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意义

2020-02-20童亚新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童亚新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重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社会发展中不能被忽略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起来,使其更好地在国家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作用。在我们党成立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几代领导集体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坚定不移地重视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发展是为了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使命与担当,才造就了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成功。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与时俱进,丰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谁是历史创造者?”它曾是社会认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主导社会历史观的是英雄的历史观,完全忽略了人民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少数英雄人物只能对社会历史的前进产生某些影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 正是把人们的活动当做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的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其他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正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实践,他们创造出了自然界无法获得的生产工具,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去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中所必备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可以创造出社会财富的,为社会集聚更多的物质资料。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创造了丰裕的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人民也会创造出灿烂的精神文化。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艺术、科学、宗教等社会精神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实践中人民的长期积累和总结,只有社会中的人们才可以创造出社会的精神财富,使人们在精神力量的推动下更好地去创造。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根据这一科学的论证,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创造社会历史,还可以创造社会关系,并继续推动社会关系的不断革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群众的代表,但他们始终信奉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意志、表达人民的利益;始终坚信,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向群众学习,依靠和团结群众,可以实现社会变革,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作用,坚持人民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同时,它并没有忽视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使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近一百年的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民不容忽视,要始终重视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中国特色。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

在艰苦的革命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本就是在群众中产生的,更要服务于群众,在几十年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断推进自身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在1945 年中共七大上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3]这就表明了我们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广大人民之间的重大联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党就相当于没有了根本。在我们国家发展的任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坚定地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意见,坚定不移地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了社会实践之中,实现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成功。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尊重人民的开拓精神。1978 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具有开辟意义的事业,要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也要重视广大劳动群众,不断地总结与分析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实行包产到户,推动农村改革的发展正是我们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体现。

邓小平指出:判断是否有利的标准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价值取向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人民的利益代表,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5],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形势、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的新结论,它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凝聚力量,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让人民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之下依然能够适应变化、取得进步,提高生活的质量与水平,使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继续深化。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升华

21 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代领导以胡锦涛为核心,站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断升华。在新的起点上,牢牢把握住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靠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理论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党的工作之源,把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群众路线。同时,深入发展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6],使得党更加具有先进性。关注民生、爱护群众,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做好群众工作的殷切期盼,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断升华。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

在新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大局面前,全面分析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作用,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7]也就是说,在新时代,我们党依然和人民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还是需要人民的支持,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和创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该更加重视人民的作用,听取人民的正确建议,在大力实践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着眼于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的作用,使人民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效用。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下,使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取得创新和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好几代人的艰苦摸索与不断更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丰富、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接续胜利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支柱,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我国社会的实践之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三、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将近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苦征途中,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许多方面都获得了令人称羡的成果,这与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始至终都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法分割开来的。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重大历史目标的衔接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丰富新时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不可或缺的,它还可以助推我们国家早日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与目标。

(一)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明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重要内容与要求。无论社会发生多大变化,共产党人始终不改初心,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经过了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创新,其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价值,它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完善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应该与我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一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积极地去面对国内外社会中的风险与考验,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我们党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

1.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断积累现实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道路[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与发展没有先例可循,只能依靠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与创造力进行探索和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快发展,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前推进,同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新的时代,我们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的作用,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是实现 “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要包括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即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前提之下,最终达到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都在为人民的幸福未来和美好生活服务,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党和国家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优化社会制度,做好群众工作,发挥群众作用,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实践“中国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办实事,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要求”[9]。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密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维护群众的意见,实践群众路线,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中国的发展成就能使得最广大人民受益。

结 语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一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重视人民的历史作用,是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指引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前行的灯塔,是正确定位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前提,是全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我们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新的时代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果,这些都展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运用和发展。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能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要推动理论的进步;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价值,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和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时期,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国家发展成果,动员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激发人们对“中国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人们都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满足。致力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社会中更好地践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更好地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积极反作用,进而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