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式共情干预对急诊留观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2020-02-22孙秀芹臧舒婷张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结构式共情条目

孙秀芹,臧舒婷,张娟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急诊留观室是入院前中转站和分流点,其收治的患者一般为病情较重或者诊断不明确的患者,由于多为突发事件,起病较急,就诊时病情不可能短时间内得到缓解[1],加之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足够认知,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多伴有强烈的应激反应。与常规的住院患者相比,急诊留观的患者就诊环境相对较差,诊断资源、护理资源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且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短,仅针对疾病展开护理往往无法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2]。共情干预是一种人文关怀护理,以理解、关切以及尊重患者作为基础,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使患者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积极改变[3]。因此,本研究特将结构式共情干预应用于急诊留观患者中,旨在探究该类干预对患者自我效能感个心理应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于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留观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急诊留观>3 d;③能正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排除标准:①精神、认知障碍;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配合度较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组、A组,各50例。B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58(42.39±7.18)岁,肺炎8例,消化道出血13例,高血压14例,胃肠炎9例,心血管病6例,学历: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9例;A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9~59(43.01±6.82)岁,肺炎10例,消化道出血14例,高血压12例,胃肠炎10例,心血管病4例。两组的上述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行比较。本研究已经医院伦委会批准。

1.2 方法

B组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定时巡视留观室内的患者,监测其生命体征,预防无陪床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向患者解释各项护理操作、治疗的必要性,简单、通俗讲解注意事项,对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语言安慰,稳定其情绪,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抢救工作,遵医嘱用药并对患者进行指导,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A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结构式共情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组建结构式共情干预小组,包括主治医师1名、5名急诊护士。对小组成员展开培训,内容包括共情理论、心理学、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制定学习计划,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对患者进行干预,搜索与共情干预相关的书籍、指南、权威研究,结合急诊科患者的特点,编制《急诊留观患者共情干预手册》,并定期对手册内容进行整改、修订。(2)评估,借助病案记录信息表,以调查、倾听以及观察等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分析患者接受共情干预的能力,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共情干预方案。(3)结构式共情干预实施。①制定共情干预的主题,以时间为节点,围绕心理弹性、自我效能以及应激反应设计若干活动主题,包括心理调护、用药管理、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每个活动主题分为耐心倾听、换位思考、信息反馈以及共情体验4个环节,每个环节10 min。②耐心倾听,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和交谈环境,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于疾病的态度,在患者叙述病情的过程中,尽量不打断、不评价,认真倾听;在患者表述过程中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语气以及肢体语言,揣摩患者的性格、情绪。在患者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点头、眼神示意)、鼓励性、暗示性语言等,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同时向患者讲述恢复较好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案例。③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知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身体感觉,用患者的眼光看待其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其焦虑、恐惧、疑惑以及痛苦。④信息反馈,患者表述不充分时,用鼓励的言语引导器进一步阐述发病过程,在其表述含糊时,可向其发问,确定关键信息的“是”与“否”,患者表情有痛苦或者疑惑时,应及时询问其感受,调整护理方式。⑤共情体验,在交流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感受到被医护人员理解,为患者的情绪找出路,安慰患者“既然已经这样,还是应该想开些”,“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坏”,在安慰患者的同时可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病情可能进展、大致治疗经过、预后以及必要的自护知识。(4)实施多元化的共情干预方式,组建医患微信群,将《急诊留观患者共情干预手册》、若干相关活动主题推送到群中,就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家属支持,患者家属可全程参与结构式共情干预中,承担监督患者行为、护患沟通桥梁的职责。(5)护理总结,以每周总结的形式汇报共情干预小组的心得,对护理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两组均干预至患者离开急诊当日。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离开急诊时的自我效能,分值10~50分,分数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4]。②负性情绪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就诊时、离开急诊时评估病人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分值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5-6]。③采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RQ)对患者就诊时、离开急诊时的应激反应进行测评,包括情绪反应(12条目)、躯体反应(7条目)、行为反应(9条目),1~5分评级法,分值越高,应激反应越强[7]。④于患者离开急诊时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足度进行调查,问卷包含住院环境(12个条目)、护士态度(11个条目)、护理技能(9个条目)、信息告知(8个条目)以及情感体验(8个条目)5个部分,依据从未满足、基本满足以及总是满足分别评分0、2、4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佳。该问卷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4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自我效能感比较

B组患者离开急诊时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分)

2.2 负性情绪比较

与就诊时相比,离开急诊时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下降明显(P<0.05),且B组离开急诊时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分)

2.3 应激反应比较

两组的情绪、躯体、行为反应评分较就诊时均下降明显(P<0.05),且B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评分比较分)

2.4 患者满意度比较

B组患者对住院环境、护士态度、护理技能、信息告知以及情感体验的满足度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评分比对分)

3 讨论

急诊留观患者主要无法立即确诊、离院后病情可能变化的患者[8],这一类群体心理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导致其出现应激状态的因素诸多,有研究指出,急诊留观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与其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明显相关[9],加之面对陌生的环境,患者既担心自己的病情,缺乏安全感,情感上较为孤独,常合并有悲观、失望、焦虑、恐惧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体验很容易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效果。考虑到急诊留观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患者留观时间较短,医护人员多疲于治疗性护理,护理工作多侧重于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实施一些治疗性操作,对于患者应激反应、心理状态的分析较少,对其心理方面关注度欠缺。部分医护人员岁二胺能够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心理干预,但由于方法比较单一,不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共情护理是在疾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的一种人文关怀护理,主要通过与患者缠身情感上的共鸣而促进护患沟通,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10]。本研究特对留观患者行结构式共情干预,以时间为节点,围绕心理弹性、自我效能以及应激反应设计若干活动主题,旨在护理过程中以共情的理念体验患者的感受,促进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消除其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离开急诊时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A组,提示结通过构式共情干预,全面有效地提高急诊留观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使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很好的遵医行为。另外,B组离开急诊时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其情绪、躯体、行为反应等应激反应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提示结构式共情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情感消极的现象,提高了其治疗期望水平。研究发现,最有效的情感疏泻方式之一便是倾诉[11-12],在共情式情感诉求当中,患者通过倾诉,使其情感得到有效的释放,对于其负面情绪的改善以及疾病的加速恢复意义重大。在患者情感诉求过程中,确保患者处于主导地位,医护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便是结合患者的情感世界入手,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与立场去感同身受,并以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指导。通过换位思考,使患、护双方的角色变换,增进两者的距离,加深理解,为后期更深入的沟通奠定感情基调,有助于医护人员进一步掌握了解患者现阶段的情感变化以及心理活动[13-14]。同时,为了使共情干预效果最大化,本研究还应用了微信、家属支持等手段,对患者的行为、心理起疏导、监督作用,有利于及时发现其病情异常。B组病人患者对住院环境、护士态度、护理技能、信息告知以及情感体验的满足度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表明结构式共情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结构式共情干预可显著减轻急诊留观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结构式共情条目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结构式摘要撰写要求
结构式摘要撰写要求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从时态入手探讨结构式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