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医学本科南山班推行课外科研的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2-22朱枫李坚福邹绪森邓慧敏黄炯周蔡苏媚陈莹李润黄丹霞何建行梁文华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差值专业课比例

朱枫, 李坚福, 邹绪森, 邓慧敏, 黄炯周, 蔡苏媚, 陈莹, 李润,黄丹霞, 何建行, 梁文华,*, 钟南山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120)

1 前言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精英本科教育(南山班)创立于2010年,旨在培养同时具备良好临床和科研素质的高水平精英学生。近年来,我们采用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课外科研的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立项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但目前还未系统评估过该教学措施的影响。查阅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高达70%左右,然而真正参与科研的学生比例却并不高[1-4]。学生认为限制其科研兴趣的主要因素有:对科研及其意义不了解、自身能力缺乏、影响学习时间等[1-2]。因此,我们以南山班学生为对象,探讨该教学措施对论文产出的影响、学生参与立项是否对成绩有负面影响,以及自身能力是否会影响论文产出。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20年5月,我们对2010-2014级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已经毕业的133名学生的成绩资料、课外科研立项及论文产出记录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收集学生的所有必修课成绩、参与立项的记录、论文的产出等数据;基于SPSS 26.0对数据进行χ2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对成绩变化的评估方式:对全体学生本科5年所有必修课成绩参考学分得到每一学年的加权平均分,将加权平均分在各个年级内排序,参考同年级学生人数后得到一个排名百分位。以不参加立项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成绩变化为第五学年和第一学年排名百分位的差值。以参加立项的学生作为实验组,成绩变化为参加立项当年和第一学年排名百分位的差值。对差值进行二分类,差值≥0认为成绩上升或不变,差值<0认为成绩下降。对能力的评估方式:将同年级学生同一学科的成绩排序后,参考同年级学生人数后得到一个排名百分位,然后对与某能力相关所有学科的排名百分位求平均值。对该平均值排序,前30%认为该能力有优势,后70%认为该能力没有优势。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及立项、论文产出情况

在133名学生中,男性66名(49.6%),广东生源学生77名(57.1%),平均入学年龄为18.6岁。对参与立项的学生数量进行统计,20名学生参与立项,在各个年级的人数及占比分别为2(8.33%)、3(11.11%)、4(17.39%)、8(26.67%)、3 (10.34%)。

3.2 参加立项对论文产出的影响

20名参与立项学生中,7名学生有论文产出,每人平均发表2.29篇,产出的比例为35.00%;未参与立项的113名学生中,5名学生有论文产出,每人平均发表1.60篇,产出的比例为4.42%。参与立项与不参与立项的学生,论文产出的差值为30.58%,并且该差值有统计学意义(χ2=19.35,OR=11.63,95%置信区间为3.22-41.99,P<0.01)。

3.3 参加立项对成绩的影响

参与立项学生成绩下降的比例为60.00%,不参与立项的学生成绩下降的比例为47.79%,差值为12.21%,但该差值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31)。

3.4 学生能力特征评估

采用主成分分析,通过对第一学年10门必修课成绩的排名百分位分析133位南山班学生的基线学习能力。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每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0),数据结构合理(KMO检验系数为0.89,单个变量的KMO检验系数均大于0.80,Bartlett′s检验结果为P<0.01),提示研究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提取。主成分提取结果提示,本研究中前两位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分别解释44.98%和10.66%的总数据变异,同时陡坡图分析提示应提取前2位主成分。 因此,本研究最终提取前2位主成分。提取后的主成分累计解释55.64%的数据变异。第一个主成分反映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包括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高等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第二个主成分反映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图书馆利用基础和公共英语等学科。详见表1。

表1 不同学科的主成分分析(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3.5 参加立项与不参加立项学生的能力特征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参与立项和不参与立项学生的第一年排名百分位的数据分布不同(P=0.04),参与立项的学生(平均秩次为83.53)与不参与立项的学生(平均秩次为64.08)第一年排名百分位存在差异,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99.50,z=-2.08,P=0.04)。对比专业课学习能力,参与立项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45.00%,不参与立项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27.43%,差值为17.57%,但该差值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11)。 对比工具应用能力,参与立项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50.00%,不参与立项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26.55%,差值为23.45%,且该差值有统计学意义(OR=2.77,95%置信区间 1.05-7.31,P=0.04)。

3.6 参加立项的学生中有论文产出和无论文产出学生的能力特征

参与立项的学生中,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有论文产出的学生和无论文产出的学生第一年排名百分位的数据分布相似(P=0.76)。有论文产出的学生(中位数为65.52%)与无论文产出的学生(中位数为62.50%)第一年排名百分位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1.00,z=-0.36,P=0.76)。

对比专业课学习能力,有论文产出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42.86%,无论文产出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46.15%,差值为3.29%。由于样本量不足,采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P=1.00,说明该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工具应用能力,有论文产出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71.43%,无论文产出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38.46%。由于样本量较少,采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P=0.35,说明该差值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在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医学科学家是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一个国家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为其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从本科阶段就对医学生进行科研启蒙教育和实际操练,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措施。广州医科大学鼓励南山班学生参与课外立项,旨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帮助他们增加论文产出,拓展国际视野,以及为未来的医疗行业培养临床与科研并重、全方位发展的医生。在实行该教学措施10年之际,本研究拟评估该教学措施是否有益,以及该措施是否适合向所有学生推广。

本科阶段的科研论文无疑是衡量医学科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尺。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南山班学生参与科研立项的比例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有所提升。从论文产出来看,参与立项的学生有论文产出的可能性是不参与立项的学生的11.63倍(95%置信区间 3.22-41.99,P<0.01),可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这一教学举措对学生的论文产出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通过观察成绩变化可知,参与立项学生成绩下降的比例为60.00%,不参与立项学生成绩下降的比例为47.79%,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31)。因此,学生是否参与立项对成绩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结果的意义就在于,科研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不能因此放弃对科研的尝试。虽然该研究未能证明科研能提高成绩,但成绩只是衡量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中一个标尺。通过分析第一年成绩排名百分位来反应学生的基线学习能力,结果显示参与立项的学生比不参与立项的学生第一年排名百分位更高,说明主动参与立项的学生比不参与立项学生的基线学习能力更强。然而,对参与立项的学生情况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有论文产出的学生与无论文产出的学生第一年排名百分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基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立项的积极性更高,但基线学习能力对参与立项后有无论文产出没有明显影响。

对参与立项与未参与立项学生的这两项能力进行比较得知,参与立项的学生工具应用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50.00%,不参与立项的学生该能力有优势的比例为26.55%,工具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立项的可能性是其他学生的2.77倍;而专业课学习能力是否有优势对学生是否参与立项没有明显影响。进一步观察参与立项学生群体的能力特征,结果显示,有论文产出和无论文产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工具应用能力有优势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工具应用能力有优势的学生参与立项的积极性更强,但专业课学习能力和工具应用能力对参与立项后是否有论文产出没有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基线学习能力强、工具应用能力有优势的学生,参与立项的积极性更高。数据总结见表2、基本情况及能力特征对比见图1、成绩变化及论文产出情况对比见图2。这也与学生们认为自身能力缺乏从而限制了对科研的兴趣这一现象相吻合,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没有这个担忧,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科研立项中。然而比较参与立项后最终有论文产出和无论文产出学生的能力特征,结果显示,基线学习能力、专业课学习能力和工具应用能力都对论文产出没有明显影响(具体数据总结见表3)。基于立项对论文产出的积极作用且对成绩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学校应该更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立项,帮助学生们打消参与立项的疑虑。此外,该教学举措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学生中去,不以学生的成绩或能力来限制施教的对象,才能更好地扩大课外科研立项这一教学措施的益处,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 参与立项与不参与立项的学生成绩变化、论文产出和能力特征对比

表3 学生能力特征是否影响论文产出的分析

1.成绩下降学生比例; 2.有论文产出学生比例;3.平均产出篇数

据我们所知,既往很少有研究对医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能够为未来的医学生教育提供思考方向,对医学科学家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存在两组之间样本量差距较大、样本量偏小以及缺少对样本的跟踪随访等缺陷,对结论的可重复性有一定影响。若能够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样本进行远期随访,以及补充其他信息作为评估综合素质的标尺,就能进一步减少偏倚,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差值专业课比例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人体比例知多少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2012年9月全国分省市焦炭产量
2012年9月全国分省市铁矿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