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020-01-20吴兆喆张鑫

科技风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物流信息技术

吴兆喆 张鑫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社会新业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物流模式已出现新的变革,同时,企业在要求人才具备熟悉物流管理业务流程、ERP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丰富的流程管理操作技能、数据统计分析挖掘能力和系统实施经验等方面的比重日趋加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出迅速调整,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本文研究了构建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并从设置模块化课程、应用SAAS平台进行实践教学以及设置量化标准等三个方面对该体系进行了构建,最后讨论了该体系的构建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希望以此文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在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优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社会新业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物流模式已出现新的变革,如物流企业联盟模式、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模式及虚拟无水港模式等,这些模式均以大数据和物流技术为基础,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物流服务环节、物流服务时间、物流服务成本正在加速减少,那么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需要做出迅速调整。以武汉为例,有研究表明武汉商贸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占所有物流人才需求的比例仅次于制造业物流人才需求,而且一般物流岗位要求熟悉物流管理业务流程、ERP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丰富的流程管理操作技能、数据统计分析挖掘能力和系统实施经验。因此,“互联网+”新业态下的信息技术知识、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知识的比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应地需要得到合理的增加,并且还应得到有效的融合,这就需要在原有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一个合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构建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1)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体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逐级提升,且有对应的量化標准。一般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目前课程设置从知识结构上体现为逐步提升,但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在人才培养方案里只有定性的描述,由于缺乏量化标准,不仅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出这两个方面的培养效果,而且从平时作业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总评成绩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上也不能真正地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培养效果。那么这个量化标准应该从两个方面体现,第一是每个模块都有这三个方面的量化标准,第二是选择合适的量化标准的体现方式,通过这个方式能够有效地看到以上三个基本要求所能达到的结果。

(2)设置的课程应既独立又相互衔接,且有一定的融合。首先,需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增加一定数量的信息类课程,比如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其次,这些信息类课程设置的时间应与物流专业课程之间有逻辑联系,即哪些是先修课程哪些是后修课程,比如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应属于基础性学科知识,所以应放在物流管理基础模块,时间设置上应放在第2学期,学生在物流专业知识之前修习。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因为除了有部分信息技术知识还结合了物流管理知识,所以应放在专业知识及应用模块,时间设置上应放在第4个学期,与部分物流专业课程在同一个学期修习。最后,物流专业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及比重应做到合理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应合理分配,物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只仅仅讲授物流知识。

(3)实践教学应紧跟企业实践的发展,且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方面,一般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是在校内完成,有的是在多媒体教室以分组讨论或作业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对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有的实践课时则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在实验室的实践主要是操作安装在电脑上的模拟软件,这个模拟软件如果没出现问题就会一直用下去,一个软件可以用很多年,这意味着里面的数据永远不会更新,里面的操作流程也永远不会更新,可是外面企业的物流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校内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发展出现严重脱节,那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就满足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最终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一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只和这一门课程有关,和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即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关联。物流管理的理念核心之一就是系统性和整体性,可目前的教学却与之相悖,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到这样的理念,因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问题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构建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设置模块化课程。这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原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优化,因此课程结构不会做根本性的变动,这也有利于专业教师们的理解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责任人和学校教务管理者的对接。结合以上三个原则,编制出“模块化课程设置表”(表1)。物流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根据第一个原则体现逐级提升,因此模块依次为“物流管理基础模块”“专业知识及应用模块”“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模块”“商贸物流特色模块”。从表中可以看到“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新增信息技术类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放在基础模块中,对应的学期分别是第2和第3学期,学分也不高,2学分即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信息类课程达到“能理解、会操作”的程度即可。在“专业知识及应用模块”中,“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系统分析”两门课程中有结合物流专业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仿真软件(如FLEXIM软件)可使用,其他专业课程则根据供应链各节点所需要的知识来设置,修习时间放在第4和第5个学期上。“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模块”中的课程则都是需要对第二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侧重点在物流规划方面。最后一个模块“商贸物流特色”模块则是结合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设置的,其他院校可根据自身特色重新设置。

(2)应用SAAS平台实现“便携式”实训以及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融合。上述第3个原则通过应用SAAS平台来实现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目前企业的物流信息软件从安装在办公桌电脑上的ERP软件已经发展到可以安装到手机上进行操作的SAAS平台,这种“便携式”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我们联系了“蔬东坡”品牌运营商,这家企业开发的SAAS平台贯穿整个供应链系统,而且每个供应链节点对应一个平台模块,即涵盖企业在运营中的销售与客服、采购、仓库管理、运输、配送、财务等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这些模块正好对应了我们所有的物流专业课程。也就是说每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不再是分散的独立性教学,而是可以通过同一个模拟公司的数据分课程分阶段完成,以上模块化课程中第2、3、4个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用这个平台,这可以完美地体现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由于SAAS平台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企业真实数据,手机APP也是企业真实所用的APP,几乎完全避免了目前教学模拟软件的弊端。下图是该公司为我专业专门设计的系统架构。

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SAAS平台系统架构图

(3)设置量化指标,建立可行的量化标准,使培养目标中的三个要求“看得到”。首先,设置三个要求在每个模块中的占比(表2),其次专任教师根据占比确定自己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最后转化成每个要求所达到的分数。物流专业课程的三个要求不仅可以通过常规考试得到分数,而且还可以通过上述SAAS平台得到考核分数,在SAAS平台中每个APP添加考核功能,三个要求分别设置分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打分,最后对应课程模块中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总分。这样,教学效果分别从单个要求所达到的分数和总分都能清楚地看到。最终,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验证的。

三、结语

信息技术知识与物流专业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还在设计和建设当中,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专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确定SAAS平台的数据内容,课程间的衔接方式,以及与平台运营商充分沟通关于考核功能的设置。通过这个课程体系的建立,更能进一步提升我们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实现物理管理专业在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优化转型,加强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本地区高校教育中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中国流通经济,2014(5):4145.

[2]黄晶.武汉市物流人才分类需求分析.物流商论,2015(2):8991.

[3]郭真.借鉴德国FH经验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现代化,2017,3(12):1819.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研究项目《“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应用技术型商贸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CSLKT3086)

作者简介:吴兆喆(197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物流成本管理。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物流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