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研究

2020-02-27蒋海彬张丰刚王振环

关键词:感性舆情文字

蒋海彬,张丰刚,王振环

(1.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 101149;3.北京理工大学 附属中学,北京 100089)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形式,而且也改造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图像信息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空间、现实空间已被图像信息所覆盖,图像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也深深刻上了图像化烙印。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的图像化特征,深刻认识舆情环境图像化对舆情的深刻影响,对于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提升高校舆情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像化对舆情的巨大影响

美国学者李普曼认为,按照从客观到主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环境可以分为三种:客观环境、象征环境、主观环境[1]。客观环境是外界客观存在的、未经人为加工的环境,象征环境是人为选择、整理、加工后,以一定的载体呈现的环境,主观环境是外界环境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呈现。在信息社会,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象征环境,其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也对人类社会产生反作用,促进或者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前,象征环境的图像化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可视电话等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完备化,这导致信息形式及人们的舆情思维方式也发生巨大变革。舆情环境属于象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接收、传递信息变得更加自由、随性,人们习惯于摆脱抽象文字信息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图片、视频和简单符号,舆情环境图像化趋势,对相关舆情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舆情理论、舆情分析与应对带来新的课题。

二、图像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上图像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图像信息关注度高、传播费用低、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易于接受、通俗易懂,逐渐被广大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文字传播、语言传播正逐渐被集语言、文字、符号于一身的图像传播所取代。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图像化对大学生的舆情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图像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图像信息取代文字信息,被优先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简单、快捷的信息表达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图像信息迎合了人们新颖、好奇、简单的心理,不需要过多的阅读与思考时间,能通过视听方式直接了解信息内容,省去了阅读、分析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在舆情传播中,图像化更加明显,以图形、图片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屡见不鲜,即使有些思想或者意见不能简单地用图像信息解决,也采用符号化信息表达,用表情、符号、英文字母等方式简单地表达和传递信息。舆情图像信息传递理念简单、易于接受、通俗易懂、记忆深刻,而且表达内容爱憎分明、明快幽默、引人入胜,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和青睐。因此,舆情信息的图像化成为时尚、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被大学生广泛接受。

(二)形象思维取代抽象思维,节省思考时间

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不仅包括象征环境,而且也包括舆情场域中约定俗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规则。人类传递信息的形式从实物信息开始,实物信息理解容易、防止遗忘、形象直观,但传递、保存、获取极为不便,而且承载的信息有限,于是产生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和符号,产生了更为抽象化、承载信息更多的文字信息。文字信息传递方便、内容丰富,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它将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信息编成文字符号,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思想家用语言文字进行活动”[2],语言文字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工具,也是理性成果的基本形式。因此,人们阅读文字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思维过程。文字信息逐渐被图像信息取代,观看图像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不需要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积累,只要能看得见、听得见就能直接领会图像内容,既通俗易懂、又节省时间,即使语言不同、甚至文盲也能读懂同一幅图像,产生相似的心理感觉。

(三)信息多维性呈现方式取代一维叙述方式

传统的舆情信息传播以文字叙述方式一维呈现,文字信息的表达过程是线性的,用词语“拼接”成句子、句子连接成段落,不同的段落组合成完整舆情信息,舆情信息前后相接、首尾相连,人们阅读舆情信息必须从头开始,断章取义地截取某一段可能产生“窥豹一斑”的结果,不能准确理解舆情信息的本意。图像信息产生渠道的多源性、类型的多样性,使信息呈现出多维性、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丰富性、异质性的图像信息在网络空间、现实空间形成了全方位、动态化的图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信息接收方式自动接收与主动接收相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心理共鸣与情感体验共存,这无形之中挤占了人们获取文字信息、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象征环境的图像化,使人的信息选择方式、思维方式逐渐多样化,人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世界、思考人生。

(四)舆情第一关注点从理性化向感性化转变

传统舆情依靠直接敏感人群和间接敏感人群参与舆情的生产与传播。直接敏感人群是事件的第一关注人群,他们往往是舆情事件关涉个人或所在群体切身利益的相关人员;间接敏感人群是次要关注人群,他们虽与事件无关、但被事件内容的新、奇、特、异所吸引并参与到舆情事件的讨论和传播的人员。传统舆情信息采取文字叙事与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要求舆情参与者文字表达准确、清晰、简练、易于理解,能真实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或准确表达个人见解。舆情文字信息的发布、接收、传播需要当事人理性思考,做到表达连贯、完整,并且符合信息接收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因此,文字信息不仅需要舆情主体具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而且还要有对事件起码的判断能力,对舆情信息接收对象阅读能力、习惯、见解、心理、情感的预测能力,经过严密、准确的理性化思考之后才能发布舆情信息,否则如词不达意、意见相左,将招致其他舆情参与者的质疑、甚至攻击。图像信息使舆情第一关注点较为感性化、个性化,人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舆情事件的内容,而是被图片、视频所的色彩、动态、奇异所吸引,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和心理体验,进而仔细了解舆情事件的具体内容,发表相应的见解和主张。那些动态性不强、视觉刺激不明显、没有引起心理共鸣舆情信息往往不被注意,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成为“孤立”的舆情信息。

三、图像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的图像化趋势要求我们在舆情引导和应对工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舆情环境,科学制定策略,掌握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图像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如下:

(一)遵循认识规律,顺应舆情图像化趋势

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3],因此,获取感性信息、形成感性认识,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检验理性成果的基础。图像信息感性直观、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理解容易、吸引力强、关注度高,更容易被渴望新奇、前卫、时尚的大学生接受;当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同时出现在大学生视野中时,可能导致他们对文字信息的“视而不见”,甚至过目而忘。因此,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图像信息具有天然的被选择优势。

从现实网络环境看,各类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大学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尽收眼底,对他们来说,多数信息并没有利用价值。大学生通过关注与忽略来过滤信息即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形式感也受外界信息,对于不重要、与己无关、不新颖的信息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从而被忽略掉;而相对重要、差异性大、新颖奇特的信息较易成为关注点,引发大学生集中精力、花费时间来进一步关注与分析。因此,第一关注点成为信息获取的关键一环,能否成为第一关注点也成为信息能否被接收的首要条件。按照习惯、兴趣、心理、情感等需要主动获取个性化的图像信息成为大学生舆情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对舆情环境的图像化,必须遵循认识规律,顺应高校舆情环境图像化趋势,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

(二)客观审视舆情环境,准确认识图像信息

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日益多维化、立体化、图像化,要求我们客观审视舆情环境,并对图像信息准确定位和思考。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获取和发布个性化的舆情图像信息;图像信息也适应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需求。舆情图像信息是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的综合体,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呈现和表达;与其他信息相比,图像信息呈现更直观、感觉更真实,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图像信息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而且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和情感亲和力,往往更容易引起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图像信息与语言信息、符号信息、文字信息的最大区别在于,图像信息能在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群之间传播,不需要翻译和解释,人们总能借助于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知识解读图像信息,并在各自的头脑中形成图像信息的基本含义,适当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

(三)培养信息素养,正确解读舆情图像信息

大学生参与舆情普遍存在问题是,重视和关注图像信息表面内容,忽略和轻视图像信息的价值内涵。图像信息感性、直观、具体,也给阅读者以无限的发挥、想象和创作空间,每个大学生都将自己感兴趣、易接受的图形信息纳入视野,尽情享受着图像带来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愉悦,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心理结构、情感结构等先在结构的背景下理解信息的“图外之意”。因此,同一信息不同人的理解深度和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刻理解、正确解读,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知识和图像信息能力,否则图像信息将被误读,甚至被曲解。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图像化,必须培养大学生图像信息素养,避免过度娱乐化、主观曲解图像信息,使图像信息受人关注能入眼、契合心理能入脑、激发共鸣能入心。

(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提高舆情引领能力

舆情引导者向大学生群体发送舆情图像信息时,应注意把握信息的心理契合、情感认同与思想性、价值性之间的关系,既提高舆情信息的关注度,又具有理性的引导力量。过度强调心理契合、情感认同,而忽略图像信息的思想性、价值性,会导致单纯追求图像信息的表面化、感性化,成为单纯满足视觉刺激、内心感受,缺乏思想性、理性内核的“感性人”;而一味强调图像信息的思想性、理论性,不能与大学生心理契合,不能被接收和解读,不能理解和吸收图像背后的深刻含义。因此,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兼顾图像信息的艺术性与价值性,使图像信息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契合大学生心理,提高高校舆情引领能力。

(五)创新信息形式,融入精神内涵

图像信息本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与文字信息、语言信息、符号信息结合使用,成为整合后的图像信息。因此,图像信息的广泛传播并不排斥文字信息、符号信息、音频信息的应用,将图像信息与之结合,恰恰是图像信息摆脱感性化、表面化,升华到理论性、思想性状态的必要手段。整合后的图像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照片是对外界信息的直观反映,而肖像画、山水画、思维导图、统计图等是人为创造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情感、心理感受、情绪或理性思维的结晶。因此,图像信息与文字、语言等抽象信息不同,图像信息具有感性直观、抽象概括、理性成果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形式。应对高校舆情环境图像化,不仅要注重传播图像信息画面与内容的动感性、吸引大学生关注,而且价值内涵要鲜明,让他们发人深省、理解深刻,必要时辅之以文字说明、语言解释、人为讲解,将图像的内在价值理念挖掘出来并深刻理解,达到形式、内容与本质的和谐统一。

高校网络环境动态性更强,新的信息形式、传播方式、话语体系不断出现并随时更新,只要客观分析舆情环境的新变化,遵循舆情传播规律,科学利用舆情信息新载体,就能不断增强高校舆情引导力,维护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空间。

猜你喜欢

感性舆情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舆情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