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谨”规范的时空格局

2020-02-28樊翠香夏道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受教育者规范

樊翠香 夏道成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沈阳 110034)

根据孔子的言论,经时代传承而形成的集中体现儒家教育思想的《弟子规》一书中,蕴含着中西合璧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谨”规范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思想尤为明显和突出,形成了接受这套行为规范的受教育者应具备的正确的时空格局[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标识物质运动的[2]。

一、“谨”规范的主体是运动的人

具有各种各样具体形态的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每个人当然也都是运动的,它是由各种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的运动主体。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人、认识人必须深入认识人的运动。“谨”规范专门针对的是受教育个体日常起居、饮食、居家、外出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在规范行为主体时处处考虑到了行为主体是运动的这个基本观点。如“晨必盥……辄净手”这一句,人一天的活动是从早晨开始的,所以,这一句中要求受教育者从早晨开始就以积极向上、昂扬的姿态迎接崭新的一天。当然,所有的宏图大志都要贯彻在具体行动之中。所以,早晨起来要洗脸、刷牙,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清爽。然后“冠必正……俱紧切”这一句,要求人们穿戴整齐、大方得体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或学习。

上段中论述了“谨”规范中规范主体是运动的人这条客观规律。下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套规范不是被动地遵从受教育者是运动的这一观点,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这个运动着的行为主体必须在运动中发挥作为有意识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会实现行为主体运动的升华。如“步从容……拜恭敬”要求行为主体不是漫无目的、杂乱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追求、能融入人际交往中的运动。这条行为规范要求人走路的时候要昂首挺胸、步态优美;站立的时候要给人一种理直气壮、顶天立地的感觉;与人交往时要注重礼仪;表达情感时要动作到位、有礼貌,让对方真正地明白并接受你的心意。孔子的学生仲由在卫国内讧中与敌人展开搏斗以救孔悝,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大丈夫虽死犹生,生死是个人决定不了的事情,但我们却可以让死变得优雅,这也是人的生命运动为世界留下的一种充满精神力量的姿态。这一条行为规范对于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太重要了[3]。尤其是青年人要走向社会,通过工作将个人与社会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知道要想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经历一个面试的环节,在面试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对得到这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没走好,接下来就无路可走了。那么,如何走好这重要的一步,首先就要做到前文分析的“谨”规范中的那些具体规则,做到大方得体、不卑不亢,给人一个非常体面的感觉,有意识地在动中把握“动”。

在上面两段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上段提到的“在动中把握动”这个观点做一个更深入的分析。那么,如何“在动中把握动”,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谨”规范的主体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中运动的人,所以,在运动的时候需要把握运动的度,这样就可以将运动控制在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方向上,从而促使一个自然运动的人向一个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发展的人质变,这就是运动中内力与外力协调统一的完美运动。如“勿践阈……勿摇髀”这条规则,告诉受教育者固然要动,但是“动”是要求尺度和方向的:进门的时候要稳当不要绊到门槛上;进门之后不要将身体倚在一个地方歪歪扭扭地站着;要坐下时也要有坐相,不要两腿叉开并抖动着。要求日常行为要有秩序感从而产生美感。接着,下一条具体规则做了一个进一步的要求:“斗闹场……绝勿问。”这一句要求受教育者要把握活动方向,对于杂乱无章、对个人发展毫无正能量的斗闹场所坚决不靠近,对于一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毫无正效应的邪恶之事绝对不要好奇而去打听从而误入歧途[4]。今天来看,我们分析的以上“谨”行为中这些具体规范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垃圾人”的说法。这个说法可能起源于一个女司机随意变道影响交通而引起她后面行车司机的不满,于是后面的这位男司机因气愤不过而将前面的女司机从车里拉下来一顿暴打。这样的事件应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个人运动与他人及社会运动的关系。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先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规矩,应好好地把握“谨”规范的思想实质,并将它与时俱进地贯彻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以达到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么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另外,还有一个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动物园明确告诉游客游览期间不允许下车,这个游客却无视规则,被人们称为“垃圾人”。针对这些情况,有人提议我们应远离“垃圾人”,但是仅仅远离还远远不够,首先应在反省自己的同时努力将“垃圾人”变回为一个含有正能量的人。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更应该这样做。另外,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孩子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作为师长应培养积极向上、有理想、有知识、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5]。所以,我们应遵从“谨”规范中这些根本正确又具体适用的行为规范来完善个人和他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谨”规范的主体是相对静止的运动人

虽然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当中,但这绝对当中有相对。绝对运动中的相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静止,虽然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它对事物的发展和存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不同事物的根本条件。因为正是相对静止才使一个事物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质态,我们才能将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6]。

“谨”规范作为引导受教育者行为举止正确的规范,它不仅注重了行为主体是个活生生的运动的人,同时也注意到了行为主体是个相对静止的运动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受教育者才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和“圣人”的做人标准,实现由一个自然运动的人变成一个有精神追求、利于他人、受人尊重的社会人。如“置冠服……致污秽”这条规则要求人们穿衣戴帽要整洁、大方、得体,放置衣物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乱扔,以保持衣物的整洁和居住坏境的清洁,这其实就是要求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来控制客观运动,从而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带有秩序的理想境界。接着“谨”规范就由控制具体的行为进一步论述到了对精神境界的定格和追求,那就是接下来的这一句“衣贵洁……下称家”,对于日常用品的需求要以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为依据,做到合适、得体和节约。不可不切实际地追求奢华,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做人做事要有正确的目的和追求,不应盲目跟从奢靡之风。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沦为盗窃犯的失足青年,从根本上分析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过分追求一些奢华的物品,这些物品远远地超过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他们就想通过一些歪门邪道去实现不切实际的目标,选择去偷、去抢甚至不惜以残害他人生命为代价,一失足成千古恨,受到法律的严惩,毁了大好前程。青少年犯罪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他们本应该在精力最旺盛的人生阶段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为将来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但却因价值取向错误而浪费了人生中一去不复返的最美好时光。还有一些青少年虽没走上犯罪之路,但为了得到一部名牌手机,不惜卖掉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些真实的事例足以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不寒而栗。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作为长者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们走上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价值观[7]。“谨”规范的创立者以正确的哲学思维为根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可行之法。

另外,“谨”规范没有将这一基本认知方法停留在有限的层面,而是将它进一步深化到影响人一生的行为层次上。如“事勿忙……勿轻略”这一条是关于处事的规范。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生,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也就是说每天都会有新情况、新任务出现等着我们去处理、解决、完成。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事情,从而促进个人人生向前发展,借以完成人的社会使命,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谨”规范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根本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刚才提到的那条准则。面对具体问题,我们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在根本正确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正确方法。面对问题,切不可盲目乱动,着急忙慌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棘手。所以,面对问题我们要冷静地分析、积极地思考。虽然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当中,但我们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必须做到于“动”中把握“静”[8]。当然,这里的把握“静”正像“谨”规范所启示我们的那样:这里的“静”是处于绝对运动中的动态的静止。所以,我们分析、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情时,要把握它动中有静所形成的规律和秩序。绝不是消极、怠惰而无所作为,而是从客观出发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处理好事情。另外,这条具体行为规范还告诫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不要害怕困难,不要逃避,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从而把握住人生运动的正方向,推动个人人生向前发展。

三、“谨”规范主体的时空格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以时间和空间辩证统一的方式存在的。时间是物质持续运动的过程,它是一维的;空间是运动物质自身的伸张性,也就是说任何拥有具体物质形态的物质都有形状、体积并在特定时间内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都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和标识的。时间只有一个方向,空间有三个方向即具体物体的长、宽、高。任何物体都存在时间并占据空间,也就是说拥有具体形态的物质都是一个四维存在[9]。

(一)“谨”规范主体如何应对一维时间

通过上面对基本原理的论述,我们知道了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要经历一段单向的、有限的时间。作为“谨”规范主体的人,时间同样是不可逆和有限的。所以,“谨”规范开篇就规劝受教育者要早早起床,晚点入睡,把握好一天的时间,这样一天一天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10]。所以,我们要时刻铭记衰老是不可逆的时间方向,要懂得珍惜时间,因为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谨”规范开篇的这条规则奠定了整个受这套行为规范影响的主体积极向上的运动思维。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要求人们不能在碌碌无为中虚度光阴,抓紧生命的每分每秒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以自然运动的时间构成的生命绽放出作为有精神、有思想的人无限风光的一面。虽然客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挖掘出时间主观上的无限性。也就是说在具体把握有限时间的过程中,人可以通过自身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来达到合理安排时间、成就人生的效果[11]。人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把握时间生命的无限性。

如上所述,“谨”规范就是这样要求受教育者的。如“对饮食……勿过则”这条规范,它要求人们不要把时间过多地放在一些没有太大开发潜能的事情上,如吃饭虽然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花费时间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是我们得以维持生命的基础事件,但是,我们应如何合理安排这个基础事件呢?这条规则告诉我们吃饱吃好就可以了,不可挑肥拣瘦、过分要求从而浪费时间,应该将挑拣饮食的时间放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接着文中进一步要求“年方少……最为丑”,这条规则要求人们珍惜大好的年华,尤其是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段里,切不可在饮酒、享乐等等这些对人生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对一个人发展有危害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是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和追求真理上,为将来更好从事实践打下基础。

我们社会上确实存在浪费时间的攀比之风,例如,有的家长怕去学校给孩子开家长会,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孩子,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名牌衣服穿,没有名牌包和昂贵的首饰来装扮,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寒酸而在其他家长和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来。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时间观,如果我们作为父母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如何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们[12]。所以,作为父母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谨”规范为基础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消除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从而让人们主动去实现有限时间的无限效能。

(二)“谨”规范主体如何应对三维空间

任何一个具体物质,都要占据一个长、宽、高合一的三维空间,人也是这样。那么“谨”规范是如何规范受教育者对三维空间的处理原则的?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但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同样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有限的空间做合理、有序、高效的安排,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游刃有余的良好环境[13]。如文中“缓揭帘……勿触棱”这条规范就是对有限空间的一个完美处理。接着由具体行为更进一步到“执虚器……如有人”这条规则,它对有限空间的处理已由具体的位置处理升华到处理与其他人的位置关系上。接着“斗闹场……绝勿问”这条规则是对有限空间进行无限处理的光辉典范,从而为个人创造了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三)“谨”规范主体如何实现时空的统一

作为运动表现方式的时间和空间是统一于一个具体事物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具体物质形态都存在时间的同时占据空间。人同样也是度过时间的同时在空间活动[14]。所以,人需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完美统一起来。一个人的一生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其实都是一个人将自身条件与时间、空间完整地吻合到一起的结果。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统一而成就的辉煌人生。如“谨”规范中的“将入门……有勿悭”这四条具体规则,实现了时间、空间和人自身三者的完美统一,从而使整套“谨”规范在它的结尾部分得以升华,使接受“谨”规范主体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形成,从而达到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做人标准,成就了一个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集中于一身的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巨大正能量的人[15]。

四、结语

“谨”是对受教育者人生活动的表现方式即时间和空间的规范,它遵循了根本正确的运动、变化观,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要求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把握主体自身客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激发出个人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效能来,从而为自身发展构建一个充满精神追求的时空格局,使一个自然人升华为一个社会人进而升华为一个永存的精神之人,实现人类有限时空的无限精神指引,从而为客观运动的世界打上无限精神的烙印,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定格为永恒[16]。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受教育者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