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2020-02-26卢桂芳

师道 2020年1期
关键词:荣成乡土家乡

卢桂芳

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起源于十多岁时对自己身世的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在我的家乡,卢氏家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全东山镇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三十一个自然村,唯有我们家姓卢。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便在我的潜意识里萌芽。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母只知道我们从邻近乡镇迁移至此,至于家族的起源及迁移的缘由却不得而知。从那时起,我就感觉自己像一叶浮萍,既无来处,何谈去路?“我究竟是谁”的追问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三十年后,我通过多方探寻走访和一本《卢氏家谱》,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明朝洪武年间,卢氏一世祖卢真、卢荣兄弟二人为抗击倭寇从松江府迁至荣成东南宁津所,后弟弟又迁至荣成东北寻山所,二人皆因功封千户长并世袭,遂世代居住于此。后寻山所一支迁往威海望岛,这样就形成了卢氏家族在威海市内的三个集中居住地,繁衍生息至今。我的老家原本也在宁津所,因为其中一支迁到东山镇,其膝下无子嗣,于是便将未出五服的我爷爷过继为子,这才有了我们在东山镇的特殊存在。

抗击倭寇的这段历史,我只是在历史课本里学过,从未料到会与自己的身世有渊源。家乡,还有多少不为我所知道的历史?每一种风土人情背后还有多少不为我所知晓的故事?千百年来的历史沿革,我们继承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从此,我便开启了自己的乡土阅读之旅。

当一个人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某件事情,必然有所收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习惯于外视,钟情于远方,一次次去寻找他乡的风景,但除了浮光掠影的观赏,却并没有深入其间的实质性收获,真是“务外游不知务内观”。然而,在尚未开启乡土阅读的模式之前,我哪里知晓“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的道理?孜孜不倦的寻求,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原来,家乡的历史源远流长,值得我穷尽一生去探寻;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而深厚,值得我为其著书立说;家乡的风景旖旎多姿,值得我为其挥毫泼墨;家乡的民康物阜,也值得我流连其间而废寝忘食。数年间,在荣成文史界前辈的指引下,我翻阅了道光版《荣成县志》和《文登县志》(荣成历史沿革复杂,有一段时间属文登辖区),清人林培玠的《废铎呓》,还有当代出版的《可爱的荣成》《威海文化通览》系列丛书之《荣成文化通览》《荣成民间传说》《威海大事纪》《百味本草的前世与今生》《威海梁氏纪》等书籍,对故乡的人文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大量的纸上阅读之外,我将更多的精力付诸实践,跟随文史界前辈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处历史名胜,去寻访历史遗迹,聆听他们的个人见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心中自然就会有收获。在无数次的民间采风中,我们一次次地深入百姓生活,在那些位置僻远的乡村,在那些年代久远的胡同,在那些岁月斑驳的院落,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历史的踪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纸质的文献、资料甚至建筑,或毁于战火,或毁于运动,民间的口口相传便弥足珍贵。村中老妪、山中樵夫、茶舍老者、民间匠人……只要有些阅历的老者都成为我们采访的对象,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了我们文献资料里不一样的解读,有效地弥补了文字资料的缺憾和遗漏,特别是一些村庄的起源和发展,官方的记录或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而百姓手里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家谱则是有效的补充。

社会是一本丰厚的书,值得我们沉浸其中、不废追求。走访,让我领略了荣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但同时也看到了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旧貌的同时,也消灭了部分历史;旧村改造实现了破茧化蝶,也摒弃了传承;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让传统工艺因竞争不利而淡出历史舞台;快餐文化的冲击让传统的思想观念日薄西山……在继承与发扬之间,有人坚守,有人彷徨,也有人选择了摒弃。已知天命的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原生态的胶东农村长大,传统的文化和文明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并在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然而随着发展,我也无法逆转地看着它们一点一点地消逝,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远方,越过浩瀚的太平洋,投向大洋的彼岸,即使垂髫之年的懵懂孩童也具备了与年龄不符的国际视野。发展从来都没有错,但我们的步子迈得这么快,迈得这么大,是否在匆忙中遗失了什么?蓦然回首,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来时的路?

走进地方课程,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如当年的我一般,不知道自己和家族的来历,他们年年都去外地旅游或研学,却对家乡一无所知。在叹惋的同时,我不能责怪孩子们的茫然,即便是我,若不是幼时执着的追问,又何曾留意过身边的文化与文明?又何曾想到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传播来实现继承?又怎能有独到的眼光让孩子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不要忘记传承与发扬?基于此,我的课堂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是觉悟的唤醒;教育,不只是技能的提升,还应该是责任的赋予;唯有觉醒,才能担当;唯有担当,才能内化为责任,外化为行动。我的乡土教育影响,就从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做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里有许多关于家乡的主题,涵盖了历史、节日、美食、方言、地名、民俗、名胜等多方面内容,如果能将这些方面的资源全部开发出来加以整合也蔚为大观。“听我讲故事”也就成为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我讲荣成的历史。荣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西汉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史书记载,秦始皇先后两次来荣成筑桥立祠、观海祀日,汉武帝也曾前来拜日主。唐代苏定方率兵十万自荣成成山渡海平定百济;为抗击倭寇,明太祖创立卫所制度,在荣成境内设靖海卫、宁津所、寻山所、百尺崖所,荣成军民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直至雍正帝撤衛设县;境内石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孙中山先生写进《救国方略》;近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荣成人民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原来我们的家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啊!”沉浸在我的讲述中,孩子们第一次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乡,从来都以为诗在远方,不停地去寻找,回首方发现,自己的出发点原来也是别人心目中的远方,那我们何不立足于当下,先好好认识自己的家乡呢?

我讲荣成的传奇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荣成出了140多位将军,其中上将3名,中将9名,少将31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市”。我校地处朝阳山南麓的石岛湾畔,与石岛隔湾相望,仅十分钟车程;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谷牧旧居位于学校东面东墩村;播下了荣成第一枚革命火种的龙山革命纪念馆位于学校西北的龙山脚下;“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出生于学校西北滕家镇;在胶济铁路阻击战中,以125发子弹毙伤敌人110人的射击英雄魏来国的家乡,位于学校北部干占村;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座驾、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的家乡,位于学校东北的桥上村;我的祖上曾是抗击倭寇的英雄,如今我丈夫的爷爷兄弟三人,一人是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另外两人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革命胜利后功勋加身……听着我的故事,学生们一阵阵欢呼:我们一直崇尚英雄,原来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我发动孩子们回家向长辈收集他们所知道的英雄故事,再回到课堂中讨论交流。听着英雄的故事,我们衷心地慨叹: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正是有了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幸福。放眼世界,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有着这样英雄的前辈们,有着这样强大的祖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向英雄们学习而自强不息呢?

我讲荣成的自然风光。荣成三面环海,是中国大陆探入海洋最深的部分,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隔海相望,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遍布千里海岸。“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成山头、世界最大的黄嘴白鹭繁殖地海驴岛、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天鹅越冬家园天鹅湖;五亿年前寒武纪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花斑彩石;见证中韩日三国友好往来的赤山法华院、素有“大东圣境”之称的全真教发祥地九顶铁槎山;位于伟德山圣水观内的千年银杏树……每一处都值得我们流连忘返。看着我展示的图片和视频,孩子们惊艳了:远方的美令人赞叹,家乡的美也沁人心脾啊!慢慢地,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了光彩,他们用童稚的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眼里的风景,从春夏到秋冬,从蓝天白云到碧海绿荫,从一花一草一木一苗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环境美到心灵美,从语言美到行为美,全方位地诠释了“太阳、大海、荣成人”的绿色环保理念。

我讲荣成的风土人情。荣成因地处边陲,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曾一度兴盛不衰:如正月十五的属相豆面灯、二月二龙抬头戴“娘娘”、五月五端午节戴“五子”(由五色彩线制成)、七月七烙巧花等,而这些风俗无一不和本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石岛大鼓为灵魂的渔家文化通过渔民海祭、娘娘送灯等形式警示后世感恩赐予、敬畏生命;有各种寓意的大花饽饽是荣成特有的面食文化;荣登中国传统民居榜的海草房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它取材于海里的大叶藻,能历经百年不腐,冬暖夏凉,而这大叶藻也是大天鹅的美食,每年冬季都会有数千只大天鹅来荣成过冬;与海洋文化紧密结合的剪纸工艺、饮食文化;包括添丁之喜与民间嫁娶,无一不体现着胶东人特有的海洋文化;成就突出的石岛民间艺人以各种形式传承着祖宗的文明,百年渔村、画村、花村在书画、奇石、收藏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因各种风俗和文化应运而生的荣成方言形象生动……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的民俗文化,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知道……”“我看到……”“我听说……”我的故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勾起他们的回忆:原来只听到、看到家里长辈这样做过,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讲究,看来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文化的体现,而随便哪一个话题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一本可以传承后世的文化通览。

课堂上,每次遇到家乡的话题,孩子们都在翘首企盼,期盼我的故事;每次下课之后,我都走不出孩子们的包围圈,他们扯着我的衣襟问这问那,而问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您从哪里知道这么多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故事来自于文字的讲述,来自于眼睛的观察,来自于脚下的行走,来自于内心的思考,还来自于民间的采风……“老师,我想……”“老师,我也想……”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知道,我的乡土阅读,已经推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户。

当下,激烈的竞争意识已经被种植到儿童的世界里,太多的学校和家长只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发展,往往忽略了乡土文化对孩子们的浸染与熏陶。急功近利的教育会让孩子们整体逃离乡土,奔赴远方;即使留在家乡的孩子们也会形成认识上的陌生感和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某个地区民间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缺失,最终导致失去一个民族文明存在的根本。如此一来,乡土教育便举足轻重,因为它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意识、认同、肯定和尊重自己的乡土,并从浓重的乡土气息中不断得到努力的动力。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都奔向远方,他们中总有一部分要留在家乡,成为家乡的建设者和创造者,那么对家乡文化和文明进行传承的责任就落在他们的肩上,从小对他们进行乡土文化的熏陶,传承就不会断层。即使有一部分孩子要离开家乡,他们的血液里也应该带上家乡文化与文明的烙印。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安泰,乡土文化就是不断赋予我们力量的大地,只要扎根大地,我们就能拥有力量的源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带有一定地域性的民族文化,也只有被传承、被发扬,才能变成世界的文明。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无数次地引发我的哲思,从而激发了我的职业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来自哪里?教育要到哪里去?在我看來,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文明的传递,进行乡土阅读,将会为更多的孩子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为他们打开另一个世界。他们也会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纯净的心灵,还会有一个能够思考的大脑。他们会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会从外观到内省,从文化到文明,也会从接纳走向传承。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石岛湾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荣成乡土家乡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夏天的家乡
天鹅舞朝阳
家乡美等
北京装修工教张曼玉说普通话
北京装修工:我教国际影后张曼玉说普通话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