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旅游扶贫角度探析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2020-02-23仇逸欧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发展

仇逸欧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第一步”的重要指导思想[1]。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因地制宜地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中,成为做出地方实践成果的经验和启示[2]。不同于非贫困地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全面脱贫、持续稳定脱贫,但脱贫攻坚又要为乡村振兴打基础,做准备。因而,虽然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仍是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但也要着眼未来,从现有自身条件出发,依照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合理规划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将乡村振兴思想理论融入发展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统筹推进乡村的整体发展,不图一时利益,为后续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制度以及物质基础。

1 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基本理论

1.1 社会主义本质论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思想一直贯穿于历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中。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奠定了深远影响、是最为坚实的理论和制度基础。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向了新境界[4]。

1.2 贫困梯度渐进理论

根据贫困演化规律,在时空上会存在绝对贫困、贫困缓冲期和相对贫困三个阶段的梯度渐进,尤其在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对稳定脱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5]。在新时代背景下,联合国适时提出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议程中囊括了教育、产业发展等十七个目标,为实现新的目标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营造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愈发凸显出其重大意义。因此,进入2020 年后,我国扶贫方向也将转向可行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公平均等化。

2 农村贫困现状的分析

2.1 从可持续生计角度分析

可持续生计角度的核心是从人群所处实际的角度来分析研判生计问题如何解决。深入研究来梳理目标地区情况,通过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以确立本地居民自身发展意愿为前提,用活政策实现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在扶贫实际中发现,部分贫困人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政府送政策,等联系人送物资、资金,认为2020 年后自然就脱贫了;一些贫困户自身努力不够,靠着产业扶贫中专业大户、专业公司的土地流转费甚至小额信贷、产业风险基金入股收益脱贫;一些贫困户认为,凡是国家的金钱、物资,不要白不要,甚至越多越好,个别贫困户甚至只要现金,不要其他物品。

2.2 从可行能力角度分析

该理论的关键在于对人可能性的释放和整合,它的核心是自由,是从人的角度实现各种可能性功能整合的自由。从社会角度看,收入低下只是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在评判上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它否定了其他因素对于可行性能力自由的影响。事实上,收入与能力之间的联系,当所处环境或者不同的社会单位甚至个人之间,都存在着相当的变量,绝对不是绝对的机械性概念。从可行性能力角度分析的意义在于从工具或手段转向相关人对于目的的追求,并且赋予了实现目的途径的自由。鉴于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以政府为中心的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等往往是扶贫工作能够推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的决定因素,而作为主体性的贫困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难以纳入讨论的中心。事实上,从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看,贫困农民的参与与否、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往往成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

2.3 从脆弱性角度分析

农户生产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外部因素而言,个人当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冲击时所产生的系列后果。而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无防备的面对挑战,对于外部的各种因素缺乏止损能力和应对机制。世界粮食计划署从风险因素、抵御风险的能力、社会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分析贫困人口脆弱性。该理论的意义在于透过核心本质确立当地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为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在对地区整体规划时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产品收成的好坏极大程度受到天气、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民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就会将其推向更加贫困的境地,灾害频发导致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数居高不下。除了自然的影响,市场、技术以及资金也对贫困人口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工业、旅游业等扶贫产业带来重大影响。

3 旅游扶贫发展论述

3.1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特点

在扶贫脱贫过程中,旅游产业扶贫成为贫困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扶贫”的重要选择。旅游扶贫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性,体现不同特色,突出各自优势;要运用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扶贫产业,保持产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性;通过确立该地区旅游扶贫产业良性发展机制,确保旅游产业以及辐射的相关产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带动当地低收入人群持续稳定增收。

3.1.1 旅游扶贫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特色化就是指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探索契合本地实际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科学确定旅游特色产业,就是要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市场空间、环境容量等,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6]。差异性是指基于不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基础上,由于旅游产品差异、发展模式和市场选择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的旅游产业类型。差异化旅游扶贫产业的不完全替代性保证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性。

3.1.2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性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信息条件,做好市场调查、前景预测,遵循市场规律,根据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和产业竞争理论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市场抓旅游产业发展才能降低风险,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7]。与市场相适应的同时,还要提升市场竞争力,为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只有拥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才能稳定发展,为贫困群众的增收提供持久动力。

3.1.3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益贫性

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推进使贫困人口获利大于其他人群,但在产业项目中存在“精英捕获”的现象,即大量的项目和资金被非贫困人口经营获得,贫困人口并未从中获利,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剥夺,以至反而加深其贫困程度。可以说,旅游产业在减贫方面的成败关键在于其益贫性,因此在确定旅游产业项目时,要看项目能不能切实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要看利益分配机制是不是有利于减贫。

3.2 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3.2.1 自然风险

在旅游产业开发与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利于生态发展的负效应,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胁迫和影响,具有一定的自然风险[8]。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有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甚至形成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

3.2.2 市场风险

受到旅游产品供求关系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同类旅游产品相互竞争导致旅游产业各主体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将旅游扶贫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产业规划之初缺乏对本地特色的充分了解,使得各地旅游产业项目趋同,旅游者可选择的旅游产品单一。大量的趋同产业会导致恶性竞争的经济后果,加剧市场风险。由于贫困人口的底子薄,所以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更弱。

3.2.3 技术风险

目前,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地旅游产业因为专业知识、技术标准缺乏,导致项目管理过程无法满足旅游者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从而引发的客流量减少和项目管理成本增加等问题给参与主体带来损失的风险。每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旅游项目的管理都有具有的应用标准,如产业项目条件变化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当地特色的旅游吸引力将不能显现,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

3.2.4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是指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资金整合不到位,配置不精准、调度不及时、使用不规范等,导致无法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风险。旅游扶贫产业的开发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投入在其中占主体和主导作用,同时设计社会投资和农户自筹,这些不同渠道的资金都存在投入不足或不及时的风险。

3.3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贫困地区旅游投融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普遍存在直接投入较少、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机制单一、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凌乱等问题,景区交通网、停车场、厕所、标识标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亟待提升,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价值不能发挥应有的旅游综合效益[9]。

3.3.2 地方抓旅游扶贫的体制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旅游扶贫需要多部门共同发力,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形成合力,但许多县市的旅游扶贫工作仅靠旅游部门之力,没有筑起旅游扶贫工作的联合战线。

3.3.3 贫困地区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旅游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旅游扶贫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保障[10]。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使得乡村青壮年人才和技术人才外流,导致旅游扶贫的基础人才严重匮乏。二是大中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扶贫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匹配不佳,造成现有旅游人才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4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4.1 加强旅游扶贫行业示范带动

以旅游扶贫示范县和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为抓手,集中推介、展示旅游扶贫做法和实际成效[11]。以“景区带村”为重点,全面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贫困农户”“公司+贫困农户”等旅游扶贫脱贫模式。

4.2 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投入

一是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并要聚焦贫困村乡村旅游[12]。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重点扶贫项目倾斜。二是做好招商引资,特别是要引入投资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撬动金融资本参与,协调国家政策性银行,研究出台金融参与旅游扶贫工作试点意见。促进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县市区的对接,推介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推动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建设。

4.3 加强旅游扶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充分体现旅游产业轴向辐射整合效应,推进“厕所革命”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公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标志标识和旅游资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4.4 加强旅游扶贫人才队伍建设

把旅游扶贫与旅游扶智结合起来,整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资源,引进国内外智库和专家团队,参与旅游扶贫培训指导和智力服务。以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旅游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促进旅游就业和创业扶贫,提高旅游扶贫治贫水平[13]。

5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预判

5.1 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5.1.1 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前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旅游能够通过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形成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特色产业,并且通过辐射效用形成产业群,为当地贫困人群提供稳定增收。旅游产业兴旺,农民收入就能稳定增长,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14]。

5.1.2 促进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振兴的实现

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推动当地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即新时代现代农民新生代[15]。2020 年以后,相对贫困问题很可能是制约乡村振兴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公平。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相对贫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发展探索能够形成缓解相对贫困的制度框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高和加速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效果,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6]。

5.2 旅游扶贫产业未来发展方向预判

5.2.1 特色化和差异化将会更加明显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升,旅游扶贫产业的实力也将不断增强。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和规模等情况各不相同,只有旅游扶贫产业特色化和差异化,才能获得较好的扶贫效果。旅游扶贫产业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项目管理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创新等。旅游扶贫产业的差异性正式产业特色化的基础,集中力量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优势,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5.2.2 更加重视旅游项目质量和水平

实践证明,单一型、资源产品型的扶贫产业难以达到稳定长效的增收效果,只有多形式多层次延伸旅游产业链及强化产业融合,才能提升旅游扶贫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旅游产业扶贫的核心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获得可持续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和共享机制则是未来提升扶贫水平的关键和保障[17]。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