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产业发展的启示

2020-02-24路征远

关键词:工业化非洲农民工

路征远,雷 芳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标杆。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在追求工业化的道路上,中非走的道路不同,其发展结果也有成败之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非洲借鉴。

一、相同的历史遭遇

中国和非洲有相似的历史,都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也有着遭受西方国家的欺凌和侮辱的历史,有着前赴后继地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奋斗历程。人类最早的历史在东非高原上产生,中华民族族源也有30万年历史。从1415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到20世纪末英国的“2C”计划,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由于野蛮的黑奴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非洲丧失了大量人口和资源,也选错了自我发展的方向。中国明末就发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可是,随着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中国一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挣扎,遭受领土割裂、主权丧失、民生凋敝的困境,国家发展举步维艰。

工业化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近代以来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其实,中国和非洲的工业化起步相似。14世纪到17世纪的刚果王国,是一个农业国,种植非洲主要的农作物玉米、高梁和木薯等,国家素有打铁、木工、制陶、编织等手工业的传统。欧洲工业革命的工业制成品与非洲原始手工业产生了竞争。“这种竞争对非洲制造业的影响是复杂的,但总体而言阻碍了非洲制造业正面的技术转型。”[1]19世纪30年代,埃及已向邻近国家出口了数量不少的制造品,尤其是纺织品,但由于保护国英国的破坏,埃及的工业化中途夭折。当时英国外交官包令认为,埃及不应该发展自己的工业,不应该成为工业品制造国,发展农业对欧洲最有利。[2]英国统治者认为,非欧洲人应起的作用就是作为欧洲的原料供应者和制造品的消费者。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世,清王朝的嘉庆、道光年间,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多。1840年,英国为了抢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挑起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先是“自强”,办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后是“求富”,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不过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是不成熟的工业革命,它向工业革命走了一两步。”[3]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中,中国优秀的仁人志士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的主张与宏愿,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中国一直都没有找到实现自己工业化的道路。

二、不同的工业发展过程

“二战”的结束,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民族民主运动。随着非洲和中国逐步实现了国家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非洲和中国开始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实现工业化、改善人民生活等。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垮台,标志着除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外,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枷锁。非洲国家的独立为非洲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创造了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非洲经济结构成为一种畸形的结构,被迫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其主要表现在:采矿业片面发展、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城乡发展不平衡。独力伊始,非洲国家为改变自身依附性的经济地位,实现彻底的独立,就为实现工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第一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20世纪60、70年代)。虽然加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但是忽略了农业发展,最终因外汇短缺,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导致工业化难以为继。第二阶段,结构调整规划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非洲各国执行结构调整政策的初衷,如提高非洲企业的竞争力,刺激工业发展和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没有实现。相反,贸易自由化导致许多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倒闭。非洲各国负债累累,沉重的债务与利息负担阻碍了非洲国家的增长和发展。第三阶段,私有化和吸引外商投资战略[5](2001年至今)。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抗美援朝战争后,由于历史原因,苏联156个工业援助项目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其后,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三个时期:1949年到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发展国有经济,通过计划经济推进国家工业化。1979年至1999年,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将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改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1999年至今,协调各地区发展的时期。先后进行“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加快发展中部地区”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措施,走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不同的结果及中国经验

中国与非洲的发展并不处于同一阶段。虽然中国与非洲同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非州更加落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非洲还在追求工业化的路上苦苦地探索。非洲是个被世界经济全球化边缘化的大陆,挣脱贫困依然任重而道远。2019年10月9日,非洲联盟负责农业和农村事务的官员珍妮特·埃德姆在一个有关粮食的会议上指出,非洲是世界上粮食最不安全的大陆,大约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营养不良。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改善,大宗商品价格适度上涨和基建投资增加致使非洲出口需求提升,全非GDP增长率达3.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率不足以消除贫困,更难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正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迈进。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将中国的脱贫实践称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毫不为过。[7]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首次超过美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总值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成为最大制造国。中国制造业总量占世界制造业总量由原来的2%分别上升到2009年的18%、2016年的26.7%。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门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39个大类、191个种类、525个小类,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据IMF统计数据测算,2009年至2018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率高达34%(按市场汇率核算)或27.7%(按购买力平价核算),稳居世界第一位。[8]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全年我国GDP为99多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GDP首次达到1万美元。2019年,预计中国GDP总量是世界总量的比重16%多,预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9]改革开放以来,8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为全球树立了发展榜样。

关于中国发展经济成就的经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于2016年2月25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认为,世界能从中国获得最大的收益就是向中国学习。中国提供了许多经验,但实际上没有被注意到……”从制度层面,他提出诸如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等七点,都很有道理。[10]李晓华概括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经验方面的五个“结合”,即做好顶层规划与激发基层活力相结合、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比较优势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11]中国发展制造业,实现工业化的突出表现还有如下三点。

其一,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汲取没有抓住第一、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百年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充分利用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等重大发展时机。我们集中力量进行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积极迎接核能、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充分利用全球化有利时机,2001年我国加入WTO,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基地。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已经在5G、量子信息技术等方面占得先机,通过机器换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改造,推动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其二,办好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推进我国工业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壮大,有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工业经济资产和产值不断增加,是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有企业的作用巨大,一是引领自主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从“跟跑者”“追赶者”的角色,转变为“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实现中国国有企业大发展,在日渐增多的诸如宝钢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生产、C919大型客机以及航天、高铁、造桥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二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中国由1990年1家上升到2018年120家,美国有126家,日本只有52家。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111家企业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就有84家。[12]国有企业在核心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大发展,从人才输送、技术溢出、资本救援等众多方面支持民营企业。比如,国机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有70%的技术是提供给民营企业的,拓展了处于产业链下游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

其三,丰富的勇于付出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中国大陆的民工出现在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大量涌入城市。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才第一次将“农民工”概念写入具有行政法规作用的中央文件。[13]农民工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量,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总量之多、贡献之大、影响之远,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农民工人数一直1.5亿至3亿之间。2005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估计为1.5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2014年、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分别为26894万、27395万和28836万人。[14]农民工最开始主要以建筑业为主,之后才是制造业等体力劳动产业;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白领是一大趋势。长期以来,农民工从事最艰苦最脏的工作,付出了汗水、血水和泪水。“农民工”社会地位一直很低,农民工还有夫妻分居家庭分离、无法亲自赡养老人、无法亲自教育子女以及社保、医疗等尴尬境地。[15]

“非洲个性” 思潮,是20世纪非洲大陆为实现复兴与统一而高举的精神旗帜 。这一思潮的传播过程 ,集中体现了 20世纪非洲大陆为实现复兴与统一所做努力的特殊性质与艰难过程。“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希望将他们的发展理论应用于非洲,但非洲作为前殖民地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起点和条件,发达国家的强势推进还导致非洲一些国家出现了动乱。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发展经验、理念和理论由于条件相似,对非洲国家有更大的参考借鉴价值。”[16]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教授埃尔文斯·恩格勒说:“非洲需要中国的技术,更需要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非洲部主任阿贝贝·塞拉西日前表示,中国为非洲经济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经验助力非洲国家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17]

猜你喜欢

工业化非洲农民工
An Uncommon Trip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