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2020-02-20李新宇辛宝海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思想

李新宇 辛宝海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在接受俄罗斯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

一、习近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认识到,党的历史上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为人民服务思想受到长期的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红色革命家风的良好传承以及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与人民群众建立的鱼水亲情,这为习近平坚持为人民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习近平从小就从父母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使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习惯,并发奋考入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续钻研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充实了自身的知识涵养,坚定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共鸣,这为他以后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厚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元素。习近平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以民为本”“天下为公”“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等民本思想对年轻时代的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观的确立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不同场合引经据典,用“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形象地说明了社会治理模式不必相同,只要能有利于人民都可以大胆使用,“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等民本思想用传统文化精髓深刻有力地表达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内涵。

(三)红色革命家风的良好传承

习近平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既来源于长期的党性锻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来源于红色革命家风的濡染。习近平的父母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这种革命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习近平的成长。习近平在家书中用“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肯定了父亲的一生,父亲听后动容地说,要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良好的红色家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为习近平做了很好的榜样,是他终生践行无产阶级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四)长期群众工作的学思践悟

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在长期的知青岁月和基层工作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习近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既来源于红色革命家风的熏陶,也离不开在陕北火热实践中的锤炼。习近平在20岁时被选为梁家河村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陕北条件非常艰苦,习近平认识到群众中蕴藏着很多智慧,必须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他带领梁家河的老乡打井、修公路、发展生产,与群众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梁家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群众们都反映“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习近平后来多次动容地讲道陕北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二、习近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内核,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习近平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彰显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该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习近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观以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亲情观。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目的、依靠力量等根本问题。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体现了人民创造者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时代表达;其次,正确理解了“人”的科学含义,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最后,深刻认识到人民的现实需求,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认识到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牢牢把握住人民到底需要什么,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找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一论断一方面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再停留在低级的、普遍落后的阶段,经济基础越来越能适应上层建筑的需要;另一方面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美好生活的内容日益广泛,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做好为人民发展的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国家发展的全局、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状况出发来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有赖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二)“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

“权力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领导干部在用权时要坚持“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政绩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政观,这样才能提醒自己该怎样用权,该将权用在何人身上,才能悬崖勒马,阻止自己犯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高度总结了治国理政的真谛。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体现了其一贯的民生情怀,同时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权力面前,要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人民的权力造福人民,努力做到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阅卷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这些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表达。习近平十分重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号召广大干部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也多次告诫同志们自己从群众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和支援,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大的,正是我们党发现了这一点并学会做群众工作,才真正拥有了巨大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才真正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说,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依靠力量和奋斗目标。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在党的十九大上他又重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2019 年3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首次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的这句话既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民本、仁政等思想的有机结合。习近平认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共产党人价值的大小,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具体的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7]。

(五)“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亲情观

习近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实践,离不开他与人民群众在黄土地上建立的深厚感情。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插队心里承受了巨大压力,在他最徬彷和迷茫的时候,是梁家河的群众接受了他,给了他亲人一般的温暖和关怀,让他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的有志青年。当他在22岁离开时,人生已经有了坚定的目标,价值观得到初步确立。为此习近平动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陕北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几十年来,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心里时刻挂念着群众的冷暖,严格要求和不断提醒自己“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念。

三、习近平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创新

习近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在他多年的从政实绩和系列讲话精神中得到深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对主体的要求以及对客体的认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化了共产党人对宗旨、初心和使命的认识。习近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新时代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走向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一)丰富了为人民服务内容及形式

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建国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变为发展生产,实现各项民主权利。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例如,习近平同志用“两山论”阐明了保护生态和服务经济的深刻联系,把二者统一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随着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紧跟时代步伐,主张用新时代的新事物、新手段去联系和服务群众,让群众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习近平十分关注社会新事物的发展,深刻认识到7.7 亿多网民已经成为群众的大多数,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形式,走网上群众路线,更优质、更高效地为人民服务,走共享之路“网”住民生福祉,走共建之路“网”罗社情民意,走共治之路“网”聚风清气正。

(二)提高了对为人民服务主体的要求

习近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更加提高了对为人民服务主体的要求。习近平十分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工作本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要求,他指出坚持理论学习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必须通过政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宗旨意识。其次,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更加严格。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领导干部既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还要始终“为民、务实、清廉”,忠于党组织、忠于人民群众、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严肃追责问责,通过严格的管理改变党的作风。最后,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服务群众不能固执己见,不能思维僵化,必须把群众工作与地方实际、时代发展形势等因素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化的新思路,把新的事物、好的形式积极应用到群众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服务人民的新路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深化了对为人民服务客体的认识

习近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与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对群众的精神智慧、群众的现实需求以及群众之中蕴藏的伟大力量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这些思考和认识是他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一,深化了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智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阅卷人”等思想都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表达。习近平指出陕北群众教给他很多东西,是他伟大的老师,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一切文明成果都来自群众的智慧。第二,深化了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的认识。习近平一直很关心群众的生活质量,多次提到自己最关心的是困难群众,围绕解决群众的需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思想,准确判断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深化了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字里行间都彰显着群众史观的真理光芒,他指出党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拼搏牺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和“群众”出现243 次,充分彰显出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沉甸甸的分量,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四、新时代必须围绕长期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依据。这一宗旨既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合客观规律与合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必须围绕长期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抓好人生的“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缺失开始。”[8]要求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坚定理想信念开始。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三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灵魂,加强理论学习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平时非常注重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他要求广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根本上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9]。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中,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有效抓手。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校“要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足以看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最崇高信仰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与服务人民、信仰人民、依靠人民是内在一致的。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是现实的、具体的,要把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相统一,要敢于同任何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行为进行斗争。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成果服务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总结发展经验,努力探索新发展模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凝聚力量;必须坚持协调有序发展,通过科学决策、示范引领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平衡发展的空间差距,提升不同地区、行业群众的生活质量;必须坚持绿色健康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必须坚持开放共赢发展,利用开放的环境加强人才、技术、资源的交流,努力培育高质量的劳动人才;坚持共建共享发展,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实人才奖励等多种途经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让群众共享他们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

(三)严把干部的“权力关”,让权力用之于民

人民赋予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提出严以用权、有权不可任性、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牢笼等思想,从严规范权力使用,让权力正确行使、用之于民。第一,必须完善民主法治,筑牢防腐之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权力的失衡和泛滥都是由民主和法治的不健全引起的。必须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发扬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判和自我批判的优良传统,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规党纪、国家法律,引导党员干部为民用权、依法用权,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第二,必须严明党的纪律,规范干部用权。党的纪律规矩是党员的行为规范,是刚性约束,党的纪律不仅包括党内规章制度明文规定的内容,一些党的优良传统、社会公序良俗也都需要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规范权力运行。第三,必须加强社会监督,消灭权力真空。社会监督是现代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可以监督纪检部门监督之外的“盲区”,必须完善机制加强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10],从而激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让权力真正来之于民用之于民。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思想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