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之“哂”谈起

2020-02-22大理州实验中学杨壹元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华分寸子路

大理州实验中学 杨壹元

为何“哂”子路呢?从全文看,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是对子路政治抱负与治国才能的认可,二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无疑,这一“哂”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在听学生发言后,理应做出的反应。因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一大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言行作评判引导,因此也都要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对其回答作出评价。这里,子路答出其理想抱负,理应褒之以示鼓励,同时长者不及便“率尔对曰”且“其言不让”,又理当贬之以警之戒之。而这些,仅以一“哂”即一个微笑见出,令人不能不为这位“万世师表”的风范所倾倒。

而且,这一“哂”可说是把握住了评价学生的最佳分寸。学生所答可取,不可不赞许,故一笑;学生所答与“礼”不符,不能不警之,但又不可有施压之嫌以致挫伤其积极性,因而也只是一笑示之——委婉含蓄之至了。鲁迅《立论》一篇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诀窍,无非也就是“阿唷!哈哈!”几声而已。这一“哂”按说再合适不过。

然而,再怎么谨慎,这一“哂”还是“哂”出了问题,这一笑还是笑出了副作用。正是捕捉到了老师“哂”中的暗示,紧接子路言志的冉有,处处显出了谨慎小心:“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接下去,公西华更是委婉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则直接向孔子讨教:“夫子何哂由也?”显然,后几位弟子已不似子路那样率性,孔子自然也就听不到如子路那样的坦率之言了。大概也觉察了这一点,对冉有、公西华所答,孔子没有再作任何表示(至少文中未记)。

应该说,由孔子之“哂”而致的一系列反应中,孔子的言行(其实主要就是这一“哂”)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如前所言,还让我们瞻仰了这位“至圣先师”的风采。至于因“哂”而引发的副作用,那实际上不该由孔子负责,而由施教中一些不好捉摸、难以把握的因素所致。

这些不好捉摸、难以把握的因素,就曾困扰过笔者,相信不少教师也多少会有同感。比如有时听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会感到为难——不作任何表示,不行;含糊其词吧,不可;明确褒贬之,不妥。原因呢,与前面分析的孔子之“哂”差不多:不表示,是非不明,似失教师之责;含糊些,同样失职且学生会觉得你在敷衍他(她);直言之,又恐误导、挫伤该生乃至影响别的学生。因为这一言一行甚至无言无行,都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同时伴随着几十颗不同的心在跳动啊。

笔者就亲历过这样的一次。那是借班上的一节竞赛课,一位女生大胆地起来回答问题,且洋洋洒洒非常流畅——在评委和听课老师挤满一室,好多学生都不敢探头的情况下,她的表现实属难能可贵了。遗憾的是,她似乎没听清问题,有些答非所问,越往下越有些南辕北辙的样子。我有些沉不住气,很委婉地打断了她,申明问题后,让大家再谈。没想到,就因这一“断”,这位学生不说了,随后的课堂也不如原来那么活跃。课后总结不足时,笔者提到了那一“断”导致学生动得不够这一点。当时,一位评委就告诫我:“其实别打断,就让她讲下去。”这话肯定没错。可问题是,讲下去,计划如何完成?一节课不过就40 分钟啊!

当然也还可以来点别的,比如引导、委婉甚至幽默什么的,许多时候也能消除尴尬、化险为夷或活跃气氛,但有时还是行不通——弄不好幽默风趣的话会被当真,那又麻烦了。

确实,当好一个教师,难啊!难就难在他(她)是教师,面对那一双双眨巴眨巴的眼睛,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孩子,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哪怕是平平常常的举动,有时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假如还稍有不慎,情形就更不堪设想。须知,“儿童将找到通向文化修养和通向完善的道路呢,还是一切东西都将归于毁灭呢,责任在教师身上。一切决定于教师”(蒙台梭利)。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施教时,更应瞅准时机把好分寸,一切的一切,宜慎之又慎。

猜你喜欢

西华分寸子路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西华大学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