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播放+语音唤醒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全麻苏醒期中的应用观察

2020-02-22陈传枝侯晓敏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躁动全麻苏醒

陈传枝,侯晓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广东 广州 510515)

目前临床手术有多种麻醉方式,而全身麻醉是常用技术,但麻醉苏醒期是术后危险阶段,由于药物作用,患者的基础代谢功能降低,患者苏醒时间越长,血压异常、躁动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就越高,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会造成不良影响[1]。因此采用有效方式促进全麻患者苏醒是麻醉期护理工作的重点。音乐疗法是关于心理学及医学的边缘学科,但近些年在临床护理领域被广泛应用,原因可能在于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其在降低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改善心率及呼吸频率上具有显著效果[2]。而语音唤醒可通过刺激患者听觉达到恢复意识的目的,目前也越来越被临床关注[3]。本研究选取我院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旨在探讨音乐播放+语音唤醒在其全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2例,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2组。其中常规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41.67±12.1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13例;损伤部位:枕部10例、颞部与颞顶部9例、额部12例;观察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18~66岁,平均(42.30±11.4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落伤11例;损伤部位:枕部9例、颞部与颞顶部11例、额部11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纳入:经颅脑CT及MRI检查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受伤后昏迷时间≥20 min;耐手术麻醉;头颅损伤时脑组织未与外界相通;患者无视听障碍;(2)排除:对麻醉药过敏;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贫血;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及智力障碍。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1.3.1常规组 采用常规护理,麻醉期间加强患者体征监护,呼吸、脉搏、心跳等,保证呼吸机、吸痰器等生命支持设备正常运转,遵照医嘱为患者输液,记录出入量、液体种类、引流物性质等。

1.3.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音乐播放+语音唤醒护理。(1)准备工作。根据患者年龄及我国相关音乐文化背景选取多种类型音乐储存于播放器中,如流行音乐、古典乐、轻音乐等,尽量满足不同患者音乐需求。与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音乐爱好,选取3首患者喜欢音乐作为麻醉恢复室干预曲目。用手机录音功能录制患者最亲近家属的声音,包括名字呼唤、鼓励、安抚性语言等。护士准备18张具有三种不同颜色、三种不同形状的颜色鲜艳的彩色卡片,待患者苏醒后使用。(2)音乐疗法。在患者由手术室转入麻醉恢复室时,将所挑选音乐以手机或音箱进行循环播放,音量控制于25dB左右,在音乐播放期间仔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发症情况及疼痛情况。(3)语音唤醒。在患者意识恢复过程中,在音乐辅助下,在患者耳边播放提前录制的家属语音,每隔1~2 min播放1次,同时给予患者四肢按摩,加速苏醒。观察患者语音唤醒的反应,若有反应则继续重复播放语音内容,若无反应,则麻醉护士以1次/2s的速率呼唤患者姓名,每次呼唤后停留5s再进行下次呼唤,同时以询问、暗示语言引导患者至苏醒。患者有苏醒反应后,护士可重复发出各项指令,指导患者完成睁眼、握拳等相应动作。(4)认知功能检测。待患者基本苏醒后,护士将提前准备的18张图片,依次置于患者眼前15cm处,引导其说出每种颜色名称。若患者均能准确辨别正确,则引导其对18张图片按照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组,若均能成功完成,表明认知功能正常。两组均护理至患者出麻醉苏醒室。

1.4 观察指标

(1)两组苏醒期各指标用时,包括睁眼时间、握拳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时间。(2)干预前后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及收缩压。(3)躁动程度及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标准:0分(安静合作)、1分(给予刺激性动作时肢体活动)、2分(无刺激动作时有挣扎,但不需护士按压)、3分(剧烈挣扎需多人按压)。0~1分为未发生躁动,>1分为发生躁动。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苏醒期各指标用时

观察组睁眼时间、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苏醒期各指标用时

2.2 生命体征变化

干预后观察组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常规组,舒张压及收缩压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生命体征变化

2.3 躁动程度及躁动发生率

观察组躁动程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躁动程度及躁动发生率n(%)

3 讨论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射入人体,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无痛感,从而减轻患者手术时的痛苦,更好配合医生治疗,确保手术安全,当药物被排出后,患者意识及神经反射即可恢复,但麻醉药物及有创手术均属于应激源,能引发患者高水平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术后不良事件,危及患者生命[4]。故对全身麻醉患者进行围麻醉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音乐播放联合语音唤醒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全麻恢复期时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睁眼时间、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短于常规组,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常规组,舒张压及收缩压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此两种护理模式结合后可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改善其生命体征。全麻恢复期是患者麻醉后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恢复阶段,缩短其苏醒时间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使音乐直接作用于患者听觉及神经系统,刺激其听觉,促进脑部生物电活动增加,使大脑皮层快速觉醒,加快意识恢复[6]。在音乐播放的同时再给予患者语音唤醒,则使大脑内多数区域血液循环加速,对其注意力、觉醒等产生影响,从而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同时声波还可促进机体对麻醉的代谢反应,降低麻醉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调节其生命体征保持平稳[7]。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躁动程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音乐播放+语音唤醒能缓解患者躁动程度,降低躁动发生率。全麻患者苏醒期极易产生的并发症之一即为躁动,麻醉药物在体内残留,可持续作用于患者神经系统,使其情绪烦躁、四肢不安[8]。除药物作用外,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也能诱发躁动,因此本研究通过舒缓音乐及亲近家属的语音唤醒能让患者增强安全感,快速进入安静状态,达到改善躁动和降低躁动发生的目的。

综上,给予重症颅脑损伤全麻恢复期患者音乐联合语音唤醒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极大程度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促进其生命体征平稳。

猜你喜欢

躁动全麻苏醒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