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怀尔德宗教短剧对《圣经》的改编

2020-03-01袁宏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编圣经

摘 要: 桑顿·怀尔德在其早期的三分钟宗教短剧的创作中,衍用《圣经》 故事讨论信仰、灵魂等宏大抽象的论题,初步尝试了寓言体戏剧的写作。借由对《圣经》 故事的改编,怀尔德表达了对信仰与现实、信仰与救赎、信仰与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桑顿·怀尔德 宗教剧 《圣经》 改编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在初涉戏剧的创作阶段,怀尔德曾写过大量的宗教短剧。宗教题材本身即已和寓言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播和对教义的解释中,就已经形成了寓言式的传统。剧作集《兴风作浪的天使及其他剧作》(The Angel That Troubled the Waters and Other Plays)a是他在寓言戏剧上进行的初步尝试。在这些短短三分钟的篇幅里,怀尔德以《圣经》原典为创作灵感。借由对《圣经》故事的改编,怀尔德表达了对信仰与现实、信仰与救赎、信仰与理性的思考。

一、信仰与现实

在现实的宗教生活里,人们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的力量给予他们帮助。怀尔德却在《仆人名叫马勒古》(Now the Servants Name Was Malchus)中为上帝、为“天国”中的人设想了一个情境,来展现他们对人类的认知。视角的反转,使得此剧在情境设置上非常有趣。上帝在其住所的窗户前,观看着宇宙的运转,处理人类发来的求助。仆人马勒古来找上帝,想将自己从《圣经》中除名,以免被人类嘲笑。上帝非常爽快地同意了这个请求。但随即,上帝也向马勒古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在人类眼里,他也很可笑。马勒古收回了刚才的请求,答应陪着上帝一同被人类嘲笑。

该剧的主要人物源于《圣经·约翰福音》。这部剧中,怀尔德用超越尘世的眼光,以俯瞰的角度、以上帝之眼来看待地球上的生命。人们总是不断陷入险境,不断祈求天国的帮助,天使长加百列一进门就给我们的神带来几封紧急的请愿书。上帝处理完了马勒古的事情之后,加百列又立即向他汇报:孟加拉海上的木排已经翻了,上校很快就会来这儿;莫斯科的那个女人……对这些处在生命危急关头的人来说,马勒古的那点事儿的确不算什么事儿。可是繁忙的上帝对马勒古没有丝毫的责怪,先让他看一眼那颗充满生命活力又麻烦不断的星球,再以他自己的同理之心来让马勒古主动放下自己那点小小的虚荣。委婉地让马勒古自觉到羞愧,自愿地高兴地留下来。马勒古从前是地球尘世里大祭司的仆人,后来到了天国,做神的仆人。马勒古自认为自己右耳被割掉的故事总是被尘世人类所笑话,他希望改变他与人类的这种关系,才提出将《圣经》中他被割耳朵的这一页留白处理;上帝,每天应对无数次人类的求助,天国需要“花上几乎全部精力来满足它的需要”,但实际上,上帝也知道,人类对上帝半信半疑。

剧作对上帝、马勒古的心理活动进行有趣的想象,建立起了多层对话的关系:马勒古—上帝,马勒古—人类,上帝—人类。人类对上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么认为他神圣至极,要么认为他荒谬至极。而这两种极端态度都源于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认识,源于上帝那过于宏大万能的许诺。怀尔德在剧中将这种人类信仰的分歧以上帝之口说出来,让习以为常的角色产生错位之感,使一个本来严肃的信仰问题,变得让人莞尔。在人类的非议和嘲笑面前,上帝选择了沉默和接受,不辩解、不申诉,这样的态度不是以说教的形式传达给马勒古,而是以实事求是的口吻,让马勒古自觉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自觉放弃自己的小小“神”的自尊心。一言以蔽之,此剧所讲述的道理和“思想”寄寓在上帝和马勒古两个人物关系的发展之中。

二、信仰与救赎

在《你曾用心查看过我的仆人约伯吗?》(Hast thou Considered My servant Job?)一劇中,基督和撒旦同时成为主角。两人的关系围绕约伯展开。撒旦向基督指出仆人约伯的不忠,把他交给基督处理。基督去到人间,约伯却为了三十枚银币背叛基督。三十三年后,基督独自一人回来,遭到撒旦扬扬得意的嘲笑,基督沉静以对。基督宽恕约伯,让他在自己的随从队伍里管理钱袋,更遭到撒旦的讽刺。最后,约伯在人间自杀,升上天来诅咒了撒旦。该剧改编自《约伯记》的故事。《约伯记》第一章开篇的对话如下:

耶和华问撒旦:“你是从哪儿来?”

“我走遍大地,从那儿来。”

“那你看见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正直、敬神的人了。”

“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

“好吧,”神说,“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但该剧置换了基督和约伯的角色,反写了耶和华和撒旦的对话。角色的反转意味着原故事中神对约伯的试探和考验,变为现在神对约伯的救赎;人物关系的重点,也由原故事中基督和约伯转到了基督和撒旦身上,全篇的主要对话在基督和撒旦之间展开。三分钟的剧长篇幅,剧作者没有在基督去到人间找约伯这件事上展开情节,基督在人间的三十三年被安排成暗场戏,明场戏则直接写基督回到天上,面对撒旦的嘲笑。在这段戏中,基督在人间的遭遇被处理成场间发生的往事。撒旦对这段往事的询问,又直接呈现了自己和基督之间的关系状态。

撒旦以为约伯背叛了基督,基督就会对约伯严加防范,因为撒旦所了解的人性,就是人无法抵制诱惑。没想到,基督给予了约伯充分的信任。获得神的原谅的约伯,自杀升天、诅咒撒旦,没有听从撒旦的怂恿,而随着基督进入了天国。约伯让撒旦对基督的嘲笑和讽刺变成了自取其辱。人物关系的转变,再次强调了剧作关于救赎的主题。在作者眼里,宽恕才是宗教的要义。人会受到种种诱惑,人不可能完全抵制诱惑,这是首先要承认、要面对的人之本性。像撒旦所设想的那样,把人封闭起来,避免诱惑,并不可行。撒旦之所以不理解约伯对他的诅咒,在于他无法理解神的宽恕对于人心的那种温暖的力量。

三、信仰与理性

《逃往埃及》(The Flight into Egypt)一剧的故事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但怀尔德将其改写成一个更为有趣的情境。圣母玛利亚、圣约瑟和他们的孩子弥赛亚,一起被希律王的追兵追杀,一头驴载着他们逃往埃及。驴并不知道自己同行的人的真实身份,时不时停下来发表议论;玛利亚情急之中才告诉驴,怀中婴儿就是弥赛亚;驴这才飞奔起来,把他们安全送到了埃及。剧中的驴大发议论,对信仰进行理性思考,质疑玛利亚怀中婴儿得救的合理性。后兵器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希律王的士兵紧追不放,这让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不得不一直催促驴子快点走,但驴子仍然不慌不忙地思考信仰。

驴子赫斐漆巴所说的,要在信仰中运用自己的理性,就是按照一般逻辑来理解《圣经》里人物的命运。所以他才质疑,为何别的小孩生来就得死去,而自己驮着的小孩,逃到埃及就可以得救。思想上的迟疑,直接影响了行动的速度,这是驴子赫斐漆巴不断停下来、不往前走的根本原因。

对信仰的思考本来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但在《逃往埃及》中,这种思考由一头驴子来发出,本身就极具喜感。再者,驴子慢条斯理的思考与圣母玛利亚、圣约瑟逃亡的急迫,形成了节奏的张力。主的存亡竟然依赖在一头会思考、喋喋不休的驴身上,这让这个故事平添了许多喜剧性,削弱了圣母、圣约瑟、弥赛亚这三个人物在宗教语境里的神圣感。在信仰里,人们也还是在不可避免地运用着理性去揣测《圣经》 故事的逻辑。只不过,正如驴子后来所恍然大悟的:“当我的主如此危险之时,我竟然还在讨论理性。”在生命攸关的时刻,理性所做出的对信仰的怀疑,是如此荒谬可笑。可是理性仍是人之天性。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驴再次向圣母问起了信仰与理性的问题。圣母回答:“亲爱的赫斐漆巴,也许将来某一天会有答案。现在,和我一样,载好你的主人往前走吧。”理性并不能够回答关于信仰的问题,圣母也无法给出答案。但这不代表神不存在,不意味着信仰不存在。

在《兴风作浪的天使》(The Angel that Troubled the Waters)中,病人们在一个巨大的水池边等待着天使降临,搅动水池以治疗他们的疾病。一个病人刚从噩梦中醒来,叫嚷着“天使来了”便跳进了水里。其他人受其影响也纷纷跳了进去,不久发现是一场误会,不过,这“总好过我们失去一个机会”。池边新来一个病人,他是城里的人,自己就是内科医生。这样的背景让其他病人非常不满,认为他会浪费掉一个被治愈的机会。天使来了,医生向天使祈求治愈。天使拒绝了他:“退后,这个时刻不是给你的。”医生甜言蜜语,想向天使证明自己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完整:“天使是智慧的”“我的罪恶隐瞒不了你”。天使沉默了一会儿,告诫他:“没有伤痛,你怎么会有力量?正是你的悔恨,使得你低沉颤抖的声音能打动人心。天使们自己也不能劝服人世间那些不幸又笨拙的孩子,一个在谋求生存时的破碎心灵却可以挽救他们。只有能承受伤痛的人,才能得到爱。”

该剧素材来源于《圣经》,《约翰福音》第五章记载了耶稣在在毕士大池边医治一个患病三十八年之久的人。《圣经》上写到病人们“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b。但在此剧中,怀尔德将主人公由耶稣换成了一名身体健康又请求天使鉴察并医治他心中伤痛的医生。这样,原故事中的耶稣治愈病人的主题转换成了病人如何求得天使的治愈。视角的反转,意味着怀尔德想强调的仍是人的信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替人承受痛苦、这种对苦难的承受、对伤痛的忍受,使神能够治愈人的伤痛。神与人同受痛苦,因之他能理解人的痛苦,治愈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人要得到神的帮助、获得神的爱,就要能够承受伤痛;只有破碎的心灵,才能安慰同样受苦的心灵。

a Wilder Thornton. Ed. J. D. McClatchy, Collected Plays and Writings on Theatre,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2007。

b 黄阳:《神学思想的舞台呈现》,《中央戏剧学院,2012》。

作 者: 袁宏琳,文學博士,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史论。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改编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绵羊说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