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2-25李少丽刘立荣

关键词:高技能职业院校校企

李少丽 刘立荣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1 引 言

从1876 年英国人在中国修建第一条铁路开始,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4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0 年)》,到2020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 万公里;到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 万公里左右。

据统计,每增建1 公里铁路需要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22 人,其中7~8 人是新增人员。根据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几年,铁路年均增长有望保持在4000 公里左右,新建铁路年均需求3 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铁路通车里程的增加,铁路运营企业一线具备高技能的线路检修人员需求越来越多。按每公里线路平均需要4 名铁路线路维护人员计算,每年新投产铁路4000 公里,需要新增16000 余人。

同时,一带一路和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也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铁路施工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从业人员提出了“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新要求。

由铁路高速发展带来的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为相关铁路职业院校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对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关院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速铁路的发展需求,这对铁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相关院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也有利于为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2 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铁路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各铁路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铁路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满足了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需要。但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铁路跨越式发展对铁路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铁路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铁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就愈发突出,逐渐不能满足铁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专业设置滞后,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铁路职业院校主要为铁路施工、运营管理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我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和大批高铁的开通运营,及时调整旧专业、开办与铁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培养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已是各铁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然而,大部分院校在专业调整方面进展缓慢,未能及时开设与高速铁路行车相关的高速列车运用与检修、高速列车客运、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列车运用与检修等新专业,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2)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目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部分铁路职业院校将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安排上一般是先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多集中在大三下学期采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并且一般需要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很多学生联系不到实习单位或者实习内容跟所学专业不对口,这都将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脱节,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师资队伍发展缓慢,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1 世纪初以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多数铁路职业院校出现了招生规模扩张过快,而教师数量增长速度较慢,导致教师数量和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这就迫使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同时出现行政兼职教师、外聘兼课教师较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为了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各院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从事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了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的现象。因为,铁路行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行业,而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不足以支持深入、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进行指导。

(4)实习实训条件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铁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有实训场所和设备来支撑。但是,实训基地的建设投资往往比较大,如果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条件和设备较差,就不能支撑起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不够,无法在实境生产环境中验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需从校内、外两方面着手,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条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完成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必要条件。

(5)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铁路职业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为高职学生搭建生产性实训平台的重要手段。虽然大多数院校都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学生实习走过场,没有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现象。此外,由于铁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只能完成某一个工种或某一个施工过程的实习,而不能全面的了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3 构建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当前铁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铁路职业院校作为铁路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探讨构建有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现代铁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铁路职业院校要为铁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输出的人才在量和质方面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立足双轨,服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要明确为铁路施工运营服务的目标定位,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协同育人,改革教学模式和完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途径为学生输送新知识、新技术,提升培养铁路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3.1 确立为铁路施工运营服务的培养目标

铁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铁路施工和运营服务,培养满足铁路施工和运营管理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铁路职业院校的职能是为铁路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人力资源支持,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通过人才培养为铁路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因此,铁路相关专业要依托行业背景,培养“素能并重”的铁路高技能人才,为高速发展的铁路行业服务。

(1)依托行业产业发展,建设专业群对应产业群,凸显铁路行业特色。

首先,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中主要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因此,铁路工程专业群的建设应该对接设计、施工、运维产业链序列环节的岗位需求;其次,无论是铁路还是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均由路基、轨道、桥梁、隧道和站场等组成,均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由大到小划分,虽然设计标准、施工规范有所不同,但是其结构形式、构造组成、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项目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技术人员岗位迁移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基本相同。因此,专业群建设应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铁路工程方向)、工程造价(铁路工程方向)为支撑专业,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为骨干专业的专业群。

经过该专业群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群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与本专业群相关的人工智能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建造施工技术管理、试验检测、工程测量等工作,懂设计、精施工、能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超市”或课程模块。

为了满足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的需求,加强必修课程建设和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专业共享课程平台建设,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建立“课程超市”,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课程模块、“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课程模块等,实现专业交叉、人文与科学相互渗透,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施因材施教,提供多样化、高质量课程。

3.2 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解决目前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铁路职业院校可以按照“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的模式,内培外引,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引领,加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培育,重视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

(1)建设名师引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铁路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现有师资优势,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质量评价、咨询服务、经验交流等各项工作,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对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术发展的促进与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

(2)培养特色鲜明的“双师”素质教师。

为了培养一批特色鲜明的“双师”素质教师,铁路职业院校可以实施“四层次四阶段”培养计划,将学院专任教师分为新任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四个层次,量身定做培养方案,通过国内外访学培训、参加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培训、到“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站”顶岗实践、参加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主持或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对外社会服务、参加本专业的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实践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研究能力。

(3)建设规范高效的兼职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专业教学水平,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铁路职业院校应与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铁路总公司等行业内企业紧密合作,每年从生产一线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来担任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的教学环节。学院制定兼职教师评价标准,每年对兼职教师进行遴选,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3.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紧密合作

铁路职业院校要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深化产教融合,与铁路企业紧密合作,使人才培养从目标定位到培养过程,到就业创业,全过程符合铁路行业企业的需求。

(1)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教对接。

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为切入点,就当前行业对铁路人才的需求状况,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状况定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明确哪个技术岗位、哪类人才是企业紧缺的,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人数比例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过程等各方面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用人单位可以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教学资源、科研能力,获悉可以借助的资源,判断如何从高校获得智力支持。

铁路企业作为需求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可以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能力,使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技术标准一致,使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与铁路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接,使教学评价能更符合生产实践要求,实现产教对接。

(2)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更新较慢的特点,不能反映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教材建设上,邀请铁路企业专家参与编写教材、讲义,或请铁路企业提供铁路工程项目施工、运营的工程案例,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铁路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里来。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合理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交替和学时构成比例,以便结合铁路生产过程展开现场实践教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和技能训练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摒弃照本宣科,请专家进课堂讲学,聘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对生产实践教学进行现场示范、指导。

(3)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锤炼学生综合能力。

铁路职业院校作为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技能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因此,要将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与铁路企业丰富的生产实境和技术资源结合起来,本着“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动态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的,把课堂搬到工地,教学在工地、服务到现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在拟定校内实训室建设方案时,征询行业专家、铁路技术人员对实训功能和实训设备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实训室的功能完全、购置的设备具有先进性,使之满足全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甚至可以校企双方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室,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学生的实训过程即是生产过程。对于适用或稍微调整设计方案后适用于专业群的实训室要向整个专业群开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

4 结 语

我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做保障,铁路职业院校作为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创新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铁路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在对我国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为相关院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