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2020-02-04刘淑芳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主监督

刘淑芳

摘 要: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新型政党制度以理论的创新性建构独特属性,彰显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价值根基,彰显价值优势;以治理的有效性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实践支撑,彰显行动优势。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民主;监督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010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5-0053-04

2018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论断,并概括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深入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对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优势:以理论的创新性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属性

制度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着历史朝特定的方向发展[1]。任何制度的生成都是契合历史发展规律、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中国的国情,从中国土壤中内生出来的,富有强劲的理论生命力。

(一)创新了政党与政党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政党关系复杂,一般可以分为竞争型与合作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关系大多属于竞争型政党关系。在竞争型政党关系中,为了达到各自政治目的,政党之间彼此指责、相互竞争,甚至不择手段。竞争型政党关系在较长时间内,型塑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推动着各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运行中也存在耗费大量政治资源,降低政党机制的运行效能的现象。与竞争型政党关系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主张政党联盟与合作,提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亲密合作、风雨同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型政党关系。在这种合作型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遵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使命,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主线,在完善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和加强民主监督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最大限度凝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丰富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在于“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1]。任何政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正确认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前提。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辨证看待政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是社会进步孕育产生政党,政党塑造并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促使社会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阶层分化出来,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成为政党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党发展也塑造了社会,政党塑造社会不仅是改变社会的过程,还是政党融入社会的过程。换句话说,政党塑造社会就是政党社会化。西方大多数国家中的政党与社会的互动,其目的是赢得选民选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与社会的互动,则是为了最大限度了解民情,加强沟通、增进共识、优化决策,与人民群众商量着办事情。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帮助群众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多党合作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起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治理,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丰富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二、价值优势:以人民为中心铸牢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根基

与西方一些国家政党制度相比,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一个鲜明的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

(一)利益代表的广泛性

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难以最大限度代表民众利益,只能站在政党所代表利益群体的立场上产生一个“伪众意”。这样的“伪众意”由于参与形成“众意”的群体特定和机制受限,不能凝聚形成真正“众意”,实际上成为政党所代表少数利益群体的“扬声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在“民意”和“公意”之间找准平衡点,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代表并实现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客观存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3]。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其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允许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这种经济制度为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公约数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充分表达自己所联系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实现了“民意”与“公意”相统一,使“民意”有序上升为“公意”。

(二)民主运行的有效性

民主政治是现代政党制度的产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克服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内生形成一种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式。新型政党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多党合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实现方式是依靠人民,与人民商量着办事情,践行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探索出实现民主的有效形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关乎人民切身利益问题展开协商,这种协商不是流于形式的民主,“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4]。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点,它拓宽人民政治表达渠道,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真正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广泛的民主,通过这一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能够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深入协商,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理性表达,合法维权,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民主监督的真实性

新型政党制度为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多样性的利益诉求中凝聚社会公共利益、在分散性的政治表达中聚合高度统一的政治选择、在差异性的政党主张中实现政党大团结大联合,这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作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互相监督,这种监督属于政治监督,是建设性监督。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履行职能,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集协商、监督于一体。政协委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并积极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虚心接受批评,及时整改问题。因此,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民主监督既不是人大、政府部门的权力监督,也不是群众的社会监督,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监督。这种监督的政治价值是在交往民主中制衡权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国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监督,确保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公共政策以人民利益为核心。

三、行动优势:以治理的有效性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实践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中国治理模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一)为国家治理凝聚价值共识

新型政党制度以其政治包容性和社会融合性,能够极大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有序的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和利益整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6]。我国人口众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个体,都有各自的特定利益,如何把这些个体或群体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自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党员代表的广泛性决定了利益代表的人民性,执政党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代表参与政治活动。各民主党派成员基本覆盖了社会各行各业,可以及时了解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并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向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

(二)为国家治理规范权力运行

实行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基础。这种监督下的合作不是同化为一个政党,而是朝着共同奋斗目标各自努力;这种合作中的监督不是片面的恶意攻击,而是包容差异、团结合作基础上的政治监督。这是在中国国情之上产生的新型监督模式,在70多年的国家治理历程中为规范政府权力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特约督察员身份对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监督。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重大决策的前提调研等咨询工作。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专家代表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对政府相关政策规定进行矫正纠错。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党委和政府进行监督,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通过任何机制都可以的,必须且只能通过民主协商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强调协商中监督,避免出现权力冲突和治理混乱局面。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治国理政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必须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为国家治理提供民主决策

多元主体共治是当前国家治理的新特征,如何既尊重社会各主体地位,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中国治理的智慧考验。在新型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和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参与决策,并在决策全过程进行广泛的民主讨论和协商,确保真正做到民主决策。首先,在決策前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决策之前注意收集民意、征询意见,听取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例如,制定法律时征询民主党派中律师的意见,进行医疗改革时重视民主党派中医学专家的临床实际经验,推行技术创新时接受民主党派中专技人才的技术支持等。通过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政治协商有序发展。会议协商、书面协商、约谈协商等政党协商形式,以及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和双周协商等制度,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决策不流于形式。再次,建立考核机制,优化决策效能。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组织各党派、各界别的学者专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制定化解预案,对决策执行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决策执行到位。

(四)为国家治理提升制度支撑

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重点突出“硬性”制度的强制力和“软性”规范的约束力,确保国家治理依法有序。《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党内法规和文件的出台,对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各治理主体有序参与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殷彦培.制度视域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探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3]祝灵君.新型政党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5-21(05).

[4]蔡文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辩证逻辑论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3).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6]庄汉,王靖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展现[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

责任编辑:杨绪强

猜你喜欢

民主监督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全面深入推进各项监督
什么是四个监督?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青田:“精准热紧”求实效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再说民主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