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2020-02-23史春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职生马克思主义

史春燕

(新疆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高校一直以来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高校思政课提出了很多新要求。2016 年12 月7-8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和“不可替代”的课程,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准定位。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关键在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能否成为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德育作用的肯定性评价,由2014 年的45.5%提升至2018 年的72.7%。在2018 年底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状况给予“好评”。由此可见,在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职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具有怀疑、批判、创新精神,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简单重复、方法单一等,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高职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确立,这无疑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运用,因此,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亟待改革。

1 影响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实效性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简单重复书本内容,照本宣科,缺乏透彻的讲解,也很难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高职生,无法做到让高职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更难以把理论与时事紧密结合,缺乏时代感;在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知识点的传授,把高职生当做储存知识的仓库,死记硬背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填鸭式或灌输式方法,直接把理论结果告诉高职生,而缺少得出这一理论的论证过程;在考试方面采取标准化考试,高职生的得分以标准答案为准,造成死记硬背的多,理解的少,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3]。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高职生对说教式课堂的反感,对枯燥知识学习的厌烦,不愿学;另一方面就是一味强调知识点教育,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会使高职生认为掌握一技之长、学习技能知识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自身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同时,这种不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缺少问题意识的教学只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教条,并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精髓,也很难锻炼、培养高职生的思维能力。

1.2 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对话不足

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大多是以教师讲为主,高职生只是被动的听,缺少课堂的交流互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和刻板的说教,偏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录,缺少引导和启发,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忽略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能力有限,理论讲不透彻,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只能做到在高职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直接告诉其“是什么”;也说不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学习、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这种教学模式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贴近高职生,更不能使其很好地思考人生和社会,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所教的理论没有成为为高职生提供智慧、锻炼思维、提升人文素养的理论。

1.3 实践课形式大于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称之为实践理论,重视理论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即非常强调社会实践性,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4]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课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课堂实践方面,因为是合堂班,学生人数多,很难进行课堂讨论;一些影视观摩课,在播放影片时没有结合教材进行讲解或解读,教师图省事、学生看热闹,甚至一些影视片与教材的关联并不紧密,根本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社会实践方面,一些学校的实践基地少;一些学校受资金、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不安排校外实践活动;实践课缺少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规划指导,高职生参与度不高。

2 影响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手机上网占据了高职生相当一部分的学习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浏览手机信息、发微信上。其次,各种思潮如洪水般涌入,其中有真知灼见,但也有一部分思潮实质上是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容易侵蚀高职生的心灵,不利于高职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

2.2 教材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所以不受高职生的欢迎,还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一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设时间短,还没有编制出专门适用于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共有八个部分,内容多、体系庞大,信息量很大,适用对象是本科生。二是,就教材内容来讲,很多章节段落内容非常精炼,理论部分对高职生来讲较深,很难理解。三是,现行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具有普适性,而缺乏具体性,与高职生有一定的距离。高职生对教材中所使用的案例、引用的名句(多是文言文)理解有困难。如在讲矛盾规律中的共性与个性时,教材和相关辅导资料大多以“白马非马”为例,离现实生活很远,而高职生的古文基础薄弱,无法理解,所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2.3 师资因素

高职院校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在专业素养方面参差不齐。其中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功底不扎实,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也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研究,因而对教材和课件中的很多内容讲不透、讲不清、或者绕开不讲,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或者仅仅是简单的灌输。有的教师对课件根本不熟悉,遇到课件中难讲的部分或不理解的部分就跳过去;有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解读时出现偏差;有的教师对高职生提出的问题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进行解答。此外,也有一部分教师在主观方面安于现状,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责任心和进取心不强等现象。

2.4 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大多数高考成绩偏低,基础比较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比较吃力,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枯燥、难学,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畏难情绪,没有信心。一部分高职生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不感兴趣;还有的高职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实用性,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将来找工作、就业只要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高职生自学能力差,自我管控能力不强。

3 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实效性的路径

3.1 转变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政治性、理论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习近平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定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其中所蕴含着的价值取向、价值信念展示出来,以此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就要按照哲学的本性,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工作。”[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是在对时代问题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的是让高职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知识教育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如果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则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分析问题,转化理论为方法,引导高职生直面当今时代的热点,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金融危机问题;直面理论焦点,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文化等。“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让高职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突出理论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发展趋于多元化,体现在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多元化。高职生对人生观的选择趋于多元化,有的高职生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看重技能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些高职生以权力、金钱为标准。这反映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部分高职生中还没有树立,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坚持理论性和价值性相统一,通过对人性、意志、情感、自由等问题的剖析,培养高职生独立思考能力,树立道德培养比知识获得更重要,健全的人格比学问更重要等理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用来为社会和国家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更要肩负起培养高职生思想道德的历史使命,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提升政治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教学中真学、真信、真教,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感染高职生。其次,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围绕课程目标确定科研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开阔教学视野,以科研促教学,学术上的深入研究,使教师能够更为准确理解、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教师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分析信息背后的立场和价值观,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和甄别,避免那些貌似中立却暗含着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信息、资料进入课堂。

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将前沿理论更多地融入教学;分批组织教师到知名高校、本科院校听课学习;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本校讲课,分享教学经验;组织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互相听课,规定听课次数并做好听课记录,不定期开展评课活动,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落实备课制度,关注时事热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

3.3 完善教材

教材改革坚持中国化、时代性、科学性相统一。在教材中要更多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土化,讲授内容更接地气、更适应时代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理论只有不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本土化,才能对今天的我们产生影响和作用。

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应紧扣时代发展、关注现实生活、突出问题意识,应对和解决当下高职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把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理论引入教材之中,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理论工作者要亮明旗帜和态度、要发声亮剑,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都应该予以回应,并在教材中有所反映。“我们应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深入研究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重大问题,并把这种研究成果作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内容。”[6]

3.4 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坚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鼓励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高职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

3.4.1 以问题为导向

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提高高职生的参与度。针对高职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的同时,配以相应的案例,针对每章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去寻找答案。马克思认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4]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灵活性。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高职生,多给其一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不明白的地方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通过质疑、争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在适当配置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实行小班授课,可以更好地关注高职生的思想变化,也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渗透性的工作。

3.4.2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高职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名词概念时,适当加入一些幽默的语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吸引高职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欢笑当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畅通,有益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高职生从喜欢老师逐渐到喜欢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3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内容。一是要把一些新成果、新材料及时融入教学,增加时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培养高职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结合教学内容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社科知识渗透其中,开阔高职生的视野,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让高职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四是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如学科、专业、文理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高信息量、互动性、超时空的特点,师生之间通过网上交流互动,可对理论难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提出看法、进行讨论,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可以使主观和客观达到统一,实现知行统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引导受教育者发现现实生活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7]。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要加强社会实践,首先要建立实践课教学基地,让高职生走出学校,到农村、企业、部队等实地考察,更多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二是要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和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其观察社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借助网络构建实践教学系统。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去读懂马克思主义,继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任重而道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也需要高职生的配合和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仅仅传授知识,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导向,对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职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