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历史的假设”

2020-02-25

名作欣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布鲁姆约稿理想

哈罗德·布鲁姆去世后,我心里想,如果他生活在汉语世界,他肯定会成为我们的作者,他的文章至少会出现在我们杂志上一次,几十年来总会有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约稿。同样的想法,去年也有过一次。当时刚知道李长之先生,刚读了先生的几篇文章。当时的假设是,如果李先生的生命再延长几年(先生1978年底去世),我们的老主编应该也会向他约稿,他也会像他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成为我们最早的作者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假设”,这个假设建立在“与文学相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是建立在相近的“志业”上。其实,我还想说一个基础,可能说出來有点“玄”,那就是相似的“气质”。

假设归假设,毕竟时空把这样的“机缘”阻断了,而衔接这个“时空距离”的方式就是把“他们”作为解读对象,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杂志上。关于李长之先生,2019年我们曾刊发了尧育飞博士近两万字的长文《“为理性争自由”——李长之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文化理想》,尧博士用“李长之式文风”对李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文化理想”进行了阐述;而对布鲁姆这位“文学共和国”的积极建构者,我们今年也将以我们的方式向他致敬。从一个编辑和读者“私心”看,这是为了弥补错过的“遗憾”;从一本“与文学相关”杂志的“公心”看,是为了挖掘一些方法,传播一些精神,探讨一些理念,延续共同使命。

2018年第10期,我曾在这同一块园地上写过“理想读者”的话题。今天,当想到布鲁姆、李长之这些“错失的作者”时,我想给他们也进行一次命名,但限于语言能力,我最后又绕回到了这个固定词组上,所以暂时先借用一下,把他们叫作“理想作者”。

写到这里,记起前两天编辑部微信群里的一条“回稿信息”,我想把这个信息放到本文将要结束的时候,以此给“理想作者”做一个鲜活的注释。玲玲主编前几月向洪子诚老师约稿,洪老师答应把手头正写的一篇稿子交给我们刊发。前两天,洪老师给玲玲发来邮件,告知写作遇到“困境”,信如下:

交稿期限即到,赶紧给你写信。这篇稿子花了将近三个月时间,也写了一万多字,但完全失败了,决定放弃。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来以为对五位先生很了解,结果发现有的无法有效把握,特别是×××,著作已接近一百部。另一原因是原本想借此讨论一些问题,但发现关系、距离太近,反而不知如何讲,分寸把握很难。我也不想写成一般的琐事性随笔。现在找不到解决办法。真的很对不起,答应了却没实现。以后有合适题目再说吧。

这封二百字的短信,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一个“理想作者”的“写作故事”。

猜你喜欢

布鲁姆约稿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影响的焦虎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第一季度营收增长19%
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
约稿
理想
皮狗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