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绪初年丁宝桢督川与官场斗争

2020-02-04阳金平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丁宝桢

阳金平

摘 要:光绪初年,丁宝桢入主四川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击了诸多既得利益者,招致川省臬司方浚颐等部分官绅的不满。对丁宝桢不满的官绅在朝中引援,以川籍京官吴镇为代表的言官极力弹劾丁宝桢,另一方面他们交结朝中掌权的南派人物,特别是入川的钦差大臣。川省官绅和朝中川籍言官以及入川的南派钦差,三方势力屡屡为难丁宝桢,为其改革带来了较大的阻力。然而,丁宝桢不畏参劾,适时反击。在好友阎敬铭的帮助下,阻挠丁宝桢改革的重要人物大多被参纠革职,这为丁宝桢督川改革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官场环境。对这些官场斗争的考察有助于加深对丁宝桢的研究。

关键词:丁宝桢 方浚颐 钦差大臣 川省改革

中图分类号:K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3-25-30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谥文诚,晚清贵州籍封疆大吏,进士出身,军功起家,曾任山東巡抚,后任四川总督近十年。学界对晚清督抚的研究多着墨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端方和袁世凯等人,对丁宝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光绪初年丁宝桢担任四川总督并大力改革,这一段历史是丁宝桢最后的时光,也是其一生中相当重要的时段,学界的考察却多放在改革本身,1对丁宝桢改革时所处的官场斗争虽时有提及,但对于这一问题尚无专文探讨。2笔者欲就此问题付之专文,以期管窥光绪初年的政局以及加深对丁宝桢的研究。

一、丁宝桢的改革与川省官绅的因应

光绪二年(1876)九月,山东巡抚丁宝桢与护理四川总督兼云南巡抚文格对调,次年三月,丁宝桢正式接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刚一上任便在四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内容包括整顿吏治、清理积案、裁撤夫马局、整顿军务、革除陋规、改革盐政、创办机器局、修缮都江堰等等。3不同于前任川督吴棠因循守旧,丁宝桢主张全面改革。同时,为了改革的顺利推行,丁宝桢对阻碍改革者毫不手软,仅在就任川督不久的奏折中,便一次性将十五名“贪庸不职”的知州知县参奏革职。1然而丁宝桢要面临的官场阻力并不仅在于州县官员,还有更难撼动的川省高级官员。

丁宝桢的锐意进取,打击了诸多既得利益者,也为自己招来非议。被丁宝桢请来掌尊经书院的王闿运观察到“时丁稚璜督蜀,大改盐政,官士怨谤……将军恒训觊代之,与两司程豫、方浚颐为之流言”。2丁宝桢在给长子丁体常的信中有言:“川省官场,近日稍好。惟贪奸之徒,以不获利仍不死心,屡有条奏参劾,均仰蒙圣明洞鉴。来信内所言成都将军参奏之事,亦是无所得利,故为此倾陷。”3可见,成都将军恒训、藩司程豫、臬司方浚颐三位川省高级官员皆对丁宝桢不满。

丁宝桢在蜀的改革受到非议最多的是都江堰水利和盐务,而这两方面恒训皆有参与。4陋规在川省已成为官场积习,刑狱极多且经费紧缺的川省臬司常将其作为办公费用。丁宝桢裁撤陋规时,将臬司的陋规一并裁撤。5这直接开罪了臬司方浚颐,引起方的不满。方浚颐对丁宝桢的改革很不以为然,王闿运初到四川时,方便找到王闿运,指出丁宝桢所办理的裁撤夫马费、官营盐务等“皆新不如旧”。6程豫与丁宝桢的矛盾虽不如方浚颐严重,但程在四川机器局一事上与丁宝桢作对,“机器局在省城三杀方,故不利于长官,丁被劾,程再有阴讼”。7另外,程豫在尊经书院多次为难丁宝桢非常器重的王闿运,甚至让王产生了“唯辞去可以断之也”的想法,丁宝桢不得不当面向王闿运道歉。8

为了打击丁宝桢,川省官绅还联合了川籍京官。丁宝桢在川改盐法,裁夫马局,利国便民,“所不便者,官、绅、商之中饱及游客、京员之渔猎其中者耳”。9曾任丁宝桢幕府的陈夔龙指出丁“督蜀时奏改盐法,剔除中饱,百余万悉数归公。虽奸商勾结言官,腾章奏劾,谣诼繁兴……”10此处京中言官主要是指川籍京官吴镇。吴镇,四川达县人,号少岷,庚申科进士。11作为一名在京官员,吴镇十分关注家乡。同治九年(1870),刚由翰林院补授御史的吴镇便奏称川省节年被扰,民力维艰,指出该省“有私派流差夫马、缉捕经费、委员薪水、及弥补历年欠项前任亏空等名目”。朝廷谕令时任川督的吴棠“认真访察,将一切私派名目概行革除,其被灾较重地方无力津贴者,即酌量先行裁减。如查有官绅侵蚀欺蒙等弊,即著据实严参,毋得稍有回护”。12

丁宝桢就任川督后锐意改革,不仅引起了川省官绅的不满,还遭到了吴镇的数次参劾。13光绪四年(1878)九月十七日,吴镇受皇上召见,就丁宝桢“诸事纷更”当面向皇上奏述,后觉得自己当时未能详言,便就此事专门上一折极力参奏丁宝桢,重点强调丁误听道员丁世彬之言就都江堰水利任意变更成法。1吴镇为何会弹劾丁宝桢?恐怕不仅是因为吴为四川籍京官,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其现实利益。张之洞曾言“盖蜀中京官之语,即蜀中盐商之语也”。2张曾在光绪初年任川省学政,对四川官场较为熟悉,其所言不差,串通京官吴镇的候补道员王余照正是蜀中富顺县大盐商。3丁宝桢推行的蜀盐官运政策严重侵犯了王余照的既得利益。王极力阻挠盐政改革,也成为了丁宝桢重点打击对象。丁上奏弹劾王余照,谓其“倚恃富豪,欺压乡里……私设引局,抽收井厘,侵吞公款……强买已字民女为妾……恃势横行,目无法纪”。4朝廷下旨对王余照“亟应从严惩办,著先行革职,交丁宝桢提省确切审办,以示惩儆”。5

二、川省官员联合入川钦差意图使丁宝桢去位

丁宝桢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于改革上的阻力,还在于一些案件的审理上。光绪初年,东乡县以袁廷蛟为首的粮民围城抗粮,县令孙定扬在局绅的鼓动下,以匪徒叛乱为词请兵。提督李有恒随即率四千多官军开赴东乡。兵民交战使东乡当地人付出了惨重伤亡,为民呼冤的声音随即而来。此即东乡抗粮案。6这是丁宝桢入川后审理的第一件大案。

东乡战事结束后,吴镇是第一个对东乡一案提出不同意见的人,7在东乡一案被定为冤案的过程中,吴发挥了重要作用。专载此案的《袁案纪略》评价道:“非御史吴镇公之奏,廷蛟匹夫何能达圣鉴而伸冤狱哉。有恒之兵自以搜索扰乱致怨于吴,天使之也。”8继吴镇之后,川省在京官员和士人共四十七人闻风联合为被杀的乡民喊冤。9朝廷派川籍前任两江总督李宗羲入东乡县专查此案,李宗羲也为民呼冤。10但是,丁宝桢就任四川总督后就东乡一案两次上奏,皆否认此案为冤案。11由于双方各执一词,案件迟迟无法定谳,朝廷遂派钦差大臣赴川。

光绪初年,清廷存在南北党争,南派以军机大臣沈桂芬为首,军机大臣李鸿藻则领衔北派,两派斗争十分激烈。12此次朝廷所派钦差大臣为礼部尚书恩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童华。满人恩承与南派官员王文韶、翁同龢等关系较好,童华则是南派重臣。13光绪五年(1879)二月,张佩纶在打击南派重臣贺寿慈时指出“商人李锺铭……工部尚书贺寿慈妻以义女与之姻缘……科道率引李为援,干求差使,杨玉科、方濬颐等贿通权要,李实主之,声势赫甚,余因附片请旨驱逐”。14可见,与丁宝桢矛盾极深的川省臬司方浚颐,彼时主动交结朝中南派势力,背后的政治意图不言而喻。

另外,丁宝桢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中得罪了朝中南派势力。1钦差的到来,令与丁宝桢有矛盾的川省官绅欢欣鼓舞:“迨钦使抵成都,司道相要,誓必排去公,日奔走钦使所媒孽画策,再三劾奏。”2王闿运注意到“二使星已前至蜀,不独按问东乡,至乃注意丁公,牵连仆妾。道员中丁、劳、唐,州县中田、李,并登白简,加以丑词,语甚含沙,情同舞剑。盖由自恃廉俭,少所匡绳,致此纷纭,足以沮挠”。3川省官绅意图让丁宝桢去位,二使亦然,审理东乡案时还不忘向朝廷密陈:“若该督臣丁宝桢久居其地,恐非所宜……伏乞圣明垂照,密考其行,详查其政或量移他处,另简谨慎廉明之吏,仰承德化。”4

时值吴镇参劾丁宝桢督办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失当,朝廷让钦差查验后上奏。恩、童二人的上奏再次不利于丁宝桢,二使指出“旧用竹笼作堤,此次全行揭去,改用石工并加宽厚,致河身逼窄,水势激冲,将新堤一百三十丈冲刷过半,与丁宝桢所奏仅冲刷金刚墙三丈馀情形迥不相符”。朝廷对丁宝桢大失所望:“丁宝桢办理堤工要务,又值经费支绌之时,宜如何尽心区画,慎重兴办。乃仅凭丁士彬之言,并不详细考察,率更成法,发帑兴工,以致被水冲刷。又不据实奏陈,迨经降旨询问,仍以人字堤毫无损折等辞,粉饰覆奏,实属办事乖方,丁宝桢著交部议处。”5吴镇还参“丁宝桢不谙机器,私亏库款,纵容私人”,钦差复核后再另指出“机器局费用较钜,制造未能精良”。朝廷不得不“著该督即将此局停止,以节糜费”。6最后朝廷令“丁宝桢应得降三级调用即行革任处分。加恩著降为三品顶戴,仍留四川总督之任”。7盐务是丁宝桢整顿的重点。8丁改川盐为官运商销,认为其“有利无弊”,钦差却认为川盐改归官运开销靡费,故奏称“利少弊多”。9经户部核查后,丁的盐运改革刚有成效,不便更改,但朝廷告诫“将来征收渐绌,不便民用等情,则咎有攸归,必惟该督是问”。10

光绪四年(1878),丁宝桢曾因奏请开复已革候补道员李耀南时,未将其从前参革缘由声叙而被朝廷处罚,“吏部奏丁宝桢请照不应重私罪律降三级调用,得旨加恩改为革职留任”。11此时又经吴镇和钦差连续打击,诸如丁士彬等丁宝桢重用之人纷纷被弹劾革职,王闿运感慨道:“穉公羽翼尽剪,又不得罢,殊难施展也。”12然而,丁宝桢并未就此屈服。

三、丁宝桢的反击

曾诛杀慈禧太后身边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性格刚毅,不惧官场压力,曾对心腹唐炯言:“我作事,枢府不能挠。”13对于阻挠丁宝桢改革的川省官绅,特别是串通朝中南派势力的臬司方浚颐等人,丁宝桢给予了反击。光绪五年(1879)二月,丁宝桢上奏称川省臬司不能胜任其职,朝廷令丁悉心察看,据实参奏。1次月丁宝桢再次参纠方浚颐,态度坚决,称臬司“方浚颐性近优柔,习尚瞻徇,其于发审各案情事稍涉繁难者,辄日久延搁,不能督率研讯,平情执法,迅为办理,及面加催促,犹多濡滞不决,而于官吏复多宽纵”。丁还参劾方浚颐“于支领公费外,仍复照前收受陋规”。2朝廷最终同意照丁宝桢所请,将方浚颐“即行革职”。3接着,丁宝桢将参劾目标放在了阻碍盐政改革并和钦差沆瀣一气的盐茶道蔡逢年身上。五月,丁上奏历数蔡逢年数罪:其一,“收受局员规礼,并于规礼外,每令人函致局员,为其亲故勒索帮费,自数十两至一二百两不等”;其二,办理贡缎时大费周折并趁机贪私;其三,有人向丁呈控蔡逢年,蔡却不顾体制两次赴总督府索回呈控之人;其四,违章妄改盐引并屡教不改,丁宝桢奏请将“盐茶道蔡逢年即行革职以儆贪墨”。4不久,朝廷下旨:“蔡逢年著即革职。”5

对丁宝桢有知遇之恩的阎敬铭也适时出手。正在山西办理“丁戊奇荒”赈务的阎敬铭于光绪五年(1879)五月突然参劾恩承、童华二人“行至晋境,每迎常带轿者杂费折钱百数十千,门包零费银百数十两,酒席折价外又用燕菜、烧烤及海菜多棹,大车轿车四十馀辆,驿马民马六十馀匹。合计一日支宿之费官供民派,需银千数……此非常扰害行赈事”。6除了在山西,二使路过陕西也是支用浩繁。7恩承、童华离川时,王闿运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二使出境,往贡院看之,装驮累累,有四百驮,一百馀扛,云其来百人,其去千人,可讶也。”8如此兴师动众的离川,亦可见钦差对民间的扰累。朝廷后来将两位钦差“革职留任”。9

在丁宝桢和阎敬铭的参劾下,阻挠改革的两位钦差大臣、川省臬司方浚颐、盐茶道蔡逢年等人纷纷被查办。这一举扭转了丁宝桢在官场的被动局势,为改革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光绪五年(1879)六月,经过数年审理,东乡一案以冤案定谳,丁宝桢被部议革职,但朝廷下旨认为“丁宝桢平日勇于任事,操守尚好……四川吏治废弛,风气浮靡。该督到任后竭力整饬,不避怨嫌,且于盐务力排众议,变通办理,规复滇黔引地,即为复还淮岸之计,自应责成一手经理,以观后效。丁宝桢著加恩赏给四品顶戴,署理四川总督,该署督当仰体朝廷弃瑕录用之意,于力求整顿之中”。10丁宝桢虽被处分,而朝廷鉴于其督川的改革而网开一面,使得丁仍居川督之位。光绪三年(1877)五月,丁宝桢着手办理四川机器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遭到了钦差和吴镇等人的弹劾,机器局被停办。11到了光绪五年(1879)十月,朝廷下旨:“四川机器局经恩承、童华奏请停办,谕饬酌度办理。现经裁撤,应否缓办,得旨。著仍设法兴办,毋使废坠。”12停办两年多的四川机器局得以恢复。丁宝桢倾力最多的盐政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四川盐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盐税成倍增长。13丁宝桢在四川的改革获得了较高成就,“蜀中犹有天日,盖十年来丁公倡导之功不可没也”。1也有人将丁宝桢称为“四川数十百年第一好总督”。2

四、结语

张荫桓曾在日记中写道:“丁文诚公督蜀十年,勋业炳著,履任之始,裁夫马局,改离堆水道,办官运盐,锐意兴革,怨毒之声腾于京外,言者交弹,使星勘治,而松柏之姿经冬弥茂,名实相副。”3张荫桓恐多为丁宝桢美言,因丁在山东时对张有提拔之恩,不过日记所记丁宝桢在川督任上遭遇非难却是事实。丁宝桢在川大刀阔斧的改革,招来了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击。据传,有对丁宝桢不满之人在总督衙门大书:“闻公之名,惊天动地;见公之来,欢天喜地;睹公之政,昏天黑地;望公之去,谢天谢地。”4李鸿章对丁宝桢的遭遇感慨道:“惟念公自莅蜀后,兴利剔弊,摧陷廓清,百废具举,无非为国为民之忠诚,乃官绅不知感服,横生怨谤,又值朝廷广开言路,使若辈得以逞其私,天下任事者能无寒心耶。”5在川省官绅和川籍京官以及钦差大臣的一再打击下,丁宝桢多次遭受处分,但始终巍然不倒。丁宝桢勇于任事的性情源自于为国为民之心,面对官场斗争,丁告知长子丁体常:“我之做官,志在君民,他无所问。宁可被参而罢黜,断不依阿以从俗,而自坏身心,贻羞后世也。”6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加强对丁宝桢的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诸多领域的探讨。7光绪初年丁宝桢督川时的官场斗争这一个案,既向我们展示了“同光中兴”时期地方督抚的锐意进取,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地方大吏在改革时弊中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丁主川后开展的一系列举措,本為利国利民之举,却不断遭到来自朝廷和地方的非议,这一面相学界虽有注意,但对官场斗争这一背景尚未展开探讨。笔者认为,要推进丁宝桢研究,就必须把握住丁宝桢言行背后诸如官场纠葛等相关背景,才能更加丰富地展现丁宝桢的人物形象以及加深对丁所处时代的认识。

责任编辑:厐思纯

猜你喜欢

丁宝桢
丁宝桢墓疑云
丁宝桢巧诛安德海
丁宝桢—一代名臣治水患
丁宝桢:不让坐着说话,我就改日再来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一壶清水
贵州着力打造丁宝桢文化品牌
丁宝桢敢向王爷争座位
晚清名将丁宝桢争座位
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另类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