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逆散加减治疗胃痞病的临证体会

2020-02-24李亚楠

健康大视野 2020年3期
关键词:伤寒论

李亚楠

【摘 要】 胃痞病,相当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等,常因饮食、情绪、起居等发病,中焦气机升降失调为本病病机,笔者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胃痞病的50例临床体会如下。

【关键词】 胃痞病;四逆散;伤寒论;胃脘胀痛;调和肝脾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21-02

1 四逆散组成及方义

《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周世雄[1]等认为,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后世以此为祖方,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方剂,大多用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方剂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张志聪[2]认为:“此言少阴四逆不必尽属阳虚, 亦有土气郁结, 胃气不舒, 而为四逆之证。故方中用柴胡, 炙甘草和中而达外, 枳实宣达胃土, 芍药疏通经脉”。穆杰[3]等认为,从脏腑而言, 柴胡主升, 枳实主降,升降并举;甘草益气,芍药养血, 气血并调,寓“治其阳者,必调其阴, 理其气者, 必调其血”之意, 四药并复水火阴阳之升降。因此四逆散方虽仅4味, 皆为复少阴。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本院门诊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胃痞病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3 诊断及评价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属中医“胃痞”范畴。

3.2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3.3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4 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以四逆散为基础方,根据症状加减,如气郁加玫瑰花、青皮;胃寒加干姜、高良姜;胃痛加香附,郁金;呃逆加旋覆花、煅赭石;饮食物不化加炒麦芽、炒山楂;腹胀加厚朴、木香等。煎服法:水煎,每次200毫升,早晚温服,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7天为1疗程。

5 结果

50例患者痊愈6例,顯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症状改善率为78.41%。

6 典型病例

6.1病例1:患者李某,女,65岁,2019年3月19日初诊。

初诊:反复纳差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家中琐事出现情志不舒,情绪受外界刺激后易波动,易怒,嗳气则舒,偶有口苦,矢气少,自觉胃脘及胁肋部胀满不适,走窜不定,如有物堵塞,食欲不振,无饥饿感,进食量减少,大便时干时稀,且粘腻排不净,小便黄。舌边红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辩证为痞证,治以调和肝脾。拟方: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生甘草10g,木香6g,焦槟榔15g,厚朴10g,玫瑰花3g,3剂,水煎,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自觉胃脘部胀气位置下移,矢气较频,嗳气减少,情绪好转,大便通畅,食欲好转,饮食量增加,有饥饿感,胃脘部胀闷大减。舌边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处方: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甘草10g,木香6g,焦槟榔10g,厚朴10g,玫瑰花3g,7剂,水煎,早晚温服。

6.2 病例2:患者王某,男,60岁,2019年4月15日初诊。

初诊:反复纳差2周。患者2周前因与人争执后出现急躁易怒,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嗳气频,口苦咽干,矢气少,胃脘部如有物堵塞,胀闷不适,食欲不振不思饮食,口不渴,肠鸣音亢进,大便溏稀2-3次/天,夹有不消化食物,小便少。舌淡苔滑,舌体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辩证为痞证,治以调和肝脾。拟方:柴胡10g,枳实10g,白芍20g,炙甘草10g,茯苓皮50g,莲子肉20g,炒薏米30g,木香3g,7剂,水煎,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胃脘部胀闷感减轻,情绪较前好转,矢气频,嗳气减少,大便偶有成形1-2次/天,纳可,饮食量增加,饥饿感明显。舌淡苔薄白,齿痕减少,脉弦滑。处方:柴胡20g,枳实20g,白芍20g,炙甘草20g,茯苓皮50g,莲子肉20g,炒薏米30g,木香5g,7剂,水煎,早晚温服。

7 结语

胃痞病表现为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进食后胀满加重,嗳气则舒,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脾小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肝属木,喜条达,情志不畅易导致肝主疏泄功能异常,肝木横逆犯脾,脾与胃相表里,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功能。可见痞的形成,是中焦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所致。本病与情志关系密切,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精神、饮食、起居等的相互影响,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使情志调畅,形与神俱,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世雄,雒晓东.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8):1133.

[2]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65-166.

[3] 穆杰,王庆国,王雪茜等.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2:274.

[4]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猜你喜欢

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伤寒论》原序非仲景所作证据的再讨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内经》教学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探讨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郑钦安《伤寒论》气化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