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卫华教授独特进针行针手法

2020-02-13张慧叶种文强张卫华党旭东郭新荣

吉林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针感行针针法

张慧叶,种文强,张卫华,赵 娴,刘 奇,党旭东,郭新荣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3.宁夏青铜峡市中医医院,宁夏 青铜峡 751600)

针刺手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要素,《针经摘英集》[1]云:“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 答曰: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难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指出针刺手法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着临床疗效的优劣[2]。正确的针刺操作手法,不仅可减轻或消除患者进针时的痛苦,还与针刺的方向、深浅、产生得气感应的快慢、程度、感传的强度和路线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陕西省名中医、陕西杰出名中医、国医大师学术技术传承人及嫡系弟子、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所长张卫华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40余年,有多项成果获奖,是速效治疗躯体疼痛的尺胫针疗法的发明人,在实践中探索出独特的进针、行针手法,临床应用灵活自如,得气快,针刺感传明显,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有幸跟随张教授临床,目睹了这些独特的进针与行针操作方法,现总结予下,以飨读者。

1 进针手法

1.1 飞针走气进针法 传统进针法有插入法、捻入法、提捏进针、舒张进针、挟持进针、指切、针管进针诸法[3],主要针对不同部位、穴位、体位而采用的针刺方法,如头穴的进针,张教授应用飞针走气进针法,进针快,如《流注指微论》[4]所述“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强调针刺快速进入穴位,患者疼痛少或无。基于《内经》“半刺”“毛刺”[5-6]范畴,施术者通过手指搓捻针体,在进针过程中拇指内收,配合食、中指同时外展,迅速旋转针体,用腕力和指力将旋转的针顺势弹入穴内。该手法的特点:进针前之搓捻力与向下之力均较大,这样利用针身垂直向下的快速旋转猛力使针尖穿过皮肤(但刺手不接触患者穴位处的皮肤),皮下组织而到达帽状腱膜,故操作飞快,病人无痛,每一针均可听到“啪”声。

1.2 雀啄提插进针法 部分颈腰椎病患者,颈腰部肌肉密度较大,尤其是体力劳动者,需要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时,常规方法难以顺利刺入,最宜本进针方法。其具体操作为:针刺采用小幅度雀啄提插进针法,右手持针快速刺过皮肤、皮下组织达肌肉浅层,再以腕关节上下运动,带动刺手拇指、食指、中指反复上提下插,上提用力稍小,下插之力稍大,以下插为主,使针身逐步向下刺入其应刺深度,针下有明显的酸胀沉重感。

2 行针手法

2.1 滞针外甩行针法 滞针是一种针刺意外情况,而滞针外甩法是在毫针进针后,为了加强针感,加大刺激量而采用的一种行针手法,是张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疑难病症常用、可收到明显效果的一种独特行针手法。操作方法:毫针进针达到应刺深度后,不得气或为了使得气更加显著,用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如搓棉线状单方向捻转,一次捻转针体4~5 圈,这时,针身被肌纤维缠绕,故针下有明显的沉紧感,术者再向外甩动4~5次,这时,缠绕针身的纤维向外被牵拉,患者也有明显的牵扯和轻微的胀痛感,然后再反方向返回,一次行针如此操作3~5 遍,一次治疗行针2 次。

文献研究表明[7-8]滞针法的单向肌纤维、结缔组织缠绕可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反应的持续性刺激可增强针刺效应。滞针法刺激量较大,且针感持续时间长。此行针手法融针刺和机械牵拉作用为一体,其刺激较强,对促进瘫痪肌肉和损伤的神经恢复作用明显。

尤其针对难治性疾病疗效佳[9];另外通过滞针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局部神经冲动。此行针法具有见效快、疗法独特等优点,适合于病程久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其相关脏器的病变[10-12]。

2.2 左右扇形摆动行针法 临床对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张教授善于应用皮三针疗法(即疼痛点中央与人体的长轴平垂直呈水平状横刺一针,再于此针的上和下个水平都刺一针,针与针之距为0.5~1.0 寸,不要求局部有针感),然后分别拇食指捏持毫针针柄两侧,做左右的30°~40°的扇形摆动,一左一右为1次,共做6~10 次,这时,局部有酸胀的针感。常收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

2.3 顺逆时针环转行针法 为了提高针刺局部感应,张卫华教授常常在治疗疾病选取主穴针刺得气后,刺手挟持针柄,将针体顺时针呈环形旋转针身,角度约360°,然后再逆时针旋转360°,这时,针尖在穴位深部做水平面的旋转搅拌运动,其刺激组织的量大大增加。一左一右为1 次,共6 次。

2.4 上抬下压行针法 对于躯体疼痛性疾病,张教授依据循经远端取穴原理,针刺尺部(腕关节-肘关节,痛在横膈线以上)、胫部(踝关节-膝关节,痛在横膈线以下)相同经脉之皮部[13-15]。刺手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押手拇食指拉紧局部皮肤,针体与皮肤表面呈15°~25°,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将针身压倒与皮肤平行,再将针身全部刺入,局部多无针感,这时,将刺手食指放于针身与皮肤之间,拇指与食指挟持针柄,将针身上抬20°~30°,再下压恢复,如此反复做6 次。局部常有微胀感,此针感即为得气,也就是最佳治痛的刺激量。常可收到“下针即效”。

2.5 捣针行针法 捣针行针法是张教授通过提插法、烧山火、透天凉[16-18]等针对疾病反映点的结节采取的一种新型行针手法。其操作方法是:局部常规消毒后,依据结节的深度,选用长短事宜的毫针直刺到结节的中央,并微微上提0.1 寸左右,再向下直插或略向其旁向下直插约0.1 寸,如此反复7~8 次,其目的是用针尖多次插在结节上捣烂结节,起到疏通局部经气之作用。治疗操作完成后患者原有症状常可明显减轻,远期效果也较佳。临床实践证明,捣法对于位置较深的局部实邪阻滞、经脉闭阻不通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19-20]。

3 总结

张教授临床中总结的一套独特的进针和行针手法,飞针走气、雀啄提插进针法,滞针外甩、左右扇形摆动、顺逆时针环转、上抬下压、捣针行针法,都是通过传统针刺法提炼结合的刺法,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临床操作,渗透在针刺手法中,体现了因人制宜、因病择法、因穴施法等原则,具有明显的针刺效应且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针感行针针法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催眠在推拿和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邹医师讲针灸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安慰针产生“安慰针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