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2020-02-02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实验小学王定伟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6期
关键词:男同学逻辑推理规律

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实验小学 王定伟

数据分析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数据的发现、观察、分类、整理、分析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据的“敏感度”不强,教师需要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方面投入更多心力。通过开展数学实验,可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实验中感悟数据、分析数据。

一、创设认知冲突,发现问题

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时,利用学生在某些知识上存在的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其发现问题的本能,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对实验中的数学数据进行分析。

像上面那样,对待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数据分析问题,教师可在备课时重点关注,在实际授课时采取提问的形式创设适当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实验的参与度,通过具体的实验发现其中的数据规律,提升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

二、经历具体过程,摒弃偏见

对于某些知识,学生受生活经验等固有认识的影响,往往会在脑海中产生对知识的某种“偏见”,通过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实验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摒弃偏见,科学地分析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时,首先需要明确“单位‘1’”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存在“1”就代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偏见。教师在课前可先准备一些物品,请学生将第一组的蛋糕分给4 个同学,第二组的桃子分给2 个同学,第三组的小球分给3 个同学,询问是否能实现每组物品的平均分配。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后,首先对所给的物品进行观察,将其中的数据记录下来,之后思考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可将第一组的蛋糕模型平均分成4 份;第二组的桃子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每个同学可以得到一个桃子;而将6 个小球分给3 个同学,那么每个同学都能得到2 个小球,可以实现平均分配。经过具体的分发后,向学生介绍实验中所分割的“1 个蛋糕”“2 个桃子”“6 个小球”都可以看作“单位‘1’”,因此,“单位‘1’”不仅仅局限于代表1 个物体,也可以将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

经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对于理解“单位‘1’”的概念,采用具体的分发实验,给出几组具体数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数据的合理分配,加强了他们数据处理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概念的理解。

三、加强逻辑推理,做出判断

在数据分析问题中,找规律问题是一类很常见的题型,解答这一类题型需要具有良好的数据观察、推理能力。注重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寻找数据规律、做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的相关知识时,有些教师直接采取提问的形式,第一个问题为:“20 块手帕夹在一根绳子上,每块手帕需要两个夹子,手帕之间没有空隙,相邻两块手帕可以共用一个夹子,请问需要多少个夹子?”第二个问题为:“班中10 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两个男同学之间有一个女同学,则一共有几个女同学?”问题提出后,学生很难发现题目中的排列规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具体的实验方式进行题目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比如说对于第二个问题,可在班中先挑选10 名男同学进行排列,请学生观察10 名男同学中,每两名男同学之间有几个空位,一共可以容下几个女生。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一共可以容纳9 个女生,同时还发现了题目中男生和女生的排列满足间隔排列的规律: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1。

对于需要寻找数据规律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数据,加强对数据的逻辑推理,得到正确的答案。

数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摒弃偏见,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可使学生对数据规律做出正确判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体系。

猜你喜欢

男同学逻辑推理规律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搭讪的技巧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巧解规律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