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课文探究

2020-01-28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月色圆形

入乎其内

一、写景美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1.层次变化。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之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

2.“精耕细作”。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景物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3.运用修辞。“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这两段仅比喻就有11处,另有拟人2处,通感2处以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言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1.清新。朱自清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作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来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2.自然。朱自清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其精心锤炼的。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浮”字,绝妙之极。

3.优美。朱自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他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5个26次(“淡淡”重复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4.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分别突出月光下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5.诗意。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三、结构美

《荷塘月色》包括“外结构”和“内结构”,即明暗两条线索,二者均呈现圆形的特点,而圆形结构在文章的结构中是最严谨、最美的。

1.作者在文中构思了以空间线索而形成的“外在结构”。从出门沿小径到荷塘再归来,作者按地点空间的变换描绘了一个夏日月色荷塘游的过程,呈现一种圆形结构。这是本文的一条明线。除了整体上的外结构,还有局部的外结构。如第四、五、六段中对“月色荷塘”和“荷塘月色”景物的描摹,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变化,景物描写是上下四方,空间转换非常自然,而这也是圆形结构。

2.从内结构上讲,作者的情思变化“不宁静——暂得宁静——不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這是作者心路的变化过程,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淡淡的喜悦中掺杂着淡淡的忧愁。这是文中的一条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以“圆”的形式巧妙地延展、结合在一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文本的内蕴传达来说,这种内外一致的圆形结构,正表达了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境遇、个性与精神追求。

3.全文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文眼领起、贯串全文。正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要出去走走,看到月色荷塘的景致,有了“暂得的宁静”,但最后还是回到家里,心里依旧“不宁静”。“文眼”串联了空间线索和情感线索,这种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都呈现了圆融的特点,不事雕琢,浑然天成。这样独特的结构让这篇散文具有了无限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扩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圆形的、巧妙结合的构思,很值得同学们在写作时借鉴。

【蔡桂萍/供稿】

出乎其外

月光下的探访

◎李汉荣

今夜风轻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清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草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已,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

我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荆棘,石头都被月色整理成一派柔和,蝈蝈弹奏着我熟悉的那种单弦吉他,弹了几万年了吧?这时候曲调好像特别孤单忧伤,一定是怀念着它新婚远别的情郎。我还听见不知名的虫子的唧唧夜话,说的是生存的焦虑,饥饿的体验,死亡的恐惧,还是月光下的快乐旅行?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着、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我真想向它们问候,看看它们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这相遇的缘分,我应该对它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常识提醒我,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慈祥的土地和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孩子的,这么一想,我心里的牵挂和怜悯就释然了。

我继续前行,看见几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这小小的宇宙飞船,也在无限地做着短促的飞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存在的底细,花的底细。此刻它们是在研究月光与露水相遇,能否勾兑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我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一片树林寂静地守着月色。偶尔传来一声鸟的啼叫,好像只叫了半声,也许忽然想起了作息纪律,怕影响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声叹息咽了回去——我惊叹这小小生灵的伟大自律精神。我想它的灵魂里一定深藏着我们不能知晓的智慧。想想吧,它们在天空中见过多大的世面啊。它们俯瞰过,超越过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们肯定从大自然的灵魂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灵性。我走进林子,看见一棵橡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我踮起脚尖发现这是一个空巢,几根树枝一些树叶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该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护了注定要飞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倾洒的歌声,也是在这里反复排练。而此时它空着,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月光,这使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天堂。

如果人真有来生,我希望我来生只是一只太阳雀鸟或知更鸟,几粒草籽、几粒露水就是一顿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飞上天空,不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飞累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简单的卧室兼书房——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

(选自《散文》,有删改)

同步训练

1.本文标题是“月光下的探访”,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在月光下“探访”了哪些对象?

答:

2.文章的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3.仔细阅读文章,我们发现虽同是探访,但作者在第二段和第四段流露的情感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答:

4.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读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请从文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作简要赏析。

答: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月色圆形
荷塘月色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荷塘月色
黑暗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