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身份认同及其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实现

2020-02-25赵利群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结构性身份

赵利群

(南京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1]。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及其就业结果。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变快,但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变缓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供应量萎缩,经济结构调整致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深,增长动力转向突出对大学生就业思维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面对这种时代性转变,大学生就业准备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心理资本和就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就业,不仅需要认清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和本专业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主动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和思维,做好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的前置培养。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逐步实现大众化和多元化。在全球化信息和新媒体技术逐渐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智能技术与各色信息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缺失。要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便要解决这一目标的关键行为主体——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缺失问题。

一、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的概念与意义

大学生的结构性合理就业是其优质就业的具体体现和必要条件。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简要梳理和界定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内涵。

(一)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的两个层面

就个人层面而言,大学生作为劳动者中的重要类别,被赋予了相当的要求,如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具备企业行业技能、掌握科学研究能力等。在劳动者序列中,大学生又处在“二传手”的位置,其定位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储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与之在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应该相适配,在未充分考虑其能力水平及专业特点的情况下,将大学生随意填充到看似对人才有需求的空缺工作岗位中仅仅解决了其最基本的就业及生存需要,并没有实现高质量就业,亦即让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其专业之所长,将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社会实践并以此回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便是大学生的结构性合理就业。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应当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大学生身份定位所带来的能力要求应当在结构性合理就业中有所体现;其次,大学生所要求的身份担当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在结构性合理就业中得以实现;最后,大学生身份要求实现后所应得的社会回报应当在结构性合理就业中得到反馈。

就社会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层次总体偏低,其不合理之处集中体现在供给结构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人才真实需求与现实收纳不匹配。例如在国际分工“微笑U型曲线”中,高附加值的分工如“研发”与“品牌”分布在U型线的两端,而我国大多数的国际产业还是处于U型曲线的底端——“制造”环节,产业总体现状依旧呈现“高成本,低效益”特征[2]。因此,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应当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乐于吸纳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大学生,能够为他们提供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平台,并对他们的素质有一定要求,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社会内部结构的迭代更新,提高整体经济结构层次,让我国的国际分工能够在全球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

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就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以专业为依托被吸纳入社会结构,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专业所长,推动行业发展并获取相应社会回报的高质量就业状态。这一状态可以促使大学生利用自身知识与技能推动产业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升级,同时,正在升级的产业又反过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二者之间互相需要、相互促进。

(二)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必要性

结构性合理就业将具备相当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的大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结起来,使得人才与岗位适配,继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在与其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中发挥自身能力并实现自我价值。而企业行业也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优化自身运转,从而扩大和升级吸纳匹配性人才的空间潜力,彼此实现良性循环。因此,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在当前信息全球化、产业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经济结构层次亟需升级的情况下,有其现实必要性。

第一,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能够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全球的竞争形式来看,国际竞争的格局将围绕知识与知识精英展开。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资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成为继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之后的,比原材料、资本和常规劳动力更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知识也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相应地,掌握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成为社会的优势阶层并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不难推论,经济的发展也将会越来越依赖和取决于对知识精英的培养、占有和支配。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精英异军突起,知识在生产要素中的核心地位会更为突出,以此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日益成为主流。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文明水准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部分,也是掌握知识的强势群体。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应当是知识精英,而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挖掘和提升了知识精英在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的潜能,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了我国的行业竞争优势。

第二,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信息化智能化新时代保全自己。智能新时代带来的变革将是空前的,而这种变革的触角已经开始伸入各个领域中。在各个行业“人才成本逐年上升”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冲击下,生产对智能型机器人呈现出爆发性需求,而机器人取代的正是“技术含量低,无需太多思考和判断的简单重复性劳动”[3]。在技术的升级的过程中,工业革命自身也在不断迭代更新,现在的工业4.0时代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革命初期的时代截然不同,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新时代的生产不仅要求劳动者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化生产,还要求其具有创新知识储备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并且把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当作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以去推动社会生产。时代变革推动了智力资本配置升级,劳动者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升级为具备专业事务、专业拓展及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劳动者。

第三,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并促使其全面发展。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自身素质能够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外,还要有实现的平台。平台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更加具体、可视的作用,而众多平台中最为基础的平台便是与专业人才相匹配的岗位。这就如同一颗螺丝,扔在路上也许就是废铁,如果安在机器的关键部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另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设置了生存发展的门槛。在这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角逐中,人的进化最终会朝着更加智能、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抛弃专业分工,而是要求我们强化在专业基础之上的专业拓展乃至终生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地细化分工和加速整合,永远保持不变的固定思维的人将会被淘汰。真正实现大学生结构合理性就业,引导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滚动更新能力以及专业创新能力,才能最终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需要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份,勇敢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二、新时代大学生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后期至成人初期这么一个关键的人生成长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个人的三观、信仰逐步形成,身份构建进入关键时期,随之而来的生存与发展也将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对象。中国经济结构正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都将会对经济领域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也是供给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的外部环境也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4]。

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身份认同造成冲击。信息全球化下,新媒体平台与相关内容,使大学生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与形势以及多元化社会思潮都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思想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具有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弱辨别能力、高外部融合能力和低内部自控能力的特点,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知识源泉不仅越来越多,而且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打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这在扩大大学生信息接收广度、深度和复杂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尚未完全学习和了解,外来思想与文化尤其是恶性编造和误导的观念又源源不断地袭来,动摇着大学生的信仰与信念。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自我身份认知存在迷失。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要求他们要与时俱进完善自身素质与能力,还要求其回报与服务社会。对于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身份理应是成为复兴中华的社会精英并且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其身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群理性、有责任感、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精英。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和一些现实存在着的困难,对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和获取社会认同的过程造成阻碍,世俗的舆论导向让大学生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应有的轨道。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个人理想逐渐庸俗化,对社会的批判意识渐渐丧失。在个人的成长中越发迷茫,不愿或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于今后所要面临的就业亦难做出明确规划。

大学生的社会精英身份也并非是要强加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以及对于大学扩招引发教育资源被摊薄的反思。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引领,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对于个人而言是帮助其实现价值与发展或者为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国家而言是输送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藉此推动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学生作为潜在知识精英需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明确自身价值,协同自身与社会发展,随时为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三、构建大学生身份认同是实现其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必要条件

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满足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切实需要:人才的培养和结构性合理就业的人才吸纳。这就涉及面向对象的问题。尽管就业环境、行业发展环境以及高校教育质量等对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而言十分必要,但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其思想与行动对能否实现结构性合理就业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大学生自己对自身身份产生认同缺失和抵触,就会在就业的关键点造成阻碍。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身份进行与时俱进的、清楚明确的定位。

(一)大学生身份构建的两个维度

拉尔夫林顿认为身份是特定社会结构模式中所占据的一个位置,这指明了身份的社会属性[5]。而埃里克森认为,身份除社会属性外还具备自我属性,他认为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的持续性和同一感[6]。他基于自我身份形成、社会学个性以及社会结构理论,提出身份是社会文化与个体主观能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个体在社会中进行的日常交际活动会不断地被社会规范化,并接受社会化的管理,这是社会本身具备的功能;另一方面,个体通过社会结构构建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又反过来映射个体属性。大学生的身份建构同样主要取决于在生活的各个不同领域探索的基础上对于身份承担责任的程度,并且表现为在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之后承担起对某一角色或价值观的责任。

因此,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离不开“自我”与“社会”两大维度。就自我认同而言,不同的人对自我了解程度及其判断标准的不同会形成一定的自我认同差异化,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生身份”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也就各有千秋。由于这种自我认同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导致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认同”来明确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之相互影响,从而实现从“我眼中的自己”到“社会眼中的我”的结合。因此,大学生的身份构建即为一种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随机性的周期性的自我评估,并选择承担某种社会责任的不断演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在新时代的身份变化

身份的定位具有时代特征。如果将大学生身份进行时代性质的考量,可以追溯到古代选拔有相当素养人才的科举时代。而“精英”一词可追溯到8世纪的法国,在那个时代下,精英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这类人群在智力、性格、能力、素质上超过常人,拥有极高的权力意志、超越苦难的意志力以及自我肯定意识[7],能够在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身份具有时代属性,“精英”的身份定位,更多是通过其具备某方面的能力或是需要承担某一社会责任,来对特定时期的人群进行身份上的界定。因此,构建大学生这一社会精英群体的身份,就有必要首先对其身份所处的特定时代——知识经济新时代进行简要说明。

所谓知识经济新时代,即知识资本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控制力的门槛性资本逐步超过并取代传统物质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另外,随着社会现代化发达程度的提高,知识的地位及其附加值也随之提高。知识正向引导作用的提高,使得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管理应用能力的需要也相应提升。这一变化所连带而来的变化就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将变为知识的保有量与创新能力(即对知识的把控力)。知识保有量或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制于知识资本输出国,因此,知识经济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与技术储备提出更高要求[8]。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主力军更要把握住知识经济浪潮下带来的变革,需矢志成为一名具备终身学习意识,至少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具备基本的专业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合作和发展意识,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正面地引导国家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朝前发展的知识精英。

(三)大学生在新时代的素质要求

大学生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期中明确自身身份并名副其实,不仅需要具备快速获取和筛选所需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将内化知识滚动更新并将之转化为创新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专业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最可贵的素质。素质是知识内化后的个人境界,而这种境界需要与具体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社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决定了这种境界必然基于知识的积累与专业能力的提升,而知识的数量又要求人才能够很好地参与分工与合作。基于此,包括专业事务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内的四种能力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专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为显著。另外,只满足能力上的要求并不够,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社会中处于一个非常显著的结构位置。从人才培养序列来看,大学生比技校生接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及专业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培养目标、方向及重点上与研究生均有所区分,因而在专业创新方面的能力稍低,因此,其更多是作为一名“二传手”承接“更贴近具体实际应用”的科研与创新需要,在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融入企业文化与团队合作的能力[9],以便能够更好地嵌入社会结构中为社会进行服务。

四、结语

在当前产业结构层次低而社会现代化程度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还要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追求并实现人生价值。在信息全球化、生产日益智能化系统化的现代社会,实现大学生结构性合理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与必要性,而这一就业结果能否实现,需要大学生从“自我”和“社会”两个维度构建身份并认同身份,提高自身专业事务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多方主体(大学生、企业、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应共同努力,构建新时代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共同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应对新时代生产日益智能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结构性身份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