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对策研究

2020-02-25王丽斯

关键词:育人时代信息

王 鹏 王丽斯 赵 勇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1 前言

在2013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6 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2018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9 年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依旧聚焦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上,“课堂”则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和国家之所如此重视媒体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已进入到了一个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全媒体时代做了四个层次的解构,并总结说“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历史重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好各种媒体介质,传播好各种信息,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与主流价值观契合,如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

2 全媒体时代特征分析

关于全媒体的概念至今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但人类在经历了文字、印刷术、电信技术、互联网这四次传播革命之后,一个“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利用者,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算法技术的日臻成熟,5G 商用的指日可待,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只有全面深入分析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才能利用好全媒体,把控好舆论方向,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2.1 全媒体是随时随地的全程媒体

全程媒体的意思是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或者说随时都可以变成一个公众信息,以前还可以人为的控制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而在全媒体时代时空尺度上的突破,以使得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实现了零时差的“全程”效应。

全程媒体的特点在于传播的随时随地,“行进式”“直播态”这些描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名词就是对全程媒体特点的最为形象的描述。全程媒体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从产生到采集、编辑、发布再到传播的分站式传统流程,一跃变为一站式、零距离、全天候的新模式。

有学者认为,近30 年来人类世界所出现的新知识、新事物的数量远超过以往2000 多年来的总和,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快速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了新思想、新科技和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时随地的全程媒体时代,几乎可以使在校大学生们无障碍的发布和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既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他们求知、好奇的心理,同样也使得不良思想和风气在校园里迅速蔓延,甚至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如何把控方向,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

2.2 移动互联的全息媒体

全息媒体的意思就是媒体已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全息媒体的说法属于信息技术维度。

全息媒体的特点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它的移动互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格局的历史飞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VR、AR、MR、可穿戴设备等丰富着媒体表现手段,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网络媒体不断迭代更新,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传播特点,不断塑造新的受众需求。随着5G 技术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还将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生产方式、媒体表现手段、媒介传播形态和新的受众体验等。这种种变化,决定了“全媒体”内涵的开放性、移动性和互联互通性。

全息媒体下人们可以用相同的素材,制造出形式更加丰富的信息产品,再经由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发布,并触发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新的技术和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没有被正确的使用那么将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一部手机之所以可以完成通讯、学习、娱乐、支付等项功能,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全媒体时代文化育人工作只有在先进技术的保障之下,才能借助学生们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熏陶和浸润,并且实现几何倍增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高校在发布信息时要判断采用何种传播形态与手段,才能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与体验,作为非盈利机构,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优越的高校,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取得最佳边际效益。在锁定受众的前提下,就要靠自身的技术水平将信息包装成要么提供身临其境感受,要么能够深入了解真相,要么可以互动交流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们的点赞。因此高校如何紧跟技术更新步伐,怎样运用先进的表达工具,找到最适当的传播形态与呈现方式,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保障。

2.3 人人参与的全员媒体

全员媒体即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突破,从一对多的传播变成了多对多的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个手机就能构成一个传播平台,自媒体形态已经将每个人都吸收到了信息链条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全员媒体的人人参与性表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现实中的确也是有大量的信息内容都是来自人与人的互动,比如阅读率、点赞率等本身就是一种新信息。转发、分享又构成了传播。跟帖、评论又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另外还有海量的网民原创的微博、公号发帖、短视频、直播等,所以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就是源于人人才与。

一条新的信息从产生到发布再到转发评论,直至被湮没,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虽然大数据分析越来越智能化,但没有过硬的内容只是靠算法上的技巧来换取点击,始终不是长久之计。高校的文化育人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被搜素、被关注,并且培养起一批忠实的“粉丝”是关乎育人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全能多效的全效媒体

全效媒体是媒体在功能尺度上的一次飞跃,它集成了内容制作、信息发布、社交互动、生活服务等各种功能。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全媒体的“全”。

全能多效的全效媒体是媒体越来越注重分众化所致,使得受众越来越清晰,以往信息的传播只知道播出去了、发布了,却不知道谁看了,反响怎样,这叫非全效传播,而现在可以利用大数据清楚地知道谁是受众、以何渠道传播、反应如何,传播效果评估变得更精准更有效。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全效媒体使传播更加精准,如何选择有针对性的文化育人的内容、如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体验需求、如何使主流价值观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应成为全媒体时代文化育人工作的关注焦点。

3 利用全媒体优势做好文化育人工作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媒体融合发展必然趋势,高校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育人格局。在全媒体时代做好文化育人,必须有硬料,要坚持导向为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必须有高招,要坚持移动为先,加强前瞻布局,抢占移动传播先机。必须有实效,要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着力在品质上追求上乘、在传播上注重快捷、在服务上注重分众,不只聚流量更要聚人心,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文化育人精品项目,切实取得文化育人的实效。必须有创造,要坚持创新为要,创新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用人机制、激励手段等,以深度改革推进全面融合,以全面融合提升育人效果。

3.1 以导向为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如果青年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那么他们就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人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身负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青年人聚集之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只有合格的人才才能担当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因此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的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何在“随时随地”的全程媒体环境下做好育人工作,答案就是以导向为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此举的关键在高校,在教育者自身,正所谓“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担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的政治素质要强,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将新媒体的“快”和传统媒体的“深”相结合。不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还是老百姓身边的热点事件,高校宣传部门都要充分利用全程媒体随时随地的特性,第一时间发声,抢战舆论的主动性。而传统媒体常年积累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就要在跟踪调查、深度解析上下功夫。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要做好三观的引导和理想信念的树立,要让学生们不仅知道孰是孰非,还要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们不做传声筒,更不做造谣传谣者。

3.2 以移动为先抢占媒体科技之巅

有专家认为,有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而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车载设备、家用电器和智能穿戴也正在实现移动互联。2019 年2 月28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

如何在移动互联的全息媒体大环境下争取到在校大学生们关注,以移动为先抢占媒体科技之巅是必由之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是现代人接受和传播信息最为主要的渠道,再加之其他的实用功能,可以说现代人尤其是在校的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状态就是手机不离手。

无论是什么样的移动终端,其个性化程度都相当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每一个电话号码都精确的指向了一个明确的个体。各大运营商和手机app 的开发者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有鉴于此,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对全息媒体所带来的新趋势,高校必须要占领相关的技术高点,以保障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在得到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就要进一步的去分析受众的特点和信息传播的规律。青年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很高的热情,所以在进行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传统媒体和手段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要对新技术、新的媒体形态进行持续关注,及时跟进。在内容的制作上也要适当的融入一些时代特色,比如一些流行的背景音乐和网络语言,比如借助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媒体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青年学生的认同和接纳。而如何把握权威性、严肃性与时代性、活泼性的分寸,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除了相关网络科学技术之外还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

3.3 以内容为王吸引受众关注

作为一种历史传承它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国家兴衰的源泉,它就是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工作要求,定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基调。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价值,为高校的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育人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潮流的渠道,但不能在万花筒般的网络世界迷失自己。如何在人人参与的全员媒体时代做好文化育人,关键就是要以内容为王吸引受众关注。高校的文化育人重点在育人的文化,亮点在多样的媒体渠道,关键点在如何将优秀的育人文化在多样的媒体渠道中进行有效传播。

高校的文化育人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承的重点在于扬弃,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必有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所以要在各种文化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进行悉心的分析探索,找出符合新时代育人的内容,提炼出其中的文化精髓。发展的关键在于探索,优秀的育人文化,不能是束之高阁的,而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的文化育人要契合校园环境氛围,符合青年人成长特征。传统的优秀文化不能是青年人的一种负担和桎梏,而应是他们充实自我的精神食粮和提升自我的行动圭臬。

3.4 以创新为要打造融媒平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信提速降费,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再创新高,国民数字素养大幅跃升,政府服务致力于数字化转型,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唯有创新才能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步伐。

全媒体的全效要靠新旧媒体的共同创新发展来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要继续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到相融阶段的转变,探索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在传承与创新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全媒体时代的高校文化育人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其次要善于创新各种媒体渠道的作用,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新兴媒体具有活泼性和时尚性,要善于在不同的媒体中发挥相同的功能。最后就是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将师生都发动起来,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要改变以往官宣高高在上死气沉沉的做法,要有作红媒的初心,也要有做网红的信心。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增加了高校文化育人的难度又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育人的探索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 周建娥,张秀颖,黄方迁,康震. 新和“和合”校园文化建设之实践与探索[J]. 新农村, 2019(02).

[2] 邓坤.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J]. 学周刊, 2018(26).

[3] 张晶.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N]. 经济日报, 2018-07-19 (013).

[4] 仵颖涛. 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及方法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09).

[5] 赵玥.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法制与社会, 2018(23).

[6] 崔士鑫. 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09/c426141-31019867.html, 2019-4-9.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信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展会信息
他们用“五招”育人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