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沽之战成大清国运转折点

2020-02-14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炮台清军

160年前,清军先后开展了三次抵御英法联军侵略的大沽之战。大沽之战可谓晚清国运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清政府权威走向没落的开始。

满朝上下“后知后觉”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对清政府而言,国内国际局势,都非常糟糕。一方面,与太平军战事正紧;另一方面,西方列强虎视眈眈。鸦片战争后,清廷更是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法美等列强也趁机跟进,分别与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平静,更大的问题与威胁依旧摆在那里。可惜的是,清政府整体上缺失忧患意识,满朝上下对于西方列强的图谋野心更是后知后觉。

西方列强为攫取更大在华利益,于1854年后陆续提出修约要求,主要涉及全面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等。由于修约要求非常苛刻,不出意外地遭到清廷拒绝。

修约这条路无法走通,列强就想到了通过战争恐吓乃至直接发动战争的手段,所以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纵观整个战争过程,英、法、美、俄等列强采取了边打边谈判边恐吓的策略。

暂时胜利带来的幻想

三次大沽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局部战争,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势。大沽口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要塞。

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照会清廷,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谈判。列强要求遭拒后,于5月挑起第一次大沽之战。英法联军2000余人、舰船20余艘,用两小时就击溃了清军并摧毁大沽炮台。此后,英法联军威胁进攻天津,清廷被迫与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次大沽之战发生在1859年6月。当时为《天津条约》批准书互换期,英、法、美公使却拒绝清廷在上海换约的要求,率2000余人、21艘大小舰只于6月20日到达大沽口外。接着,又拒绝清廷北塘登陆换约的通知,蛮横坚持经白河入天津进京换约。

6月25日,英军司令贺布率舰队向大沽炮台发动突然袭击。名将僧格林沁指挥清军英勇反击,激战一昼夜,毙敌93人,伤敌355人,击沉敌舰4艘。英法联军的失败原因在于轻敌,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

暂时的军事胜利,使咸丰皇帝大受鼓舞,竟然幻想列强从此知难而退、罢兵言和。

清廷未能检讨教训

一次局部战争的胜利,其实无法挽回大局。1860年2月,英法联军25000余人,卷土重来,于8月进抵大沽口,第三次大沽之战爆发。咸丰皇帝却仍谕示僧格林沁“总须以抚局为要”,以免“兵连祸结”。僧格林沁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

8月21日,英法联军经北塘登陆,向大沽口炮台发起攻击。虽守军奋力抵抗,激战一天,却终因武器悬殊,炮台易手。此后,英法联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期间,英法提出比《天津条约》更多的要求,咸丰皇帝予以拒绝。

于是,侵略军向北京进犯。9月22日,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在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圆明园被抢掠一空、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清廷分别与英法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

这三场大沽之战,从1858年始,每年一仗,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大沽口一失京师门户即洞开。遗憾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能從根本上检讨教训,最终导致了更惨痛的丧权辱国,致使近代中国加速滑入历史低谷。

(摘自《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炮台清军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