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夷基源与产地变迁本草考证

2020-02-16万楷杨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辛夷汉中玉兰

万楷杨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2]。辛夷作为大宗药材,经过市场调查,发现望春花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因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文献中关于辛夷的描述,从名称、基源、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面对辛夷进行考证,为辛夷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本草考证

1.1 别名与释名

汉代《神农本草经》[2]记载:“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川谷”,说明此时辛夷又被称为辛矧、侯桃、房木。南北朝同汉,到了宋代,对辛夷的称呼逐渐有了南北之分,《开宝本草》[3]:“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至明开始,辛夷又被称为“紫兰、玉兰”,《本草汇言》[4]:“白者呼为玉兰,紫者呼为紫兰”;《本草纲目》[5]:“辛雉,候桃,房木,木笔,迎春。其苞初生如夷而味辛也”,直至清代,一直沿用。到了现代,《中华本草》[6]:“为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玉兰、武当玉兰等的干燥花蕾。”

1.2 基原考证

1.2.1 古代文献对辛夷的形态学及相关描述 辛夷最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2],曰:“辛夷,一名辛矧(shen),一名候桃,一名房木”,记载辛夷产地是“生川谷”,现代翻译为山川河谷。

南北朝《名医别录》[7]则记载有“生汉中”,说明辛夷长在汉中(今陕西汉中)。陶弘景《本草经集注》[8]记载“今出丹阳近道。形如桃子,小时气辛香”,对其性状首次进行描述“形如桃子”,其产地为“今出丹阳近道”,丹阳现代为江苏南部。唐代,早期的《新修本草》[9]对《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著作进行了汇总,并对辛夷原植物形态、采收期进行了描述:“此是树花未开时收之。正月、二月好采。今见用者是。其九月采实者,恐误。其树大,连合抱,高数仞。叶大于柿叶。所在皆有。实臭不任药也。方云去毛用其心,然难得而滋人面,此用花开者易得,而且香也。”说明此时辛夷到处都能见到,并且可以用于化妆品。

宋代开始对辛夷的来源有了南北之分,《开宝本草》[3]记载:“辛夷,今时所用者,是未发花时如小桃子,有毛,未折时取之。所云用花开者,及在二月,此殊误尔。此花,江南地暖正月开;北地寒二月开。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在北方,由于天气严寒辛夷在二月开花,北方人称辛夷为木笔花;在南方,于正月开花,因此南方人称之为迎春花。《嘉佑本草》引《蜀本草》对辛夷的植物形态做了详细的描述:“树高数仞。叶似柿叶而狭长。正月、二月,花似着毛小桃,色白而带紫。花落而无子。夏杪复着花,如小笔。又有一种,三月花开,四月花落,子赤似相思子。花、叶与无子者同。取花欲开者胜,所在山谷皆有。”将辛夷来源分为了两种,第一种正月、二月开花,色白而带紫,花落无子;第二种三月开花四月落,有子。虽然将其品种分为了两类,后来又对其进行否定:“此二种,今苑中有树,高三、四丈,花、叶一如《图经》所说,但树身径二尺许,去根三尺以来便有枝柯,繁茂可爱。正月、二月花开,紫白色。花落复生叶,至夏初还生花如小笔。经秋历冬,叶、花渐大,如有毛小桃,至来年正月、二月始开。初是兴元府进来,其树才可三、四尺,有花无子,谓之木笔花。树种经二十余载方结实。以此推之。即是年岁浅者无子,非有二种也。”与其相似的是《图经本草》[10]也对辛夷的来源进行了质疑:“辛夷,生汉中川谷。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庭亦多种植。木高数丈,叶似柿而长。正月、二月生花似着毛小桃子,色白带紫。花落无子。至夏复开花,初出如笔,故北人呼为木笔花。又有一种,枝、叶并相类,但岁一开花,四月花落时,有子如相思子。或云都是一种。九月采实,暴干用。”但随后又也对其质疑进行了解释:“经一、二十年老者,方结实耳。其花开早晚,亦随南北节气寒温”,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用花蕊缩者良。已开者劣,谢者不佳”,但没有明确辛夷来源为两个品种,据其记载“辛夷,生汉中川谷。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庭亦多种植”,推测此时辛夷已经不仅有野生的,也出现了栽培品,并评价其质量,质优者是含苞未开时采摘的,花开和花谢之后质量相对较差。北宋时期《本草衍义》[11]明确地将辛夷按照花色分为两个来源:“先花后叶,即木笔花也。最先春,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像曰木笔。有红、紫二本,一本如桃花色者,一本紫者。今入药当用紫色者,仍须未开时收取”,并记载了入药当选紫花。

明代则更加明确地按照辛夷的花色对其来源进行区分,且此时种植较为普遍。《本草汇言》[4]记载:“辛夷生汉中、魏兴、梁州山谷。今江浙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植,树高二三丈,纸条繁茂,极刚又脆,二三月开花,花出枝头,有紫白二色,花落方生叶,叶间随含花茁,经春夏、历冬,其茁渐大,长半寸而尖锐,茁外有苞重重,有青黄茸毛顺铺。茁型如小毛桃。开花时脱苞。花似莲叶,大如茶盏,如兰花香。白者呼为玉兰,紫者呼为紫兰。更有千瓣者。以紫花之萼为贵。年浅者,有花无子。经三十方结实也。”将辛夷分为玉兰、紫兰两种,此时辛夷主要产于汉中(今陕西汉中)、魏兴(今陕西安康)、梁州(今陕西、四川盆地)山谷,且江浙一带也有很多,种植较为普遍。《本草蒙筌》[12]曰:“原产汉中川谷,今则处处有之。人家园庭,亦每种植。木高数丈,花开两番。腊结苞似着毛小桃,春开花于未叶秃树。北人呼为木笔,南人唤作迎春。花谢才生叶缀枝,叶盛复开花作朵。有红紫二种,多香气熏人。凡收采入药同煎,宜未开花紫苞蕊”,也表明了辛夷的种植很常见,且用药选用紫花辛夷。

到了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辛夷,本经上品。即木笔花,又有玉兰花,可食,分紫瓣、白瓣两种,玉兰为宋之迎春花,今广东尚仍此名,又云玉兰花古不经见,余观木兰、玉兰、一类两种,唐宋以前,但赏木兰”,将辛夷分为玉兰、木兰两种,且玉兰又是古代所说的木笔花,并且在唐代之前大部分观赏的为木兰。

《本草乘雅半偈》[13]依然将辛夷分为两个来源:“所在有之。树高三四丈,枝条繁茂。正二月开花,花出枝头,有紫白二色。花出枝头,有紫白二色”。《本草崇原》[14]记载:“辛夷始出汉中、魏兴、梁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人家园亭亦多种植,树高丈余,花先叶后,叶苞有茸毛。花开白色者,名玉兰,谓花色如玉,花香如兰也。红紫色者,名木笔,谓花苞尖长,俨然如笔也。入药红白皆用,取含苞未开者收之”,将白花辛夷命名为玉兰,紫花辛夷命名为木笔,入药变为两个来源皆可。此时“近道”即中原一带,在现代是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表明辛夷在河南地区也有分布。

综上所述,古代辛夷来源不止一种,但均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其中生汉中,叶似柿叶而狭长。正月、二月开花,色白而带紫者与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相符,可见望春花入药历史悠久。《蜀本草》所说的另外一种三月开花的品种,应为开花稍迟的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陶弘景所说除丹阳一带的,当为分布于江南的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据报道,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之“辛夷”经鉴定应为此种。

1.2.2 现代文献对辛夷的形态学及相关描述 现代《中华本草》[6]记载:“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玉兰、武当玉兰等的干燥花蕾。望春玉兰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四川等地。玉兰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州等地。武当玉兰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药材资料汇编》[15]记载:“主产于伏牛山区的栾川、南召、卢氏、洛阳陕西商洛一带,以往多径河南禹县集散,故称‘会春花’。会春花茸毛浓厚,具有鲜艳光泽,品质较优。”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辛夷在河南地区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 10月,由中国中药博览会认定为道地药材,并颁发了《道地药材认定书》。2013年南召县被中国林学会正式授予“中国玉兰之乡”,南召辛夷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今药材市场上所售的辛夷绝大多数也是来源于河南南召的望春花。以上表明南召辛夷逐渐形成规模,且在全国处于主导地位。

1.3 产地变迁

南北朝时期,主要产于陕西及江苏一带;唐宋时期,“生汉中”“今出丹阳近道”等说明辛夷在南北皆有分布,仍然主产于汉中(今陕西)一带及江浙地区;到了明代,逐渐出现栽培品:“人家园圃中多种植”;清代时期,《本草崇原》记载:“今近道处处有之”,此时开始出现辛夷产于河南的记载,或者《本草乘雅半偈》中“所在有之”,说明此时辛夷的种植较为普遍;直至近现代,河南南召逐渐规模化,成为“辛夷之乡”,产量大、质量高、疗效好,享誉海内外。结合文献,可以判断历代药用辛夷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且望春花应用范围较广。见表1。

1.4 历代品质评价

宋代开始对辛夷的品质开始有了优劣之分,既有其采收期不同决定的品质好坏,如“花蕊缩者良,已开者劣,谢者不佳”,也有通过花色来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如“今入药当用紫色者,仍须未开时收取”。明代《本草蒙筌》“凡收采入药同煎,宜未开花紫苞蕊”,此时多用紫花辛夷入药。到了清代,紫花辛夷、白花辛夷皆可入药,如“入药红白皆用,取含苞未开者收之”。现代《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16]指出“以花蕾大,未开放,色黄绿,无枝梗杂质者为佳”。详见表2。

1.5 历代采收加工

宋代以前的文献记载采收时间为农历九月,但是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正月、二月好采。云九月采实者,恐误也”,解释了在九月采摘辛夷会晚,在正月、二月采摘是好时刻,与现在的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时间相似。

炮制方法,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17]中记载的较为繁杂:“凡使辛夷,拭去赤肉毛了,以芭蕉水浸一宿,用浆水煮之,从巳至未,取出,焙干”,是说辛夷需要去毛,以芭蕉水浸一晚上,用浆水煮,取出烘干使用。明代《炮炙大法》[18]与其类似。五代时期有《日华子本草》[19]中记载“入药微炙”,即入药前稍微烘干即可。南北朝《名医别录》中记载的则是去心及外毛,大多数文献记载中也是此方法。三国《吴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是直接曝干,即晒干,与现代的阴干有明显的差别。根据辛夷中富含挥发油这一特点可判断,直接曝干会导致挥发油损失较多,现代的阴干方式更为合理。详见表3。

2 结论

综上分析,南北朝时期,辛夷在南、北皆有分布,主产于汉中(今陕西)一带及江浙地区,且此时多用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入药。宋代开始对其植物形态做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正月、二月开花,色白而带紫”的与望春花形态一致,另一种“三月开花四月落”的辛夷经考证为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至北宋时期,“有红、紫二本,一本如桃花色者,一本紫者。今入药当用紫色者”,其中红花辛夷应为现代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紫花辛夷应为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且入药选用望春花,此时主产地为陕西及全国各地,并且有了栽培品。明代“有紫白二色……白者呼为玉兰,紫者呼为紫兰。”紫兰应为现代的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仍是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此时入药也多为望春花,明代辛夷产地为陕西及江浙一带。到了清代,辛夷不仅有紫白二色,也有红紫色,皆可入药,其中紫色为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白色为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红紫色为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产地上开始出现辛夷产于河南的记载。直至近现代,河南南召逐渐规模化,成为“辛夷之乡”,产量大、质量高、疗效好,享誉海内外。

猜你喜欢

辛夷汉中玉兰
你好,我叫乌鸫
鼻炎防治良药——辛夷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汉中仙毫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树洞艾生的江湖往事
我愿做你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