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优化研究

2020-02-04赖巍李德帆

体育师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课间普通高中优化

赖巍 李德帆

摘 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方法,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普通高中大课间内容、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和优化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深入领会顶层设计内涵、把握核心价值和规律、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加大投入、优化设计、激发专业力量、加强考评和宣传等建议,以促进普通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普通高中;大课间;核心素养;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6.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1]”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下简称“大课间”)的制度定位,是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将大课间定义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定动作”。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最高阶段形式之一,学生学业压力大,身体发育迅猛,对体育活动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学校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课间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需从自身角度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我国普通高中(以下简称“高中”)大课间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操作性强的做法。但不难发现,目前针对高中大课间的理论研究多以宏观的建议、对策体现,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较少,与实践脱节,且缺乏与学科核心素养的链接,无法较好地指导大课间高质量发展;而实践层面总体上处于“就事论事”的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于学科“母体”,少有从学科核心素养层面看待和开展大课间,即便部分地区和学校探索出具有科学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做法,但往往缺乏总结和提炼,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课间的生命力。基于此,研究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在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大课间的内容、形式、场地、时间、管理、考核等要素的优化措施进行探讨,力图探索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普通高中大课间行动路径,为进一步发挥大课间的育人功能,落实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中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提供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文献,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分析,为研究论点的提出、论证提供文献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就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访谈相关人员(专家、体育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收集、整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指引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并在复杂情景的实际问题中发挥作用[2] 。大课间活动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面且有所侧重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所赋予的任务,实施要重视宏观要求与微观实际的衔接,在坚持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均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从依特征、补缺失、重实效、激兴趣、抓育人等方面切入,以符合其特点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朝体魄强健、技能熟练、品行优良的方向发展。

3 优化路径

3.1 深入领会顶层设计的内涵顶层设计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出发点。很多时候,学校教育活动出现上下脱节,基本上都源于对顶层设计的理解不到位。大课间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为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法规和政策等。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大课间活动应遵循这个要求。根据教育方针,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文件和条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大课间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可以说,我国大课间的顶层设计是较为完善的,要求也是十分明确的。对地方和学校而言,需要做的,首先是重视起来,以顶层设计为行动指南,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些意见、政策、文件的内容、实质和内涵,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把握健康第一的主旋律,重视大课间活动,不断对标,抓实抓细,确保大课间活动开展有序,效果突出,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在大课间活动中充分受益,努力达成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

3.2 把握核心价值和规律价值和规律是事物的核心。只有把握了高中大课间的价值和规律,才能科学指导实践活动,实施起来才会不偏不倚。一些好的大课间总能给人留下“这像体育活动”、“这像高中生在鍛炼”的深刻印象;而一些大课间活动内容杂糅、形式百变、“花团锦簇”,却让人觉得花拳绣腿,不知其物。两种截然不同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把握了高中大课间活动的核心价值和规律。大课间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多维的,是技能、体能和人格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又是有所侧重的。大课间活动与其它体育活动相比价值有所不同,如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价值的侧重点就不一样;不同类型的大课间活动之间价值有异,如篮球大课间活动和排球大课间活动的价值就有差异。因此必须要充分挖掘大课间的功能,做到“物显其能”,通过充分认知、不断思考和积极实践,准确把握高中大课间活动核心价值的内涵。另外,把握高中大课间核心价值还要回归教育本位,剔除功利因子,祛除表演成分,让大课间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如此,高中大课间活动才会显得“真材实料”。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因大课间活动面向的是学生,学生的活动要遵循规律。大课间活动的规律主要包括生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社会关系规律和组织管理规律等,这些规律清晰独特又互相交织,其中生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是起主要作用的规律。教师要充分认知这些规律的原理及实践特性,如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所呈现呼吸、心率和面部表情变化与内循环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的心率才能提高高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中生认知和运动技能形成特点是什么。把握大课间的核心规律和价值,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中心”的理念,以学生是否真正得到有效发展为标准,而非以活动场面的壮观和单纯的安全观为准绳。如此,高中大课间活动才会内容充实、形式有效,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才会真有所获,否则,大课间活动就会走向走马观花和形式主义的偏道。

3.3 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各级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贯彻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依法依规,落实责任,注重“建章立制”,坚持“抓早抓小”,疏通管理脉络,完善机制,不断聚合力量,落实、实施好大课间活动。

3.3.1 完善管理机制首先,各级部门要成立大课间活动管理机构(可兼容于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中),组建领导小组,明确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在大课间活动中的权责,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有责。其次,实行网格化管理,要制定管理路线图,根据任务分工将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后勤人员、班干、小组长和组员等编入网格(图1),形成管理神经网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在网格化管理体系内,实现管理层、执行层和活动层的有机融合。

3.3.2 建章立制在依法治国为主旋律的新时代,地方和学校要依法依规建立和完善大课间活动规章制度,填补制度空白,注重补齐短板,让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有章可循。具体来讲就是要对标《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结合地方、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地方实施制度,形成较强的操作性方案,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有据可依,有“案”可查。

3.3.3 解决难点地方和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高中大课间活动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当前如“紧箍咒”般困扰学校的安全问题。它是一个纵向深入,横向联结的问题,学校安全问题的存在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根治难度大,但却并非无解。调研发现:有的学校从强化参与者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安装监控设备、健全学生保险等将学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和损失大大降低,具体措施有:重视学生安全避护知识的传授、防范能力的提升和设施设备的完善,加强现场和远程监控的力度,依法完善学生运动伤害险种和保险机制,在保证校方责任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为教师购买第三责任险等,大幅度减轻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压力。有的地方还以政府为主导,成立学校运动伤害解决机制,依法打击“校闹”,为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驾护航。

3.4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人财物支撑政府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高度相关。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学校体育,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政府和学校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个方面。一是保证师资。政府通过扩编、招聘代课教师、向社会购买服务(如聘请优秀运动员)、富余师资转岗等途径解决长期存在的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大场地建设和器材投放力度。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环保、教育、体育等部门,以划拨土地、改扩建、互借等形式增大运动场地面积;学校要优化运动区域的设计,增设运动器材和安全防控设备,让学生大课间有处可去,去之能练,练之能“安”。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和学校要在保证学校体育专项经费规定占比的基础上,根据大课间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做到应买尽买,保证质量,同时要统筹绩效分配,给参与者相应的酬劳。

3.5 优化设计,科学组织大课间包括内容、组织、形式、场地器材等方面,要想提高大课间整体效果就要逐一对这些方面进行优化,并实现各部分的有机整合。

3.5.1 优化内容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技能(知识)、体能和社会三个维度来思考。具体来讲,一要回归体育活动的本质,注重内容的结构化设计,让内容更加充实,更有趣味性,锻炼效果更加突出。如足球大课间以移动性足球技术为内容,既有利于动作技术的发展,又增强了趣味性,同时又提高了身体锻炼效果。二是一次大课间的内容要相对集中,避免过度分散,不要同时出现多个内容,避免大课间目标和功能弱化。三是注意内容的变化,避免长期单一内容重复,可从练习方法、时节、办学特色、短板等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变换大课间的内容。如篮球运球可从原地和行进间两个方向考虑练习方法的变化(图2);又如学生身体素质已由耐力素质弱变为柔韧素质弱,练习的主要内容就应侧重柔韧练习。四是练习形式变化。无论多么有趣的内容,以长期、固定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都会产生“审美”疲劳,练习形式的变化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集体跑中进行队列队形的变化,虽然跑的内容没有变,但跑的形式发生改变,学生感到新鲜,跑步的积极性提高,效果自然增强。

3.5.2 科学组织组织既是效率的前提,又是安全的保障。高中大课间组织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有序,为内容服务。高中大课间的组织主要指对进退场,队列队形的变换,场地的交换,行动时间和秩序,班级、年级之间的间隔距离,器材的取放,音乐的播放等方面的安排。组织筹划要从整体上对这些因素一一考虑,确保整个场面安全、协调和高效。

3.5.3 合理负荷高中大课间的总体要求为:在安全原则下,既要有一定的负荷刺激,又不能干扰其它学习事务。由于高中大课间通常安排在课间,总体时间约25分钟。期间,学生除完成体育活动外,还需要完成书本、课桌椅、着装的整理,上洗手间和准备下节课等。因此,持续运动时间宜控制在15分钟左右,即达到60%的运动密度。强度上,需达到中等强度刺激,以120次/分钟左右为宜(不同内容略有差异)[3]。大课间活动要符合运动生理规律,如开始和结束部分强度低,中间强度大,呈现单峰或多峰型强度。另外,活动安排还应根据学生适应性心率降低的情况,调控负荷,确保形成有效刺激。如學生已适应现有强度后就要逐步提高运动强度,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

3.5.4 优化场地器材一是反复检查核验,排除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确保场地器材安全可用。二是优化布局,确保场地器材最大化使用,且科学美观,如运用彩线代替白线,增强视觉效果。三是满足锻炼效果指向。在安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活动效果这一终极目标,强化场地器材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练习的原则,如通过增加障碍的难度来提高运动强度和激发学生兴趣。

3.6 激发整体潜能,凝聚专业力量人是一切事情的关键。要激发大课间相关人员的内在驱动力,凝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塑造中坚力量。激发整体潜能首先要抓住“少数关键”。对于大课间而言,“少数关键”指的是与大课间活动管理有关的校级领导和学校中层领导。只有抓住这些“少数关键”,大课间开展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抓“少数关键”,一方面是要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将大课间实施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另一方面是要为他们的担当创造条件,如某领导干部在积极作为中出现问题,只要其采取的行为措施是合规合法且不可预见,出现事故时就应减责或免责,避免出现只看成效,只盯错误的“洗碗效应”,尽量规避“做多错多,不做不错”的太平官思维[4]。凝聚专业力量。高中大课间的专业力量主要是高中体育教师,凝聚体育学科教师力量一是要培养他们愿做甘為的意识,强化其敢为的作风,提高其能做善成的能力,让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和专业能力;二是要选好带头人,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教研组长,要把老师认可、勇于带头、专业拔尖、能出实效的专业教师推选出来,担当学科带头人,把大课间领向规范化和高质化。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力量。以往,学校活动往往被看成是领导和教师的事情,由教师全权负责实施,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实际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大课间的实施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它能将教师的指令迅速转换为学生的行动,同时减轻教师的管理面。因此在大课间的管理上,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协助大课间的管理,将有效管理下沉一级,如由小组长负责几个组员的纪律和安全,这远比教师从宏观上大面积管理效果更好。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要想大课间开展的顺利、高效,就必须凝聚学校领导、中层和体育教师的力量,激发整体内驱力,挖掘体育教师专业能量,促进人力效能有效发挥。

3.7 完善考评机制,重视培训和宣传考评是撬动大课间发展的有力杠杆。完善考评机制,一是构建考评方案。要依法依规,构建内容合适,操作简易的考评方案,考评指标要注重定性与定量、口头与文字、过程与终结相结合,并形成修正机制。二是真实考评。根据考评方案,客观地对地方和学校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要真实,有区分度,能反映客观情况,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要客观评价和记录,做到不回避、不淡化、不遗漏。考评要发挥甄别功能,让做得好的和做的不好的得以明显区分,避免个个优秀的“老好人”式评价,彰显考评的权威性。三是用好结果。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区别对待不同的结果。对实施到位、效果又好的要大力褒奖;对实施不够到位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懒政无为,甚至是违法违规的,给予批评和严肃处理。同时将考评结果纳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在荣誉和收入方面体现差异。四是形成长效机制。将考评机制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坚决避免“猛然想起式”、“材料需要式”和“上级要求式”的考评,形成长效机制,让考评机制持续发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牵牛绳”。重视培训交流。充分利用现场会、观摩活动、远程教育、讲座及名师工作室,统筹培训交流,让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得到培训,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解决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培训的重点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论指引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以便学习者能快速内化,转化为行动和实施力,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整体质量的提升。另外,还可以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持续、专业的指导。遴选出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高中大课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晚会等公共媒体和自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其社会的关注度和“能见度”,外显和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魅力和价值,形成浓厚的校园氛围,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许运涛.廊坊市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4.

[2] 于素梅.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 体育学刊,2017,24(4):5-9.

[3] WS/T101-1998《中小学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4]黄武胜,刘静,赵向晴.中小学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模式构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23.

[5]万立江,穆乃国.如何科学合理设置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14,5:77.

猜你喜欢

大课间普通高中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普通高中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