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产业发展定位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2020-02-22成青青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份额南通长三角

□成青青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1 引言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3.7%的国土面积,汇聚了全国近1/6的人口,创造了1/4的全国经济总量。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一市三省”全域。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市三省”纷纷制定并出台了各自的实施方案,至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南通地处长三角最前沿,与上海隔江相望,具有通江通海通上海的独特优势。2019年,南通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9个。2020年1月,南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南通落地转化的关键之年,也是南通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突破之年。当前,南通已经站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建设上海“北大门”。2020年一季度,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030亿元,列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在江苏排名第四,增幅列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列江苏全省第一,南通已经积蓄雄厚实力和强劲动力。目前,南通依托大通州湾沿海深水大港建设,以“前港后厂”的格局推动港产协同发展,中天精品钢、金光生活用纸、桐昆聚酯一体化、华峰新材料等7个超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一个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产业发展和产业定位对区域经济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影响着长三角区域产业的空间变化,而且激发出区域内新的合作与竞争表现方式。长三角“一市三省”的经济距离越来越短,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越来越凸显。加强长三角区域间的产业衔接和协调,确立自身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选择,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产业发展定位必须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得到充分施展,让资源真正由市场决定得到最优配置。

2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在“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中有20个城市入选。南通位列20个入选城市的第七,排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和宁波之后。在“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南通所辖的五个县(市)全部上榜,且均进入前30强。这为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产业发展定位增加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2.1 南通与长三角GDP总量比较分析

2014—2019年之间,长三角“一市三省”GDP和南通GDP总量比较,如图1所示。

图1 2014—2019年南通与长三角GDP总量比较分析(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地区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由图1可知,2014—2019年,南通GDP总量在长三角区域的占比由2014年的3.80%增加到2019年的3.96%,提升的幅度不大,其中2019年与2017年持平,占比都是3.96%,并且2019年占比略低于2018年。这一轨迹表明,南通经济处在长三角区域的同一发展水平线上,多年来所占份额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落。目前,南通经济已不再体现在所占份额和速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创新力和竞争力上。

2.2 南通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2014—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4—2019年南通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资料来源:根据2014—2019年《南通统计年鉴》整理)

由图2可知,南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并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4年的6.0 ∶49.8 ∶44.2调整到2016年的5.4 ∶46.8 ∶47.8,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标志性转变。经过三年的发展,到了2019年,南通三次产业结构为4.6 ∶49.0 ∶46.4,第二产业又超过了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又回到了“二三一”的状态。至此可以看出,南通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还处在“三二一”与“二三一”产业结构之间摆动。

2.3 南通与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目前,南通还未夯实“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与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南通与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2019年南通一产比例4.6,高于上海、江苏、浙江,低于安徽;南通二产比例为49.0,高于上海的27.0、江苏的44.4、浙江的42.6和安徽的41.3;南通三产比例为46.4,低于上海的72.7、江苏的51.3、浙江的54.0和安徽的50.8。由表1还可知,整个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4.0 ∶40.7 ∶55.3,南通为4.6 ∶49.0 ∶46.4;进一步比较可知,南通一产高于整个长三角区域0.6个百分点,二产高8.3个百分点,三产低8.9个百分点。

2.4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引力分析

空间引力模型是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而构造出来的用于衡量两地空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的模型。其特征为两地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地的“GDP总量”乘积成正比,与两地的“距离”成反比。其基本模型公式为:

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Gi和Gj分别是i地和j地的GDP总量,D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借助空间引力模型公式,通过长三角区域中的27个城市来分析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26个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空间引力结果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上海市与26个城市的空间引力结果排序

由表2分析可知,南通空间引力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排列第四,虽低于苏州、无锡、杭州,但高于嘉兴、宁波、南京等其他22个城市,表明南通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中,有着较强的空间引力。空间引力大,对内可优化产业,对外可吸引投资。对于空间引力的作用而言,可以比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还可以划定城市经济吸引范围的界限,进而为产业发展定位提供相对精确的依据。上海周边的苏州、南通、湖州、嘉兴等地区承接了大量的上海产业转移,更远的地区接受上海创新资源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1]。

3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

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作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对区域增长贡献的一种有效评价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分析。

3.1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的,后经Perloff、Dunn、Lampard、Muth(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在我国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可以挖掘产业背后的数据规律,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合理选择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进而科学确定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定位。

偏离份额分析法就是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上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其基本模型公式为:

G=RS+PS+DS

3.2 南通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对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离份额情况,下面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标准区,以2014年作为基期,以2019年作为计算期,分析南通三次产业的动态变化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2014、2019年南通、长三角区域GDP和三次产业产值

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竞争力偏离份额(DS)计算公式,将表3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代入上述公式,通过计算,得出以长三角区域为标准区的南通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表4(见下页)所示。若G-RS>0,表明南通该产业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G-RS<0。若PS>0,表明该产业是南通快速增长型产业;反之,则PS<0。若DS>0,表明南通发展该产业竞争力高于标准区水平;反之,则DS<0。

3.3 结果与分析

由表3和表4分析可知,南通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区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与竞争力偏离份额的现状。

表4 以长三角区域为标准区的南通三次产业偏离份额结果

3.3.1 GDP增长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以长三角区域为标准区,南通在2014—2019年间GDP增长幅度为3 634.79亿元,增长率为63.23%,比长三角区域同期经济增长率56.90%高6.33个百分点。由表4可以看出,增长的3 634.79亿元主要来自地区增长份额的3 270.96亿元(RS>0),而结构偏离份额拖累了总产值的189.29亿元(PS<0)。竞争力偏离份额对其总产值的贡献为553.12亿元(DS>0),超过15个百分点,说明南通产业竞争力比较强劲。

3.3.2 第一产业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南通第一产业2014—2019年增长幅度为89.23亿元,增长率为26.28%,高于长三角区域19.02%增长率。由表4分析可知,南通第一产业地区增长份额为193.22亿元,结构偏离导致经济负增长128.63亿元,竞争力偏离增长24.64亿元,总偏离为负103.99亿元。虽然南通第一产业增长率高于长三角区域6个百分点以上,并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结构偏离和总偏离负值较大。因此,南通第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属于增长滞后型。这一演变,也符合南通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规律。

3.3.3 第二产业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南通第二产业2014—2019年增长幅度为1 728.13亿元,增长率为60.13%,比长三角区域第二产业增长率36.98%高出23.15个百分点,这也是南通GDP增长率高于长三角区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表4分析可知,一方面,南通第二产业地区增长份额1 635.29亿元,由于结构偏离导致产值减少572.50亿元,显示第二产业没有成为南通快速增长型产业;另一方面,南通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达到665.34亿元,而且总偏离达到92.84亿元,表明南通第二产业有很强的竞争力。

3.3.4 第三产业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南通第三产业2014—2019年增长幅度为1 817.43亿元,增长率为71.69%,低于长三角区域增长率77.09%的5.4个百分点。由表4可知,南通第三产业地区增长份额1 442.45亿元,结构偏离份额511.84亿元,竞争力偏离份额负136.86亿元,总偏离374.98亿元。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南通第三产业竞争力偏离为负,表明南通第三产业竞争力低于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南通第三产业对GDP贡献份额,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强化。

由表4分析可知,南通第二产业,PS<0,DS>0,T>0,表明第二产业不是南通快速增长型产业,但是竞争力高于长三角区域;而第三产业,PS>0,DS<0,T>0,表明第三产业是南通快速增长型产业,但是竞争力却低于长三角区域。总之,南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4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定位比较分析

4.1 制造业集群的特征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丰富、企业竞争力强、空间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水平高,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4.2 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发展定位

长三角区域的“一市三省”,选择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骨干企业支撑的优势产业,合力培育打造若干世界级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如表5(见下页)所示。

由表5可知,上海市围绕长三角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江苏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共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将达11.5万亿元左右。浙江省重点培育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和服装共5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共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徽省明确提出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并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表5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定位比较分析

4.3 南通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定位

南通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等“3+3+N”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沿海港口、土地等资源综合优势,以龙头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为突破口,培育发展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粮油食品等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企业研发集群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涌现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转折点,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经济前景不确定因素增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通产业发展定位要在“不确定性”中增强确定性,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5.1 依据三次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南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对现有产业结构基本特征以及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的分析,指出中长期变化的趋势和方向,从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以带动现存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3]。分析表明,南通三次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远未达到成熟状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5.1.1 调优第一产业

南通一产比例虽在合理区间,但略高于理论预期值,应适当调优占比。在长三角区域,南通一产占比低于安徽省,却高于上海、江苏、浙江。2019年南通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4%,而2019年南通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贡献率低于占比1.36%,并且PS<0,PS+DS<0,表明南通农业经营效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5.1.2 发力第二产业

南通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要加大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19年,南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长三角区域的“一市三省”,这一现实也真实反映了南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优势。2019年南通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8.40%,而2019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9.0%,贡献率高出占比19.4%,同时DS>0,表明南通第二产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因此,南通第二产业要结合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等指标,提升制造业整个产业体系的全生命周期,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起服务型制造体系,从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4]。

5.1.3 提升第三产业

南通第三产业低于理论预期值较大,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南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4%,低于长三角区域的“一市三省”,并且幅度较大。同时,南通第三产业在长三角区域竞争力偏离份额负值也较大,表明南通第三产业在长三角区域缺乏竞争力。2019年南通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8.35%,而2019年南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4%,贡献率低于占比18.05%。未来南通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业务关联,突出链条延伸,注重技术渗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5.2 充分借助南通空间引力作用,积极策应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空间引力对区域经济的划分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长三角区域中的27个城市,上海市与其他26个城市空间引力,南通排列第四,表明南通对于接受上海辐射有着极强的空间引力,这为南通产业发展定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2.1 彰显“南通作为”

南通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既要在融合中协同发展,更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南通智慧和方案,体现“南通作为”。南通作为制造业大市,重点发展“3+3+N”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产值突破2.7万亿元。在此过程中,南通必须积极策应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5.2.2 接受上海辐射

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演进过程中,上海处于“龙头”地位,南通应紧跟上海的制造业产业发展的轨迹,确定自身的产业发展定位的方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目前,上海围绕打造电子信息等6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必将带来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对周边区域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上海的制造业集群会给周边区域带来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另一方面,上海的制造业集群会增加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和产业向上海和周边区域集聚,这给周边区域获得提升产业结构化水平的机会。

5.2.3 获得先发优势

围绕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的制造业集群定位,南通要多视角分析研判,进行融合发展。一方面,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发展,必将形成“集聚”效应,达到“自增强”的作用,南通可以从中获得先发优势。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的制造业集群发展,南通借力发挥,有可能转化为南通支柱产业。要选择与自身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发展定位,做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5]。

5.2.4 推进协同发展

善于对标对表,扬长避短,“借梯上楼”,提升南通制造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势产业是区域内对现有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产业,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产业[6]。根据优势产业基本内涵,必须思考南通制造业集群定位与长三角区域定位的关系,目标上是否协同一致?体系上是否关联合作?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重大科技计划及部署、重要科技创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是否取得一致行动?要借助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定位为我所用,为南通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5.3 南通产业发展定位实行与长三角“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的双向推进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从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所以,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通在确定未来产业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要素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既要实行“融合”发展战略,又要实行“错位”发展战略,做到双向推进。

5.3.1 聚焦优势产业,进行强链补链延链

要打破过去行政区划造成的壁垒,改变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使各种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充分流动,彰显合作性竞争带来的优势和魅力。南通的未来产业发展定位,要在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寻找契机,聚焦优势产业,进行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定位的战略目光,要投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谋求未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要用国际化视角,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南通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具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核心产业集群,打造培育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布局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一批未来产业。

5.3.2 理性选择主导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

长三角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要素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比较类似,由此带来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目前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都比较高。因此,南通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要理性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和要素结构的发展战略,但又不能排斥长三角区域其他会有的相同或类似的选择,要从低水平重复竞争的产业布局走出来。谋求未来产业发展定位,南通要紧紧抓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潜在产业挖掘集聚、未来产业战略构想等,做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5.3.3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找准各自定位,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南通产业发展定位,要准确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带来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合理布局产业,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做出正确的取舍抉择,避免“同质化”,实现“差异化”,在更高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研究表明,在产业定位选择上,既要有对自身产业基础、人才队伍、资源结构的清醒认识,也要有对在该区域内比较优势的清醒认识。要以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化,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5.3.4 出台相应对策,形成强化市场预期的“组合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创。大多数国家先后按下了经济“暂停键”,导致许多产业直接或间接进入息业状态,全球经济开始呈现衰退趋势。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全球化退潮,将遭遇长期的重压,转型已成为必选项。要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新基建”发力。目前我国启动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重点的“新基建”,既强调投资拉动,更强调创新引领,预示新一轮投资高潮即将到来。要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标准,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使产业的每个环节都能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猜你喜欢

份额南通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首次实现供给全国负荷的50.4%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什么是IMF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