落草为寇,做了强盗王。当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复出,奉命剿匪平乱,巴龙则又一次在行刺王阳明时被抓,此时的王阳明依然没有打消通过良知来教化巴龙的念头。他对巴龙母亲的照顾,着实感动了巴龙。在母亲苦口婆心的规劝下,巴龙最终归顺了王阳明,并成为他的得力干将,帮助平定赣南山区的土匪。

在越剧《王阳明》中,王阳明与师妹娄婈情谊深厚,娄婈也多次向王阳明伸出援助之手,王阳明在与师妹娄婈的关系无疑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线索。王阳明一生正气,在与宦官刘瑾的对峙中,他不为权势所屈,敢于当面斥责刘瑾,而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后王阳明被流放,受到娄婈所派之人的保护到达龙场。在龙场,遭遇土人头领正在带领一群当地土人向上天祈雨,幸亏王阳明足够机智,假装自己精通祈雨之术,为他们祈来一场大雨,给自己免了一场无妄之灾。此后,王阳明在山洞中悟出圣人之道。在舞台表现上,导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表现王阳明在恍惚中与佛、道、儒三家的圣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进行跨时空对话,并进而悟出良知即可打开圣人之道。他在悟道的那一刻兴奋地说:“良知,良知,圣人之钥也!人人皆可做圣人,只看心头谁把门?若得良知一把锁,登踏圣坛步青云。我开悟了!”后来宁王谋反时,王阳明只身入宁王府,劝阻宁王打消谋反之念,却被宁王软禁。王阳明昔年的师妹娄婈,已成为宁王的妃子,她不愿意和宁王同流合污,并凭着聪明将王阳明解救了出去,而自己却投井自杀。在平定宁王之乱后,王阳明最终回到绍兴讲学。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则以王阳明弟子钱德洪讲述的视角,呈现了王阳明在接连不断的艰难困境中磨练,最终悟道成圣。劇中的各个人物都与王阳明有许多交集,这些人物对王阳明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在剧中,王阳明与妻子诸玉的感情深厚,每当王阳明遭遇挫折时,诸玉总是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和情感慰藉,对王阳明的悟道成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王阳明的好友湛大人,本与王阳明志同道合,共倡圣学,但其在面对权贵威胁时却选择了明哲保身,是王阳明正直无私和光明俊伟人格的陪衬。该剧中出现的几位反派人物,刘瑾、张忠、宁王等人都是私欲极强的小人,王阳明在面对他们的刁难时却从未退缩,他们的存在磨砺了王阳明的精神品质。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该剧先后出现了两次戏剧高潮,分别为“龙场悟道”与结尾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剧作在“龙场悟道”这一幕采用了跨时空对话的方式去展现王阳明的内心世界。登场的主要人物是刘瑾、王华、诸玉以及朱熹,通过与这几人的隔空对话,王阳明内心的矛盾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与朱熹的隔空对话后,终于突破了自己的桎梏,领悟到“心外无物,吾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该剧结尾即第二个高潮,王阳明平宁王之乱,正德皇帝非但不念其功劳,反而怪罪他夺了自己的威风。于是在正德皇帝、张忠、湛大人等人的共同打压下,王阳明再次被逼入百死千难的绝境,终于促使王阳明悟出了“致良知”。

三、浙江“阳明戏”的思想主题

在思想主题上,越剧《王阳明》与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都比较侧重于对王阳明“立德”“立言”的展现,诸如王阳明对于心学之道的不断摸索,最终悟出他自己的圣人之道,主要聚焦了思想上的蜕变。而姚剧《王阳明》则更加侧重于对于王阳明“立功”的展现,诸如体察民间疾苦、教化民众、平叛宁王等都是从事迹上去突出王阳明。

在越剧《王阳明》中,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圣”等心学思想。如同开头诗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洞。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要表达的那样,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越经验的,也不是具体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越剧《王阳明》想向观众们表达的是人心并无善恶,不要去执着具体的善行而认识自我的本心。

姚剧《王阳明》主要突出了王阳明“明德亲民”、“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主张以“致良知”的方式去教化民众,开化民智。他最终看透官场,致力于传道讲学,其核心就是“致良知”。该剧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巴龙这一形象将“致良知”的思想贯穿于全剧始终,“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思想之一。王阳明以良知感化了巴龙,也体现出其待民的真情和广阔的胸襟。该剧塑造了王阳明一生的立德、立功和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王阳明“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讲述了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狂狷少年一步一步走向儒家圣人的艰辛历程,并着重阐发了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悟得,他为天下太平而一举荡平宁王的叛乱,却平白无故地遭受到来自正德皇帝的不信任、宦官张忠的刁难、往昔同僚的冷眼,以及寧王的嘲弄。正是在历尽百死千难之后,王阳明悟出了良知之道,如其所说:“吾心无我,无愧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郑荣健:《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浙江绍兴首演》,《中国艺术报》2019年10月18日。

b 华建新:《论姚剧〈王阳明〉的结构艺术》,《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学生科研项目“论新世纪浙江‘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和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科研项目“浙江地方戏中的阳明形象塑造与阳明心学阐释研究”成果

作 者: 田聪聪,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成员;卓光平,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王阳明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再见啦,秋天!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