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民俗

2017-08-17李镕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京味老舍民俗

李镕铄

摘 要:“京味”是老舍小说很有代表性的创作特征。作为北京市民生活出色的表现者,老舍擅长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内细致的描写北京各类市民的生活百态,老舍本人也因擅长刻画民俗而被称为“风俗画家”。这个特征在其各类作品中十分明显。老舍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对北京民俗的细腻描写,不仅内容中穿插了客观的民俗特征,在主观的人物塑造上也有俗味浓厚的职业特征。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分析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味道。

关键词:老舍;民俗;京味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19-01

老舍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领军人物,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幼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是在极其具有北京特色的大杂院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是老舍对北京城的民俗文化自小便十分熟悉。他非常熟悉北京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也很喜爱丰富多彩的世俗文化。这些地方文化风俗在老舍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深入他的性格并与之融为一体,这些独特的人生阅历在他日后的创作中显现出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平民化与“京味”的老舍创作风格。在老舍的不少作品中,我们都能明晰地感受到这种风格的贯穿。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材大多在北京城内,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小说人物职业特点具有十分鲜明的北京味。

一、取材的地方特色

北京城是老舍进行创作的源泉。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之中有60多个年头在北京生活,虽然他也到过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但他最了解的还是北京,他最后也是在北京离世。所以,以北京城为背景的一种写作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也是老舍一生钟爱于北京所形成的一个创作情结。因为他爱这片土地,所以用作品展示了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北京独特的韵味。他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取材于北京城,比如:《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在《骆驼祥子》中,北京城对于祥子来说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但这座城市在他心里是能生长出金钱来的城市。祥子有浑身使不完的力气,认为只要努力只要肯干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作品中对风俗民情的刻画的十分详细,北京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市井习气的生动描写十分逼真。不同于《四世同堂》中对北京城细微格局的构建,《骆驼祥子》里的北京城比较宏观比较富有线条画。这种宏观的空间结构是从祥子拉车的路线上体现在文本里的。《骆驼祥子》里所写的北京城,主要集中于北京城的西北角。经过人们的史记调查发现,西北角的老城指的是阜成门——西四——西安门大街——景山——后门——鼓楼——北城根——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这个环形的范围。而《骆驼祥子》中出现过的比较有标志性的地点是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等。祥子的日常生活灵活的镶嵌在这些路线里面。作者把生活在琐事里的祥子与生活在北京里的祥子紧密的串联在一起,不仅灵活的表现了祥子的遭遇,也把一座北京城给写活了。与《骆驼祥子》不同,《四世同堂》侧重点不是以街道为文本建构的空间对象,它以小羊圈这一个小胡同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但对民俗风情和北京的气候有特别的关照。《四世同堂》中有大量的有关北平民俗文化的描写,可以说是所有老舍作品中最具有北京民俗文化关照的一部作品了。小说开头几章对祁老人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介绍,对小羊圈胡同空间格局和各户人家的描述,主要就是运用了民俗式的叙事方式,侧重于平面的铺排。老舍非常注重将这些市民的生活方式种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详细的展示,《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老太爷就是北京派市民的典型代表,在他身生几乎集中了所有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对北京城内季节时令的细腻描绘。第一部《惶惑》第十四章中北平的醉人秋色,第二部《偷生》第四十一章中北平夏天的风景,都写得极为优美动人。这些优美风景的背后显现的不仅是自然的风光景物,更有和时令相结合的风俗和日常生活。这些描写与小说中北平沉闷的生活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文本增添了色彩。文本中对民俗文化遭到迫害也有十分直接的描写。德胜门城门内外的早市因日本军队的禁令而被关闭;因日军的占领而在中秋节买不到“兔爷”,端午节又买不到粽子;祁老人自己的生日最终因为局势而没有成功庆祝等,都是对传统民俗的描写。这些破坏与日军侵略相结合起来,使得批判更具有深度。

二、鮮明的职业特征

作者对北京风俗的描写除了用客观对象进行刻画,同时也注重“人”作为鲜活的生命主体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既有所有人的共性特征,又有区别于其他人的在北京城里生活的市民的特征。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在展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着北平普通市民的民俗文化,整部作品就像一幅20世纪30年代北平市民生活的民俗画卷。就《骆驼祥子》的人物塑造而言,祥子的人力车夫身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小说的开篇就对祥子的身份和地位有了明确的交代,这种交代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祥子身份的一种限定,这构成了读者理解这个人物的思维起点。祥子的一切生活都紧紧扣住了自己人力车夫的职业身份,他的私生活他的梦想,他生存的依赖,人力车夫这个职业为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全部的生活意义,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都可以以这个职业为出发点来理解和研究。不仅仅是祥子本人,小说从整体上呈现了以祥子为代表的北平人力车夫的群体的生活世界,作品中除了对祥子的生活有直观的刻画外,还对人力车夫中其他人也有稍微带过的描写,对人力车夫的家庭结构,生活内容都有一一的展现,而这种生活世界不仅仅是车夫的生活,也正是北平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的市民群体的生活。这一点在文本中的体现十分明显。作品一开篇就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北京人力车夫的各个派别。每个派别拉车时不同的“跑法”,跑的路线,与客人交往的规矩等都有详细的体现。这些读起来简直细微的就像是民俗调查报告。随后的作品重点笔墨虽然是放在对祥子各人命运的沉浮之中,但始终也没有脱离人力车夫这个群体。随着场景和情节的不断变化,人力车夫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的习惯和规矩,相互交流的方式,惯常出现的场所(茶馆,妓院等),都一一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鲜明的职业特点是老舍笔下的城市贫民人物的共同特点。老舍注重描写北京特有的职业行为以及人物的职业性格和气质,使得人物本身成为一种可以识别的北京景观。人物被他的职业身份所限定,具有某种职业标本的意义,体现出北京的职业方面的文化意蕴,从这个角度看,就是“民俗化”的人物了。这一点,在另一个作品《我这一辈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我”,同样也是一个职业特征鲜明的人物,一开始是一位裱糊匠,后来则成为了一名巡警。小说开篇对北京裱糊业的一般状况的介绍,简直和《骆驼祥子》中对人力车夫的介绍如出一辙。而在对主人公巡警生涯的描述之前,从文本里我们也大概能感受的到巡警作为一种新兴职业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人事关系等各个方面。这种职业限定身份的描写,在《四世同堂》中的体现较为零碎。其中“窝脖儿的”李四爷,剃头匠孙七,人力车夫小崔,棚匠刘师傅等人,虽然都不是作为作品主人公身份出现的,也并没有大量的笔墨集中在对他们的人物描写上面,但这类职业特征鲜明的下层平民正是展示北平风俗的很好的方面。

除了,取材于北京和鲜明的职业特色这两个方面,老舍作品展示的北京的民俗特色的方法和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作品中使用口语特色鲜明的北京话,使读者读起来更加口语化亲民化,还比如对北京市民心理结构的揭示,都从不同侧面对北京的民俗有着不同层次的描绘。这些描绘都能使我们读起来感受到鲜明的“北京味”,能真切的展示北京这片土地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对他作品中的“京味”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老舍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2]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3]老舍.我这一辈子.老舍小说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王献忠.老舍笔下的北京民俗[J].读书,1984(04).

[5]季剑青.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与历史[J].民族文学研究,2015(01).

[6]王光东.民间 启蒙 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J].民间问题研究.2004(05).

猜你喜欢

京味老舍民俗
冬季民俗节
北平的秋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民俗中的“牛”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