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宗教观研究

2020-02-22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宗教观信教总书记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南宁530007)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强调了我国宗教问题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战略性,并就新形势下宗教 “怎么看”“怎么办”以及 “怎么管”等理论与现实问题,阐发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 “宗教篇”。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的前端研究综述

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它们大抵经历了积累-发展-修正-成熟的螺旋式渐进过程。对理论的前端加以观顾,既能解释思想的源头出处,也能更好地把握理论的整个框架结构,做到本源兼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发端于总书记多年的基层体察与研究,其早期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开展的宗教工作研究为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成型奠定了基础,从理论逻辑上也应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早期基层工作的宗教实践促进了核心理论观点的形成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基层宗教工作,对基层宗教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研思考。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克服经济困难,注重对宗教文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强调了宗教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人文价值。他在县财政较为紧张、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尚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从宗教人文古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长远利益着眼,积极协调各方面工作,克服县财力不足、思想认识不统一等困难,及时拨款、筹款,修复了县内破败失修的隋代古寺隆兴寺、恢复了临济宗祖庭临济寺,挽救了当地珍贵文物古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毁庙砸佛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尚未彻底从 “四旧”、迷信的固有观念中转变过来,面对质疑和阻力,习近平同志解释说:“这些可都是国宝啊!一旦消失,就永远看不到了。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况且,这些文物古迹修复好了,将来可以发展正定的旅游事业,给正定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1]30多年后的今天,隆兴寺、临济寺等文物古迹,不仅拉动了正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标识和文化名片。事实证明,习近平同志当初的决策极其富有远见卓识。在福建工作期间,作为一省之长,习近平同志熟稔本省的宗教情况,对福建五大宗教的数据、历史、场所等基本信息谙熟于心,在宗教工作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群众工作的大局出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提出 “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时心中一定要有 (群众观)这个大局”和 “密切关注宗教问题,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等工作要求。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肯定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勉励浙江省宗教界继续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上海工作期间,时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到城市社区就宗教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 “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宗教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与时俱进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2]等指示。多年的基层宗教工作实践与调研,加强了习近平同志对宗教问题的全面把握与研究,提高了习近平同志对宗教工作的精准研判,加深了习近平同志对宗教理论的深刻理解。在早期的基层工作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中的 “群众性”“全局性”等核心理论要素已经开始呈现。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形成的实践源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提供了实践根基。

(二)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宗教思想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建立

十八大以来,随着新疆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陆续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开始由系列思想向完整理论体系转变,并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总结了党的宗教工作的经验得失,呈现出了我国宗教治理的 “现代化”精神,富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其理论的成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全局论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3]。全局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凸显出新时代宗教问题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科技霸权主义等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干扰,宗教问题的政治化、极端化成为威胁我国稳定发展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谨慎评估宗教形势,重视宗教问题。

二是本质论的提出。习总书记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从认识上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应该怎么认识宗教这一根本性问题。宗教工作本质论的提出有利于宗教工作的社会化,使一部分深受鸦片论困扰的信教群众能够重拾信心,振奋精神,可以真正把信教群众团结凝聚起来,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是方针论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上下坚持贯彻宗教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科学统筹,充分保障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权利。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但宗教事务中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务就是公共事务,需要依法管理,科学立法,完善健全宗教事务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进程,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下无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的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世界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深化,境外宗教势力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他们打着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公益慈善、合作项目等旗号,不断加大宗教渗透。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实施的宗教渗透,坚决反对他国宗教势力或团体、宗教组织对我国宗教教务的干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辩证看待宗教的两重性,充分发挥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工作方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性,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政策体系。

四是方法论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定位,坚持 “导”的宗教工作总基调,提出坚持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的工作总要求,为新时代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中的宗教文化观、宗教治理观、宗教工作方略、宗教工作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理论,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也意味着我国宗教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宗教文化观

宗教是人类认识世界、社会及自身的最早哲学,有其系统完善的世界观 (如造物论)、价值观(如真善美)、人生观 (如苦谛),思想性和理论性特征明显,并附之以相应的实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出,要辩证地看待宗教及宗教的社会作用,既承认其局限性也应看到宗教的思想文化性。我国的五大宗教都蕴含丰富的文化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和壮大提供了深厚的营养土壤,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文化观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干部在宗教问题上要 “扑下身子”深入其中,真正了解宗教,懂得宗教,熟悉宗教文化,掌握宗教工作规律,进而才能会做宗教工作。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作为一种文化,我很注意看宗教方面的著作”[4]。二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待我国宗教的文化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从宗教的典籍、思想、伦理、艺术、场所等方面论述了宗教的文化特质:“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殿堂;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积淀为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的宗教仪式,演化为民族风情的习俗文化。”[5]三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世界宗教的文化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处着眼,对宗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概括,“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古希腊的宙斯等诸神传说到中世纪的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神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宗教文化观代表了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一次理论升华和飞跃,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找到了新的路径。

(二)宗教治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宗教治理问题,认为宗教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治国理政必须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教治理论断,主要包括:

1.宗教治理的方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升宗教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团结带领广大信教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开展宗教领域的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适应的方法和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总要求。中国的宗教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在汲取 “中餐”营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文化有着血溶于水的内在统一性,只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将现有的宗教教义与传统中华文化做进一步融合,对现有的宗教教规教义作进一步阐释,使其能够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进一步推动宗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了证明外来宗教能够很好地实现中国化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拿佛教的中国化为例子。“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6]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在发展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找到信教群众的力量支持,对于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宗教治理的方式不是“禁”、不是“放”、而是“导”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政府干预强行禁止宗教只能进一步激化宗教信徒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严重者更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禁止使用行政手段干涉宗教内部事务。反之,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有着庞大的社会实体规模,比如场所、院校、教职人员、活动等,也会有其发展失序失范的情况,如果简单采取 “放”的形式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假借宗教的外衣从事民族分裂、恐怖袭击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危害性必须引起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注意。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7],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坚决同一切由宗教极端思想滋生演化来的恐怖犯罪活动做斗争,这是党和政府在宗教问题上不容置疑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宗教工作的正确态度是 “导”,因势利导,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他强调宗教治理关键在 “导”,“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 ‘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8]。这里的 “导”是指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引导、疏导、领导的意思,指引导现有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所有外来宗教的本土化发展,领导宗教健康发展,积极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打击一切借助宗教外衣的违法犯罪活动,防止非法宗教势力和极端宗教思想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带来的破坏。“导”之有方,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分析各地区、各宗教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宗教工作。“导”之有力,就是要加大宗教工作的力度,提升宗教工作质量与水平,破解宗教工作力量小、散、弱等机制问题,切实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导”之有效,就要一方面要不干涉宗教内部事务,不激化部分信教群众和广大不信教群众两大群体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达到合理引导和依法管理我国宗教事务的目的,努力团结各宗教领域的信教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3.宗教治理的根本要求是正确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代表了党在宗教问题上的主要立场和基本原则,是回答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怎么管的定锣音。宗教工作政策性强、政治性强,没有政策方针的保障,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宗教工作做得好的时候,就是党的宗教工作方针贯彻坚持得好的时候;反之,宗教工作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时候,也是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受到破坏的时候。宗教事务管理难在 “管人”,更难在 “治心”,如何将党的宗教政策深入人心,增加信教群众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信教群众对党、对国家的向心力,这是宗教事务社会化治理的最高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强调,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是正确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充分尊重保护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和权利,在宗教信仰上公民依法享有高度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尊重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信教公民同不信教公民一样,享有同等政治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会因信仰不同造成权利上的不平等;对所有宗教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任何宗教都不具备凌驾于其他宗教的特权,从政策上保障各宗教平等的地位。

(三)宗教工作方略

为做好新时代的宗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在信教群众基数庞大,宗教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坚持党强有力的领导是做好我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宗教工作事关党的工作全局,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宗教问题始终是党作为社会主义执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对党在宗教工作中的统领地位予以明确并在统战工作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得到深化,在体制机制上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切实担负起宗教工作的领导责任;统战部门、宗教工作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并互相配合;党的基层组织肩负起做好一线宗教工作的任务,团结信教群众,提升处理基层宗教问题的能力。

2.注重加强宗教团体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努力建设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支持宗教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宗教团体的建设和宗教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帮助宗教团体解决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协助宗教团体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协助宗教界做好宗教人才的培养工作,打造一批优秀的宗教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宗教领域的大批人才,彻底杜绝国外宗教势力控制我国宗教团体的现象。

3.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媒体的深度融合,宗教的传播也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宗教传播、交流、发展的有力载体并衍生出了 “互联网宗教”这种新型宗教样态。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约有30多万个宗教网站,这给我国的宗教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9]做好宗教在虚拟网络空间的监管,规范网络宗教的有序发展,维护网络宗教的健康环境,防范打击网络宗教的违法犯罪,成为当前摆在党的宗教工作面前的迫切任务。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快掌握网络宗教工作局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全天候、低成本、速度快的传播优势,把网络渠道利用好,及时在平台中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提高警惕,对散播极端宗教思想、丑化扭曲宗教教义、伤害信教群众感情等违法违规行为自觉抵制并积极举报,确保网络空间成为党和宗教界传播正面声音的一方净土。

(四)宗教工作新理念

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对宗教工作本质、宗教关系、宗教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功能都有新的论述:

1.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9]。宗教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我国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是我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从做好群众工作的角度开展广大信教群众的团结工作,充分保障和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高度防范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宗教界的渗透,与信教群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让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2.积极构建健康的宗教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9]正确处理好上述五大类宗教关系,是开展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关系就是党和政府与宗教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功能,做好信教群众的统战工作。社会各界也要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不歧视信教群众;信教群众也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在非宗教场所传教。国内不同宗教之间要地位平等、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宗教文化传统。支持我国宗教界与国外有关宗教界进行平等交流,发出中国宗教声音,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杜绝受外国宗教势力操纵和控制。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都是地位平等、根本利益一致的中国公民,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3.“四个必须”原则及 “五个服务”评估标准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今后各级党和政府做好宗教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品格及带给世界宗教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到了宗教信仰的唯心本质和群众特性,可谓 “见人见神”;在宗教工作原则上摒弃偏见狭隘,坚持开放开明,可谓“有导有化”;在宗教具体事务中做到了唯物看,辩证管,可谓 “思辨思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的新的理论品格,并为世界宗教治理,尤其是社会主义情境下的宗教治理提供了宝贵参鉴启示。

(一)“见人见神”

1.宗教工作是人的工作

宗教普遍具有特定的崇拜对象,甚至形成体系庞大的神明谱系,崇神敬神是宗教信仰的鲜明标志。但不可否认,每种宗教信仰的表达都是人与神交互交流的过程,是人与神两个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人是信仰的载体,是宗教得以表现、传承和发展的组织保障,群众性、人本性是宗教的基本特征。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0年对全球 “8个主要宗教群体”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58亿成年人和儿童信仰某一宗教,占2010年世界69亿总人口的84%。”[10]世界八成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而我国,信教群众的数量也具有极为可观的规模,2018年《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工作就是群众工作,要善于用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宗教工作。”坚持群众观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先决条件,宗教工作的成效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不好,善于在宗教工作中运用群众工作的思维与艺术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优秀素质和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贵在 “见神”,也贵在“见人”。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从人的角度去审视宗教,才能精准把握宗教的基本规律;也只有从人的角度去看待宗教,才能理解社会主义与宗教的深刻关系与内涵。

2.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在现实工作中,惧怕神、忽略人的简单粗暴做法并不少见。例如,一位基督教界代表人士就曾遇到过所在县区统战干部不让信教群众进入其办公室的遭遇,该干部的理由就是 “无神论者的办公室有神论者不要进来”。这是一起典型的只见 “神”不见 “人”的案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认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具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不能因为信仰上的差异就形成社会权利上的对立,更不应该排斥、歧视信教群众,宗教差异不等于政治对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我们做好一切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见人见神”,始终把尊重人权、凝聚人心作为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团结与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各大宗教发展规律,随顺信教群众的宗教情感,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有效避免了 “不懂、不敢、不会”等情况的发生,全面提升了党的宗教工作水平。

(二)“有导有化”

1.以“导”管好宗教

信仰对于社会个体来说是一件私事,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一项社会公共事务,涉及到公共事务管理。宗教事务管理就是对社会公共空间内的宗教进行依法管理,这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管什么、如何管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基本态度、基本立场。在党的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对宗教持有几种管理态度:一是 “收”,认为宗教是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产物,麻痹了人民的革命意志,是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麻醉品,对个人、社会、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进行严格管理、苛刻管理,不能正视群众合理的信仰诉求。二是 “放”,与前者相反,该态度认为宗教能抚慰人心,倡导良善,传承文化,拯救世风,是济世良方,应该鼓励和提倡。三是 “躲”,由于对宗教神明心存忌惮,对宗教文化不甚了解,对宗教工作不敢担当,在工作中对涉及宗教的事务进行回避或搁置的态度,是典型的畏难情绪。习近平总书记把 “导”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引入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指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倡导信教群众继承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引导宗教界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疏导宗教工作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以“导”来提纲挈领,把握大势,统揽全局,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导”的思想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宗教管理尺度问题,为今后的宗教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管理方向,避免了以往 “左右”不定的顾虑。

2.以“化”浸润宗教

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宗教工作原则概括为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五句话。2015年,这五句话又被写入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中的 “宗教工作”章节。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这五句话。五句话折射出我国宗教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即依法正确处理宗教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运用法治手段管理宗教事务,规范宗教活动成为新时代做好宗教事务管理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立法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新修订的 《宗教事务条例》成为新时代解决宗教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有力保障。在法治化之外,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我国宗教提出了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要求与期望,开启了中国宗教文化自觉的新征程,进一步深化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什么是中国化和中国化的路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让广大宗教界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强化爱国心,坚定爱国志,弘扬爱国爱教历史传统,为团结信教群众,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思辩思新”

1.唯物看,辩证管

坚持唯物辩证法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的又一理论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做好一切科学决策与研究的先决条件。在宗教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的思维方法,将宗教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他强调 “要坚持从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具有它的正反两面性。对于宗教而言,同样存在统一基础上的两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不回避宗教的消极作用,讲道理,摆事实,要求我们的干部在认识上防止摇摆偏差,在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全面客观评估宗教的社会价值。二必须辩证地做好宗教工作。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范围广、任务重,宗教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增多,在协调处理宗教问题时,既要全面推进,兼顾协调各方关系,也要重点突破,善于着手解决棘手难题、历史性难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做好重点工作,推进全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的诸多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各项宗教工作。

2.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路常新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把学习摆在首位,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并取得长期执政的成功秘诀。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突破创新,才能永葆党的先锋本色及其先进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宗教与传统宗教已经有所不同,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简而言之,宗教工作的内容、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也要求我们的观念要随之进行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宗教工作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宗教文化常识的学习,把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各主要宣传平台及媒介中,要广泛宣传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使各级干部能够学新用新,及时跟上宗教工作发展的步伐。

(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对世界宗教治理提供的中国经验与启示

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国际极端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兴起的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宗教形势,习近平新时代宗教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成果,为当今世界、为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宗教问题提供了中国借鉴,设计了中国方案:

1.坚持明确的宗教工作方向、保持坚定的宗教工作定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表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宗教如何变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政策方针不会变,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立场不会变。基于这样的信心与决心,我国的宗教工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断排除三股势力的干扰,有效遏制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宗教界平稳和顺的局面。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主义与宗教和谐共处的模式,击破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冲突,确立了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互相合作的原则,为世界多元文化和合共生提供了现实参考经验。

2.树立辩证的宗教工作思维,运用科学的宗教工作方法

宗教工作政策性强,需要科学系统的辩证思维。所谓辩证,即不偏不倚、正反兼顾,矛盾并举、同异相通。辩证的思维让我们能够把握宗教的发展规律,理解宗教及宗教各要素间的多层复杂性,进而有助于我们对宗教构建起正确完整的认知,从而避免了我们对待宗教问题时在理论理性层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化和在实践理性层面非左即右、非松即紧的机械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对辩证思维的具体实践。

3.构建全局的宗教工作视野,打造系统的宗教工作格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呈现出丰富立体的统战、政治、国防等战略意义,是在全局视野中对我国宗教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所谓系统,即分中有一、全面统筹,树立整体思维,构建整体观念,在部分中形成对象全貌,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基础属性,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判断的局限性、片段化。“系统是万事万物的存在方式之一。”显而易见,宗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思想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组织力量的社会实体系统。在宗教内部,包含了诸多相关组成部分,这些局部要件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集合了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等。所以,不能割裂宗教与社会、宗教内部各属性之间的联系,用四分五裂的碎片化思维来简单认识宗教,处理宗教事务,要对宗教现象、宗教工作进行全局考虑、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在宏观上谋篇布局,从宗教本质、宗教关系、宗教作用、宗教工作机制、宗教功用价值等方面对宗教全面系统加以阐述,具有高远的工作视野和系统的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宗教观信教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