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走出职业倦怠探析

2020-02-23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学报工作

杨 飞

(榆林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榆林 71900)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在目前研究中,虽然对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对其基本特征的描述大体是一致的:因工作“疲劳”而丧失了工作热情,对自己工作状态不满意;认为工作毫无创造性而消极对待;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同时自信心逐渐消失[1]。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新闻出版行业属于职业倦怠的十大高发人群之一。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当数量的学术编辑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编龄较长的学报编辑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据报道,编龄超过10年的编辑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职业倦怠对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对高校学报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不良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所处的社会工作环境,承担的工作量和压力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学报编辑职业倦怠比列高发,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着重论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部分原因并针对性的找到解决对策,以期为同仁及领导提供参考。

1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成果难以量化

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可以通过课时、学生人数精确量化,但高校学报编辑的很多琐碎工作,是无法精确量化的。比如一期学报的出刊,编辑首先要通过投稿系统下载稿件,也许下载初审了一百篇稿件,但最终录用的稿件数量可能不到四分之一,其余没有被录用的稿件,编辑也要检查重复率、初审、送专家教授复审,并且要反复与作者和审稿专家联系,这其中付出的时间精力与心血是无法量化的,甚至是不被别人所知道的,是一种隐性的工作。由于这种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特点,会让高校其他部门领导觉得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很轻松,工作无非是修改文章格式和错别字以及标点符号。高校学报编辑整天从事繁重的编辑工作,却被其他部门教师同事甚至学校领导认为工作很清闲,难免有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因为工作成果很多是琐碎隐性难以量化的,所以即使每天很忙做了很多工作,到评优评奖的时候,奖励与奖项往往与高校学报编辑无缘,因为他的工作成果难以被别人和领导看到,甚至在其他部门同事和领导眼中,这些工作成果不足称道。这样天长日久,高校学报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情绪也不足为奇。

(2)高校学报编辑部被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是一个被冷落的角色。学报编辑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工作,却不被按教学科研人员管理,往往被按行政人员管理。在一些高校老师和领导眼中,学报编辑工作不太重要,甚至可有可无。在一些高校老师眼中,学报编辑工作异常的轻松、无所事事,这也折射出高校及社会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认知水平。这种状况也让高校学报编辑无比的无奈,自己从事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不为人所关注默默无闻付出艰辛劳动的幕后工作,却不被外界和社会所理解和重视。这样长期下去,难免内心郁闷,产生职业倦怠。

(3)高校学报专任编辑数量严重不足,学报队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原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颁布的《科技期刊管理办法》规定:专业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例如,一个双月刊学报编辑部人数看似达到甚至超过了5人,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领导不是专任编辑,编辑部还有不从事编辑工作的行政编务人员,所以实际从事一线编辑工作的人数往往根本达不到5人。学报的出刊有着固定的周期,该到出刊的时候必须出刊,但专任编辑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编辑工作担子和压力自然增加。

同时,编辑部人员管理及人员职责划分有待加强,本来就编辑人员数量不足,加之一些老编辑倚老卖老,不服从领导工作安排,把工作重担推给年轻编辑,这样更加重了年轻编辑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时间久了,年轻编辑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4)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压力空前增加

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海量涌现,信息化技术手段日新月异。高校学报编辑如何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是一项耗费时间精力的工作,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势在必行,否则将跟不上时代发展注定落伍。大数据时代,知识体系内容更新很快,信息技术获取工具也经常更新,这都需要高效学报编辑去不断的学习与掌握。如果学报编辑在大数据时代不能尽快地适应、接受时代的挑战,就会对新的时代环境产生无力感和威胁感。编辑会对工作产生战战兢兢的畏惧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生怕期刊出刊后哪里出错受到领导指责处罚。

大数据时代,不断出现的新要求,对高校学报编辑造成了空前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职业倦怠就会不可避免。

2 消除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关注高校学报编辑的身心健康,及时消除减少职业倦怠,是高校学报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学会自我调适

解决职业倦怠心理问题,主要看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外因会对职业倦怠消除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内因起关键决定性作用[3]。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是高校学报编辑避免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面对待遇不高、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社会认可度低的窘境,高校学报编辑要学会自我调适。学报编辑要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理状态,要秉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学报编辑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种为社会学术发展与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高尚事业,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必然会减轻职业倦怠。

编辑职业是一种文案工作,每天要长时间坐着看电脑与稿件,工作繁琐压力重,面对的作者又很多是不曾谋面的人,工作及其枯燥乏味,容易性情烦躁。学报编辑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其他爱好。由于每天坐着面对电脑和伏案工作,身体容易患颈椎病、腰椎盘突出、视力下降、心脑血管等疾病,所以要多进行户外体育运动,或者选择自己喜爱的娱乐项目自我放松,在工作之余寻找乐趣,放松心情。

(2)上级管理部门及高校要重视高校学报工作

第一,上级管理部门及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水平的窗口和名片,外界了解高校科研水平及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看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高校学报办刊水平提升了,会无形中总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学报办好了,无论对于学报还是高校,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二,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学报的经费投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明文规定,高校学报编辑要每年按时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这就要求编辑们要走出去参加学习,否则,编辑的职称评定会受到影响,同时期刊每年的年审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办好学报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否则,办刊质量很难提升,甚至会处于越办越差的恶性循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谁都懂。学报编辑应该参加每年本省和全国举办的学报年会,而学报年会又分为社科学报年会和科技期刊年会。要想增加见识、提高水平,只参加这些学习和会议还远远不够,高校学报编辑还应该参加本行业举办的各种编务实践业务能力提高班和本行业最新学术会议。这种种的培训与会议,都离不开经费的保证。对笔者所在高校学报而言,由于办刊经费紧张,每年最多能保证一个编辑出去学习培训一次,显然这样的学习次数是明显不够的,往往连每年继续教育的学时都达不到。由于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编辑出去学习交流机会少,导致编辑普遍不能及时掌握本行业最新的编辑业务技能水平和学术动态,限制了编辑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发展。所以,建议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学报的经费投入,甚至如果高校自身经费紧张,建议上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或者高校主管部门每年给高校学报划拨一定的办刊专款,做到专款专用。

第三,要平等对待学报编辑与高校教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然而现实中编辑不能够真正得到公平同等对待的情况司空见惯。编辑长期以来社会地位偏低,不被上级和领导重视[4]。比如一些高校每年一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基本都是一线教师,很少见到有学报编辑能参加表彰的,这也说明,在一些高校领导眼中,编辑就不算教师的一分子。一些编辑工作辛勤付出、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了省学报研究会的奖励和表彰,能得到行业的认可和奖励,却得不到所在高校的认可和表彰,难免会心情失落、妄自菲薄,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高校领导要按教育部规定,要把编辑和教师放在同等地位对待。

第四,对高校学报编辑部主编的选聘及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高校学报主编虽然多数是某学科的教授,但往往不是编辑学专业出身,更重要的是没有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无证上岗。今后要加强对学报主编的管理,要求他们取得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求主编也身体力行从事具体的编校审工作,只有这样,主编才能真正的了解编辑工作,理解编辑人员的工作艰辛,与编辑同甘共苦,从编辑部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编辑部的工作蓝图规划。主编要做理解编辑的领导,只要每期学报的差错率在合理范围内,就不能因为编辑犯了一般性编校错误而无休止的指责,因为编校工作永无止境,差错难以避免,但政治性错误和严重错误一定不能犯。要做一个让全体编辑敬重的身先士卒的主编,要团结带领全体编辑共同提升学报质量。

(3)要保证编辑人员数量达标,严格管理学报人员队伍

首先,高校要按国家规定保证学报编辑部编辑数量达标。其次,要严格管理学报人员队伍,不能只看人数是否达标,还要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各尽其责,每个人的工作量负荷不要悬殊过大。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老编辑不能倚老卖老,要做好表率,在岗工作一天就要按要求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不能完全把工作推给年轻编辑,或者认为自己快退休了就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于不听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不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不称职编辑人员,不论职称学历资历有多高,都应该清除出编辑队伍甚至编辑部单位,要保证编辑队伍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有一个混日子的闲人。绩效工资及编校审费用分配要体现绩效的实际意义,应该按实际工作量结算,而不是看职称和职务。绩效奖励分配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是干的多的还不如干的少的拿得多,这样会严重挫伤踏实苦干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和分配机制。

(4)要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如果高校学报编辑不紧跟时代潮流和抓紧时间学习充电,必然会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知识量海量递增的步伐,必然会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抛弃。大数据时代,编辑不仅要精通编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更应该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这样才能在审读形形色色稿件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5]。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学报编辑自身的业务知识陈旧有限,就没有资格和能力评判作者的稿件质量,即使有高质量的稿件,他也会熟视无睹,与好稿件失之交臂。

大数据时代,学术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术期刊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业务上要熟悉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各种软硬件信息工具开展工作。而且要办好高校学报,不能靠被动收稿,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约稿。学报编辑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跟踪最新学术动态,主动发掘有潜力的作者[6]。

如果学报编辑自身业务水平过硬,所具备的知识体系能紧跟时代步伐,自然会底气十足,是金子总会发光,自身能力一定会被作者、审稿人、同行及领导所赏识。有实力的人有魅力。学报编辑自身的业务水平高,自身必然也能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做出骄人的业绩,也自然会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必然心情会舒畅,自然会远离职业倦怠。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比往昔更具有时代特点,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重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并及时消除或者减小职业倦怠有利于学报编辑自身和高校学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表明,内因是事务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既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要学会努力改变自己,学会自我调适,凡事不能斤斤计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要以豁达博大的胸怀来包容看待一切,学会快乐工作,充满正能量,这样才能消除职业倦怠。高校学报编辑要以积极的心态兢兢业业工作,为高校学报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学报工作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致敬学报40年
不工作,爽飞了?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