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与陪伴:亲子关系的探讨与反思

2020-01-21张子佩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反思

摘 要:影片《东京物语》拍摄于1953年的日本,而《狗十三》则拍摄于2013年的中国,虽然拍摄年代相距较远,拍摄的国别也不同,但这两部电影都在亲情与残酷人生夹杂的故事中,通过虽然平淡却能引发心灵潜流的叙事手段,刻画了压抑环境下内心痛苦矛盾的人物群像,引发观影者对现实中亲情关系的深入思索,让我们体会到,依靠与陪伴才是亲情的最可贵的本质。本文结合影片叙事模式及视听语言,从时代差异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于当代的家庭、亲情和亲子关系展开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亲子关系 反思 依靠与陪伴

《东京物语》一片,讲述了平川周吉和平川登美夫妇在古稀之年,由于思念远在东京的儿女以及晚年生活单调寂寞,从尾道动身前往东京,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东京,却受到了子女的冷遇。大儿子幸一是小诊所的医生,因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老人不得已前往大女儿志泉家居住。作为一个美容院的主人,她埋怨父母在家增添负担,影响生意,将父母打发到热海难以休息的廉价旅馆。旅途的劳累与喧闹在某种意义上间接导致了登美的去世。在冰冷的城市中,唯一让二老感受到温情与关怀的却是一个“外人”——二儿媳纪子。她陪同老人游玩,照顾老人留宿,在母亲去世后,她是唯一留在家里陪伴孤独的父亲多日的人。平川登美生前曾说过,在纪子家的那一晚是自己在东京最快乐的日子。

于情于理,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观念影响下,平川夫妇的子女们的行为必是为人们所谴责的,也是不可理解与宽恕的。但对于同为东亚文化圈下的,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他们传承了中国道德观念中的“礼”“义”“忠”“勇”,却唯独对“孝”有着与我国不同的认知。有人曾说过,文学也好,小说也好,它与时代的关系肯定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说任何文学最终总是要在它和时代的关系中衡量它,判断它。文字如此,电影亦然。

因此,日本电影中的儿女的行为乍一看似乎难以理解,但细细思考,造成观众理解困难的原因有二:一個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时空差异,另一个则是国家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若是能将自己代入影片,设身处地地考虑,或许能够理解一二。

《东京物语》拍摄于1953年的日本。今日的东京与那时的东京,不可同日而语,这从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空镜头中可见一二。20世纪50年代的东京,正在从“二战”的创伤中挣扎着站立。一眼望去,没有漫画里的蓝天白云,只有几个高耸的烟囱粗重地喘着气;没有想象中的摩天大楼,著名的银座也不过是低矮的楼房上多伸出了几块广告牌而已。街头路人的脚步匆匆,神色紧张而严肃。我们随着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视角,将镜头推进至平川一家。老夫妇引以为傲的读医学的大儿子,发现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医生;女儿的二层楼房,白天是人们进进出出的美容院,晚上就是她与丈夫的家;儿媳纪子更是如此,独自住在一间狭小的包间里,连招待父亲用的清酒都要向邻居家借。子女们置身于战后的东京,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幕幕那个时代的东京鲜活的缩影。在旷日持久的战乱中,在不计其数的轰炸中,无数家庭几近破灭,他们的家庭能得以保全已是一大幸事。他们就像钢筋水泥世界里的蝼蚁,像战后满目疮痍的东京,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儿女们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不顾一切地去工作,去赚钱,来维持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庭。当儿女的笑脸下隐藏着的是为生存奔波的巨大压力,穿着体面的和服的肩上承担的是急于恢复家园繁荣的沉重责任,看似不那般紧要与必需的亲情,自然在重重阻力下,被越拉越远,越扯越薄。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所说的“二战”以后,日本传统的大家庭趋于瓦解与崩溃的原因了。

于此之外,日本人对于孝道的不同认知,也是造成儿女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的原因之一。笔者暑假去日本游玩时,听导游说道,自己去岳父岳母家拜访时,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时间,且时间规定极为清晰明确,拜访时间到了应立即离开,不多打扰。更令笔者惊诧的是,日本的孩子长到二十岁都应自己搬出居住,若是子女还住在家中,则需定期向父母缴纳租金。日本人眼中的亲情,更像是我们眼中的恩情,像一张蛛网,尽管相互交织,却如蛛丝一般,一根根明晰得很。纵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彼此之间不过多的麻烦与打扰。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人情味”不浓,这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当我们看到影片中老人和子女之间频繁的颔首道谢,时刻不忘各种谦词、敬词的使用,彼此脸上挂着的客气的笑容时,这并非虚情假意,而是传统观念的产物。笔者注意到,老人们到达子女家中,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是,给你们添麻烦了。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不给人添麻烦是最大的善意,也是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老人的到访,的确为儿女增添了一些额外的负担,再加上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里人们挣扎着生活的境况,儿女们“不孝”的行为,放置于本国的文化背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之下,尽管儿女们的行为无疑是不合适的,却也是能理解的。

人们在提及《东京物语》时,不免提及那句经典的台词,“东京可真大啊”“是啊,要是失散了,可能一生都见不到了呢”。当老夫妇二人置身于偌大的东京城,不无凄凉地说出这句话时,他们是担心东京城市规模之大,人潮汹涌会将彼此冲散,还是担忧东京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人事纷繁复杂,会将老两口与子女间的距离愈扯愈远,几近失散呢?

在影片《狗十三》中,李玩的父亲与继母常年把她寄养在外公家,老人们对李玩的关心爱护是可见的,但老一辈人年龄的巨大差距和观念的落后,在李玩情绪敏感起伏的青春期中,又能在精神上给予她什么支持呢?本应做她精神上的导师的父母,在小狗爱因斯坦走失后,却拿一只相似的狗来充数。李玩不承认便是不懂事,便以拳脚相加。最后,李玩在路上偶遇了走失的小狗,却不再相认了。李玩这样的行为,在许多中国家长的眼里叫作“长大”。有太多的家长注重保障孩子的物质条件,以让子女吃好穿好为养育孩子的标准。其实不尽然,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更加需要的是父母在其尚未成形的精神世界上筑起坚固的堡垒,完善他们的三观,塑造他们的人格。孩子们不懂得物质的优劣,很多家长们给孩子穿大牌名牌,说到底是在满足他们自己的虚荣心。孩子们只知道衣服可以穿上保暖,鞋子可以用来走路。父母陪伴在他们身旁一起读故事,一起堆沙子,孩子的心灵会充盈得多。

对于老去的父母,他们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自己逐渐变得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一种老去的无力感正在快速吞噬着他们,就像《东京物语》里的台词一样:“我们回家吧。我们看过东京了,也看过热海了,是时候回家了。”在中国,有些老人选择像《东京物语》中平川老夫妇一样隐忍,在子女面前永远保持着岁月静好、生活舒畅的样子。他们需要的不是儿女买东西以表孝心,而是牵着他们的手一点点前进,像当初他们领着我一样。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论是子女儿时父母的教育,或是父母老去后子女的孝心,精神的交流与肉体的陪伴远比物质的堆砌重要得多。

对于亲子关系,应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体悟。幼年时,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天然的无条件的依赖,不论有什么样的委屈,扑进妈妈怀里,就是雨过天晴;青年时,父母是我们生活的底色,是身后值得信赖的支持,遇到成长的波澜时,探询他们的经验,就是海阔天空;中年时,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慰藉,是在辛劳后守候着你的存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回家喝一碗母亲做的粥,就是风平浪静。

我们与父母最佳的关系是“依靠”,而不是“依赖”。在周杰伦的《稻香》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这里所用到的“依靠”绝非是押韵的缘故。在子女遇到困境与低谷时,家里暖黄的灯光,灶上氤氲的蒸汽,父母可以做你低沉时无私的避风港;在子女在自己领域小有成就时,家里父母的笑颜,长辈亲切的劝勉,父母可以做你得意时的忠实的倾听者,一边由衷为你开心,一边又劝你戒骄戒躁,这是“依靠”。反观一些“啃老族”,如同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堂而皇之地把父母亲情当作自己碌碌无为的借口,用着父母的积蓄去挥霍青春、浪费生命,这是利用父母的“心甘情愿”对亲情的透支,对父母的绑架,这叫作“依赖”。子女在有着自己独立生活的前提下,将父母放在心里,让父母做我们心灵的后盾而不是生活的刀枪。是因为有着父母的支持,我们感到心安,敢于放手一搏。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让父母做我们的刀枪,为我们在生活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尽管人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我認为,爱是因相互给予而美好的一种存在,亲情也不例外。子女与父母相互依靠,彼此有着独立的生活。父母给予你人生的经验,你带给父母时代的新潮;父母提供给你物质的资源,你回报给父母成长的希望——这样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感受到的都是满满的亲情的温暖和美好,而非让人喘不过气的捆绑与压力。

亲子关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东京物语》中,平川的家庭与亲情,“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连的苦味”。小津安二郎以平淡如水的视角,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反思,也有平静过后的凄凉。《狗十三》中,曹保平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展示了成长过程中个体复杂的内心和情感世界。用平实真切的镜头叙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同身受的疼痛与真实的共鸣。

作 者: 张子佩,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影视评论。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反思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