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2013-10-21刘若璇

卷宗 2013年9期
关键词:清军

刘若璇

摘 要: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发生在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的英国和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的清王朝之间的非对称战争。清军在火器装备上的明显劣势是促使其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简要对比分析战时中英使用的火枪、火炮以及火药等火器,以解开清军战败之谜。

关键词: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火器装备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失败是中华民族史上挥之不去的阵痛,它意味着中国开始了其长达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可以简要概括如下: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原因的探索经久不衰,笔者则尝试着以清军战时使用的主战火器装备为思路,再论战争失败的原因。

1 火枪

清军在18世纪使用的火枪,因其发机处龙头翘起,形似鸟首而在清朝典章文献记载中被称为“鸟枪”。它与弓矢、火炮同列为清代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历代清帝都极为重视,“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良 百世不易。”在实战中,火枪以其迅猛准捷、携带方便而展现出很高的作战效能,并因此而得到普遍青睐,逐渐成为清军武器装备中的首要利器之一。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最普遍使用的火器是一种前装滑膛线火绳枪,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由于中国此时一直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导致火器的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约,与明末清初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分钟。”

与英军此时主要装备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以及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相比较,清军的“鸟枪”存在以下主要缺点:一是枪身太长。鸟枪身长为2.01米,无法再配装枪刺,而此时英军火枪皆有枪刺,因此,一旦短兵相接,清军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任人宰割;二是发射速度慢。清军鸟枪在发射时,先将火药填装至枪管内,再塞入弹丸,点燃位于火机翘首处的火绳,然后扣动扳机,使火绳下落,接触火门烘药,引爆膛内火药,凭借其产生的巨大动力推动弹丸飞出枪口。需经历如此多的步骤,整个发射过程才算完成。据茅海建讲到:“如果我们以射速、射程为参数对照,大致可以推论:两支兵丁鸟枪不敌一支伯克式枪;而一支布伦士威克枪,可顶五支兵丁鸟枪。”由此可知,在当时清军仅仅有一半军队装备鸟枪的情况之下,与装备有先进武器的英军作战,无疑压力巨大。三是点火装置落后。作战时,枪手或侍从要随身携带火绳、火种或火镰,行动极为不便,加上火绳在受潮后难于点燃,影响正常射击。此外,在夜间作战中,由于每支枪上都燃着一根火绳,极易暴露目标。清中期的《西洋自来火统制法》中这样描述“鸟枪”点火装置的弊端:其一,临阵忙乱,倘若放偶疏则贻害甚危;其二,怕潮湿雨淋,烘药恐风吹散,晦夜尤为不利。四是无报废更换制度。由于清中期以来,国泰民安,战乱减少,朝廷对于武备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加之军费不足,导致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以至于鸟枪的使用年限平均为数十年,更多甚者长达白余年之久,其作战效能可想而知。五是制造工艺粗糙。清高宗实录里有这样一段话足以说明此问题。乾隆三十四年(1769),经略大学士傅恒、副将军阿里衮等向皇帝会奏说:“至绿营鸟枪,大半堂空口薄,只食子药三钱,演时多在平地,临阵下击,火未发而子已落。现按提水枪法,令枪子与枪口吻合,间有小者,将黄土树叶探塞;并新造食子药四钱鸟枪,分给演习”。

2 火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主战火炮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采用的前装滑膛炮,且均使用黑火药,可以讲中英双方的火炮还属于同一技术时代的产品。但由于制造工艺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火炮在实战中的效能差之千里。笔者将从制造火炮的材质、铸造工艺以及炮弹三个方面对此问题予以简要说明。

冶铁技术落后。制造火炮所需要的铁或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对冶炼材料的选择和冶炼方法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相对于处于工业时代的英国而言,此时清王朝的冶铁技术依旧处于手工阶段,产量、质量极为低下。“到1840年前后,年产铁约2万吨,仅是英国的1/40。”“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炉温低,铁水无法提纯,含杂质多,锻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为弥补火炮在质量上的不足,清军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厚火炮管壁,以重量换取质量,致使清军的火炮十分笨重,导致数千斤的火炮威力反而弱于西方的小型火炮;二是对于已铸成的质量差,容易炸裂的火炮,清军则减少火药填量,这又减少了火炮的威力。三是使用铜打造少量利炮。

铸炮工艺落后。鸦片战争时期,机械工程专家丁拱辰根据自身制炮的实践于1841年编成了以泥模法为核心铸造方式的《演炮图说》,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泥模法铸造出的火炮存在以下缺陷:炭火烘烤泥模时,往往出现外干内湿的情况,导致浇铸时尚未烘干的水分蒸成潮气,致使铸成是火炮表面布满蜂窝状孔穴,发射时容易炸裂;制造效率低下;无法对炮膛深加工,致使炮弹出膛后,弹道紊乱,射击精度低下;大多数负责制炮者并不理解身管与口径比例、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义,导致绝大多数火门开得太前、太大。炮膛游隙过大也是此时制炮工艺中明显的短板,常采用内径1/10至1/5为游隙,甚至达不到明末的水准。相比之下,英军的火炮制造工艺要先进许多。此时,车床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火炮的制造。此法可使炮身较模铸法更加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亦更合理,射击精确度有显著提高。19世纪中叶,因欧洲机械制造精密度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是减少到内径的1/42,填充火药的减少既增加了填充火药的速度和射击的精确度,也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大为增加。

炮弹种类偏少,质量粗糙。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炮弹主要有蜂窝弹、链弹及少量的爆炸弹,但弹体粗糙,弹径偏小。清军一般使用重为3-10余斤左右的炮弹,大者也不过16、17斤,少数时候也使用如西方的68磅炮弹和大于此的炮弹。清军炮弹的材质主要为铅子、生铁,用泥型铸造,但由于铸造技术欠佳,炮弹上存有较多的气眼。英军此时使用的炮弹主要有实心弹、霰弹、爆炸弹等,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制作精良,在实战中具有很强的杀伤性能。魏源在《筹海篇》中讲到英人一切皆不为惧,“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炮,非谓悬桅上之号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炮也。我之炮台虽坚,而彼以飞炮注攻,炸裂四出,迸射数丈,我将士往往扰乱……宝山则以飞炮而众溃,由之观之,夷之长技曰飞炮。”

3 火药

火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又一大贡献,但却起源于炼丹术士的偶然发现,后代火药的研制也都凭借经验进行,鲜有理论上的探索和揭示。直至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依然沿用此种方法。道光初年,清朝的火药生产仍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的方式制作,导致火药中硝和硫的纯度偏低,此外传统的石碾工艺使火药颗粒粗糙,大小不一,难以充分燃烧。与英国相比,清朝火药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最突出的缺陷是:生产火炮的工厂和药局无专门的研究机构,炮匠只能按照样品凭经验生产。若火药工匠技艺高超,所配置的火药品质尚可保证,一旦火药工匠技艺欠佳,火药质量便如同天方夜谭。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及到其水師所使用的火药配方如下:其一,枪炮发射火药配方,硝80斤,硫10斤,炭10斤;其二是大小火箭所用的燃烧性火药配方,硝16两,硫1两、炭1.5两。两种火药的硝、硫、炭的组配比率分别是:80%∶10%∶10%;86.5%∶5.4%∶8.1%。这种配方的缺陷在于含硝量过高,易吸潮,且爆炸扩张力不足。而此时清军各部队所使用的火药比例与此大同小异。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 年在《中国丛报》上曾这样评价战争前夕的中方火药:“中国火药的粒子粗糙,大小不一。发射后留下的臭味,显然是含有的硫磺成分过多,受到空气的影响后很快就分解,在纸上留下的黑点和湿气。根据这种原因,我们就能理解中国大炮缺乏扩张力,这是凡看过它的发射的人都注意到的。”

此时英军使用的火药则是根据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的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O3 +3C+ S→K2S↓+ N2↑+3CO2↑配制而成的,并根据枪炮的特点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加之,工业革命又给英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此时的英国火药雄居世界领先地位。

4 结束语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清王朝腐朽僵化的政治体制、独特落后的经济形式等一系列因素促成的,但武器装备上,特别是在火器上的落后是其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中英双方战时使用的火枪、火炮以及火药等火器装备在生产工艺、作战效能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其结果表明,清军在这三个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也就是说,在火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7,57,58,59.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一○至七一二,“兵部·军器”。

[3]清高宗实录(卷八三三),第18页。

[4]郝侠君等著: 《中西500年比较》,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第254页。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第36页。

猜你喜欢

清军
问题链引领下的单元教学——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浅析南明速亡的原因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