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工科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情感与责任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回顾

2020-02-27

关键词:辽宁学报稿件

(辽宁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锦州 121001)

一、引言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定期出版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反映该校学术研究水平和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报编辑人员是编辑工作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工作态度和学术认知水平、知识储备量,都与学报的质量密不可分。本文从具体的编辑工作实践出发,谈谈编辑的情感与责任。

高校学报的发展离不开高等学校作为背景依托,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术水平等决定着学报的发展方向和办刊水平。工科院校的主打专业是工科,随着辽宁工业大学发展方向逐步走向多门类、综合化,开始逐步设立经济管理、文化传播、艺术设计、外语等更多非工科专业,原来主要发表工科各专业教学改革文章的内部刊物《高教研究》,已经不再适应实际需要,于是1999 年2 月,在辽宁工学院内部期刊《高教研究》的基础上,《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式创刊;2007 年3 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之初,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做起,编辑们开启了创业模式,用了22 年的时间把《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打造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前进的每一步都历尽艰辛,编辑们为之倾注了情感并担负着责任。

二、初创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里,编辑整天“为他人做嫁衣”,不停地修修补补,是文字处理的“小炉匠”。其实不然,现代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知识面要求很广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编辑需要知识丰富(涉猎多领域知识)、阅历广泛(善于同专家、作者打交道)、多才多艺(熟练掌握编排校技术)、文笔流畅(擅长文字加工)。《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之前,两名即将退休的老编辑一直在内部期刊《高教研究》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社科版”即将创刊,因为刊发文章内容和范围的?扩大,编辑人数和专业方向显得很不适应,学校迅速派入两名热爱编辑工作、擅长文字处理的年轻教师到“社科版”增援。为了保证“创刊号”及后续各期学报有可用的优秀稿件,编辑部一面通过各种方式向学校和社会广泛征稿,一面派出两名年轻编辑到东北几所“985”和“211”高校去寻找审稿人。编辑带着百余篇稿件,按照每所学校所突出的专业去寻找该专业优秀老师,征询是否愿意审稿。编辑们冒着东北的严寒,在没膝深的、漫天飞舞的大雪中奔走,从一所学校走到另一所学校,从一座教学楼走到另一座教学楼,甚至走到一位位专家的家里,为百余份稿件找到了合适的审稿人,还约到了一些审稿专家的优秀稿件,陆续在日后的各期学报上作为首篇发表。这样,不仅优化了学报的稿源,也为其他投稿人树立学术标杆。首批审稿人后来返回的《审稿意见》,都写得非常中肯,甚至是字斟句酌,让作者都深感敬佩。他们帮助编辑部选出了一批优秀的稿件,成功地发表在创刊号上,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大量好评。从此,《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广泛关注,并且源源不断收到投稿,为后续各期学报积累了比较充足的稿源。

在可用稿件备足之后,距离“创刊号”的付印只有不到两周时间,几位编辑把各自负责的稿件反复修改、校对、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看稿,有的编辑工作忘记了昼夜,半夜凌晨找作者谈稿件存在的问题,让作者深为感叹。在编辑们废寝忘食的共同努力下,“创刊号”如期出版,编辑部所有人都欣慰地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么,编辑们在创业之初“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奋斗,其中任劳任怨的辛苦付出是为了什么?也许这就正是因为他们满腔怀着对编辑工作无比热爱的情感。

三、发展与壮大

学报是一个学术阵地。随着科研课题的申请和结题、职称的评定、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毕业的要求,投稿量大大增加。各级职能部门在打分政策的制定上,往往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分数高,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分数低,使普通高校学报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政策导向促使优秀的稿件纷纷流向核心期刊,那些被核心期刊淘汰下来的稿件再投向普通期刊,无疑对学报稿源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效应。编辑们只能“矮子里拔大个儿”,选取发表那些相对好些的论文。面对这种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优质稿源危机,以及有限的版面和无限的发稿需求,而本校师生又占大多数稿件的状态,给编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稿源质量问题,编辑们多方努力,面对现实,从提高手中稿件质量做起,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三审”包括“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初审由责任编辑完成,审查新投稿件是否符合本刊的办刊宗旨,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含量,文字复制比是否符合要求。此外,还要看文章题目是否切题、摘要是否合格、文字是否简明流畅、图表公式是否必要而且正确、计量单位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参考文献是否规范等,不合格退回作者按照要求和规范修改;不符合要求者只能退稿,一审退稿率一般在70%以上。二审由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审稿,查看内容。专家审稿结果的选项有四个:“全文发表、修改后发表、修改后复审、退稿”,其中的“修改后复审”只能有一次,专家共审两次,复审如果还存在大量问题即可退稿,杜绝劣质稿件占用专家资源。对于专家的筛选侧重于其学术水平(比如选取博士、教授、学科带头人)、审稿态度、对于学报整体水平的了解和把握等。

第一,学术水平高的专家,了解本专业领域学术前沿,对该领域大量文献有所了解和掌握,比如有的专家在《审稿意见》中能够清晰地指出所审稿件的哪部分、哪句话和已经发表的哪部著作、哪本期刊的第几页第几行雷同。有的《审稿意见》中标明,该篇论文已有此类文章进行过相同论述,论文缺乏新意和创新性。专家们不仅是所在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也是擅长撰写专业论文的行家里手,他们对于论文观点的立意是否正确、引经据典的充分性与恰当性把握精准,以至于对于图表公式都要进行核对与计算。他们的意见中肯让作者心悦诚服,还能指导作者潜心按照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论文,提高论文学术水平。这样的专家不仅是作者的良师,也是学报的优秀“把关人”。

第二,专家的审稿态度很重要。负责任的专家能够详细地指出论文的优缺点,作者在对论文修改时能“改有所依”,知道修改的方向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论文的发表应该具有时效性,编辑一般要求专家在两周之内将稿件审回,最多不超过一个月,超过一个月要发催审信。有的专家发完一次催审信也无动于衷,音信皆无,有的忘了审稿,有的甚至把要审的稿件弄丢了。所以,编辑要选择认真、严谨的专家做审稿人,以避免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稿件被“草菅稿命”。

第三,专家要能够对于本校学报学术水平有整体把握。选取的审稿人要以本校各领域专家为主。由于同在一所学校,编辑对他们更了解,近距离沟通更容易。专家也比较了解本校师生与学报水平,从而选择适合本校学报水平的审稿尺度,既不会按照核心期刊的严苛标准,将能够反映出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论文都“一枪毙命”,也能根据学报现有水平提出合理建议,引导作者修改论文以达到本校学报要求的标准。既然审稿专家以本校的为主,作者也以本校师生为大多数,彼此可能同专业,互相认识。为避免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可能有的主观情绪,编辑曾将审稿模式设置为“双盲”,将个人信息隐去,专家、作者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最大程度上让专家避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按照客观标准审稿,择优汰劣,保证了稿件的质量。面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投稿,从初审(责编审稿)到复审(专家审稿),如果文中存在一些问题,尽量不是简单地退稿。编辑和专家可以引导作者从稿件思想的正确性、论述的透彻与深刻性、学术思想的创新性,以及语言逻辑表达的恰当合理性等方面,对稿件反复修改,使稿件的可读性增强,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作者自称“创造精品”。很多原来只会东抄西拼的“小白”作者,也能够以一种创作的思维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写作,逐渐成为一支成熟的作者队伍,实现了学报编辑工作的“培养教育功能”。优秀论文的刊发,能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扩大学报的影响范围,提高学报的知名度,促使更多优秀稿件投向学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学报做大做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报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质量,学报实行“编排校一体化”,在排版之后实行“三校”制度:论文排版后由责任编辑进行的通篇校对是“一校”;发给作者的校对是“二校”,责任编辑给作者指出需要再次修改之处;编辑部的几位责任编辑互相交叉校对是“三校”,主要是对排版后格式的检查与核对,同时再次检查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实行严密的把关制度。

以上工作繁杂而多,作为责任编辑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文章印出来一旦有错误,都是无法更改的,哪怕是细枝末节,是“不能悔改的艺术”。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无法更改的错误,编辑尽职尽责,用心良苦,力求将编排校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编辑的责任所在。

很多作者在论文写作选题时,关注和追逐大家都关心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来写,结果往往是很多稿件都写同一类问题,内容大同小异,甚至有的论文题目都雷同或相近,看起来仿佛是同一篇论文。这种一哄而上式的选题方法,既没有创新性,又没有现实价值,所以,编辑在作者选题时予以指导和规范。编辑建议作者们以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因为身处其中,第一手资料比较容易搜集,然后通过经济理论对当地经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改进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论文的写作有理有据,数据充分,现实性强,避免了对于大理论的空谈,还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应用理论解决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书本中的理论体现出它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所在。如此,一篇篇研究本地区域经济的论文,从多视角、多专业、全方位发表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并成为学报一个亮点和特色。为此,当地领导指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探究本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方方面面的文章,对于制定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报作为一座桥梁,使高校的理论知识,推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家乡经济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这不仅是每个人所期望的,也实现了编辑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结语

经过22年的辛勤耕耘,《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6年被评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在编辑的心目中,“社科版”就像当初的一株小树苗,如今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是每个编辑最初奋斗的目标,也是今天努力的结果。

猜你喜欢

辽宁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辽宁之光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致敬学报40年
辽宁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