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两种方法比较*

2020-02-14唐小荣

交通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针尖圆孔三叉神经

唐小荣,王 翔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226001)

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颌面疾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短暂阵发性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三叉神经痛初期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治疗失败患者可采用有创干预措施,包括微血管减压[1]、各种消融程序(如射频截根术)[2]、机械球囊压迫、酒精和甘油注射、伽马刀放射手术[3-5]以及周围神经切除术。其中经皮穿刺手术成本较低、微创性好、安全性高,是不能耐受或不愿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最佳选择。单纯三叉神经第二支痛在临床上多见,采用在X 线或CT 引导下行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但定位较困难,针尖深度难以掌控,易损伤三叉神经下颌支、眼支,且反复调整穿刺可导致颅内外组织损伤。本研究选择2012年9月—2015年9月我科收治的40例单纯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患者,比较X 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与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单纯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圆孔组(FR组)和卵圆孔组(FO组)各20例。圆孔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52~87岁,平均70.5±7.84岁。卵圆孔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4 ~84岁,平均67.85±8.8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为上颌神经分支,无手术禁忌证,三维CT 重建明确圆孔的大小及走向。入院前均有时间不等的药物治疗史,效果不佳。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于普通胃肠透视DR 机平台上,颈枕部垫薄枕,头稍后仰并固定,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头面部并铺巾。圆孔组:穿刺点选择眶外侧壁垂线与上颌骨颧突下缘水平切线的交点处附近,以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X 线后前位投照,使患侧翼腭窝的影像位于同侧颧弓下方、上颌骨后方、下颌骨冠突前方,双侧岩锥投影于同侧上颌窦影中部,在筛窦外侧上颌窦影内明确圆孔位置和大小。选择长10 cm 的20 G 普通射频针,其针头端1 cm 段塑型成30°~35°弧形,将针尖指向鼻尖方向,在颧牙槽嵴后上自标志点进针,针尖紧贴上颌窦后外壁骨面向内后上滑行进入翼腭窝。在X 线透视下使针的方向与中线成约45°指向圆孔,当针尖与圆孔投影重叠时,180°捻转穿刺针,使弧形穿刺针针尖朝后下指向耳垂尖端,继续进针,在后前位及侧位片上确认针尖进入圆孔,此时常有突空感及卡顿感,患者感到上颌神经支配区明显疼痛。最初的10例患者经CT 扫描证实针尖位于圆孔内。卵圆孔组:采取常规Hartel前路法,进入卵圆孔后按照我院的“耳床线法”进行针尖深度定位[6]。拔出针芯,置入射频电极,按射频热凝术电测试方法再次确定针尖位置,局部注入2%利多卡因0.5 mL,行射频热凝治疗,待神经支配区麻木、疼痛消失后结束治疗。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2天。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原疼痛立即缓解,原扳机点消失,术后1 周、1个月、3个月随访均未见疼痛复发。手术时间卵圆孔组14.95±4.32 min,圆孔组15.1±3.9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5,P=0.909)。卵圆孔组出现1例眼支损伤,表现为角膜反射消失,予红霉素眼膏涂眼加单眼包扎及营养神经治疗1 周后角膜反射恢复,考虑术中针尖靠近或进入眼支神经根处,导致眼支损伤。3例出现下颌神经损伤,表现为下颌神经分布区麻木,咀嚼无力,随访3~6个月逐渐缓解。圆孔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

3 讨 论

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7],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将针精准插入卵圆孔或圆孔,然而常规X 线引导Hartel 前路卵圆孔穿刺的失败率为1%~5%,错误率为5%~7%[8-9]。术中需反复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及进针深度,以防止损伤三叉神经眼支及下颌支。本研究卵圆孔组出现1例眼支损伤,3例下颌神经损伤。圆孔组选择前侧方入路,使针尖直接进入上颌神经出颅底的圆孔,避免损伤三叉神经其他分支,且由于穿刺角度的缘故,针尖进入圆孔的深度受限,可完全避免颅内结构的损伤。薛同庆等[10]报道X 线引导下细针穿刺圆孔射频治疗顽固性上颌神经痛,采用与本研究相同的前侧入路。陶高见等[11]报道CT 引导下经眶-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第2 支三叉神经痛,但经眶-圆孔入路需在CT 引导下操作,且有损伤视神经及眼球的风险。

Huang 等[12]和Xue 等[13]分别提出应用CT 和3D荧光镜作为手术引导,但穿刺需要术中强制性透视控制。图像融合技术使CT 图像上无法显示的血管影像在图像重叠后,可以得到互补的信息来弥补单一成像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Qiu 等[14]将超声图像与螺旋CT 图像融合,在虚拟导航下CT/MR数据可以用来提高二维超声的分辨率,帮助定位仪器,指导经皮穿刺过程。

猜你喜欢

针尖圆孔三叉神经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波纹穿圆孔翅片管换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