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肯锡7S模型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20-01-20

关键词:突发事件要素应急

林 榕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麦肯锡7S模型(以下简称7S模型)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设计出来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法宝,是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的模型。该模型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战略(Strategy)及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等7个要素,其中战略、结构、制度归为企业组织经营成功的“硬件要素”,风格、人员、技能以及共同价值观归为企业组织经营成功的“软件要素”。7S模型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对企业的价值是等量的,两者只有相互配合,软硬结合,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和成功。

7S模型所构造系的统治理范式,是所有组织追求的共同愿景。它并不是把组织看成一个僵化的结构形式,而是要求将组织内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价值观这7个要素融会贯通,达成一个有机、灵活和高效的系统。在这7要素当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功能, 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 统一组织成员的意志和欲望, 齐心协力地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1],是组织的核心要素;战略是从宏观层面对组织目标、策略和途径进行策划;制度是组织实施战略的有效保障;结构体现组织的灵活程度,与组织战略相匹配;员工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执行者,是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风格体现组织领导的办事理念,塑造组织文化;技能是组织成员完成任务的技术支撑,组织保持理想状态依赖于技能的掌握。由此可见,7S模型中各要素功能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组织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整体的运作,实现“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充分协调,组织功能才能达到最优,产生1+1>2的绩效。

国内最早研究7S模型的学者是裁海涛(2001),他主要是对模型进行简单的阐述,没有与其他领域的学科相结合[2]。殷琪(2005)开始将7S模型应用企业管理领域[3]。张立荣(2006)以7S模型为框架对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进行探析,目的是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4]。至此,7S模型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进行各项研究的价值工具。该模型在高校发展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刘娟(2016)在7S模型框架下进行地方高校人事管理综合改革策略研究[5];祝杨军(2018)借用7S模型提升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6];张洪春(2020)利用7S模型实现高校的组织管理创新[7]等。7S模型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校全面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但是截至2020年4月27日,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检测显示,没有一篇文章利用7S模型框架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研究,该模型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中还仍然处于空白。鉴于西方各国将7S模型应用于分析组织变革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本文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推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研究,为今后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1 7S模型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契合性探析

起源于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7S模型不仅为当代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1 7S模型关注整体性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西安科技大学食物中毒案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高校没有灵活、系统、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共事件,那么校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将无法得到保障。7S模型关注整体性, 以主客观的辩证认识综合源头、过程和结果一体化程式[8],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全局,并且强调各要素之间通力合作,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制度的创新性结合在一起,实现组织对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着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这与7S模型关注整体性不谋而合。

1.2 7S模型顺应新时代社会矛盾转换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建设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高校基础设施、教学体系以及管理体制等逐渐完善,同时校园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加。面对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突发性事件给高校生活和教学秩序带来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灵活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所有待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关系到学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的关键。7S模型致力于构造一个立体化的治理模式,新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必须包括这几个方面总体上的把控、制度上的创新、正确的指导思想、灵活的组织机构、专业的危机管理人才等。7S模型不仅囊括了这些方面,而且还从风格、技能方面上赋予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的时代特征。将7S模型应用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创新之中,将能有效缓和学生日益增长的幸福感、安全感需要和学校应急管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1.3 7S模型注重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协调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注重战略顶层设计,忽略方案的落实与执行,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而忽视事前和事中的管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就可能手忙脚乱、无从下手。不关注全过程管理,根据公共事件的发展状态来调整应急管理方案和对策,只对事后进行处理,可能导致原有的方案和对策虽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状况却仍继续沿用进而导致事件危害性的扩大。例如,很多高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没有从本校的现实情况出发,应急管理预案制定出来后,只是单纯地下发通知,没有进行定期演练;当危机来临时,预案形同虚设,根本起不了任何实际的作用。7S模型中7个要素既有战略、制度等宏观层面要素,又有人员、技能等微观层面要素,要求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来达到组织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而且7S模型具有系统性、全方位性的优点,避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出现各环节断层的问题,使得各环节衔接紧密,共同配合,注重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避免出现应急管理方案有制定没执行的尴尬局面,确保应急管理方案贯穿突发事件整个过程。

不言而喻,起始于企业管理的7S模型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不谋而和。鉴于之前相关学者将7S模型理念融入到高校组织管理创新、实验室管理以及人事改革等方面当中,为此将7S模型应用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当中,不断完善高校各方面体制建设,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进而构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2 麦肯锡7S模型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应急管理系统是否完善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规的变化,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双重挤压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否经受住考验是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7S模型作为社会治理模式的新理论,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在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构建一个软硬件相结合、高效灵活的组织系统,有助于高校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

2.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硬件要素分析

基于7S模型系统思维模型分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硬件要素包括战略、结构和制度。战略上高校必须从内外部环境分析突发事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和方案;结构上要理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灵活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应急管理方案的落实和执行;制度上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保证高校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8~60岁。随机分为填塞组和不填组,其中填塞组29例,不填塞组29例。58例患者依据1997年海口标准对CRS患者进行分型、分期[3]。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鼻窦水平位、冠状位CT检查。

2.1.1 战略层面:从重内部环境到内外环境兼重

战略是规划,也是一种手段,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资源的多少,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制定计划的行动模式。重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战略理念创新,高校整体发展才有保障。针对突发的大的公共事件,高校领导大多根据以往经验和思路来制定应急管理方案,并且只关注本校事件发生的概况,没有结合外部环境加以分析。这种传统的应急管理思维导致学校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方法上与社会脱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战略理念必须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融入国家安全观,引进国内外高校先进应急管理技术、方法和理论,不断完善本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方案。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因此高校战略理念应随时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适当调整应急管理方案和机制,使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总之,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系统,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不再仅限于学校内部,其危害性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且社会各类风险的发生也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困扰,高校领导应突破传统的应急管理理念,把外部环境融入到战略规划范围之内,重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才能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2.1.2 结构层面:理顺各部门之间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 松散性、灵活性的有机式组织, 因其非标准化的工作规程和较低的集权度, 内在地激发了技巧熟练的职业化员工对组织内外问题作出灵敏反应的积极性。”[10]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机械僵硬的组织结构不仅无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令组织走向消亡。许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就在于,相关政策和方案制订出来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政策方案的实施有赖于松散灵活的组织结构,反观我国高校内部各机构、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面对突发状况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导致应急方案执行困难、执行不到位,耽误了突发事件的及时解决。就高校而言,党委及其领导的各个部门、二级学院部门以及各类社团作为高校事务管理的三驾马车,构成了高校组织要素。一方面,要明晰党委领导、二级学院部门和各类社团权力和责任,加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校党委领导下,给予二级学院部门和各类社团一定的自主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和机制的完善献言献策。各部门之间关系得到理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政策和方案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执行和落实。

2.1.3 制度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制度是组织管理各项活动的重要保障,缺少制度的支撑,组织活动将难以开展。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每个过程都需要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主要是突发事件的预测,以便提前制定好应急方案,防患于未然。事中主要是对提前制订好的应急方案进行观察,观察其是否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是否偏离原有的轨道。事后主要是对应急方案经行评估,看其是否达到理想状态,决定该方案是否能继续使用。事前的预测需要相关专家参与。高校人事制度完善程度关系到专家的参与程度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事中观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高校财政体制是否完善,经费预算是否得当事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事后评估需要确实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技术,完善的评估机制是关键。可见人事制度、财政体制及评估机制等贯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必须建立并完善高校各类相关制度保障,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2.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软件要素分析

“软件要素”是“硬件要素”运作的重要保障,包括共同价值观、人员、技能和风格。共同价值理念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价值导向,起着核心作用;人员上要培养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教师队伍;技能上要注重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风格上要构建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

共同价值观是组织的核心要素,整个组织的活动都要以价值观为导向。没有共同价值观组织成员的行动会失去方向,整个组织系统将失去灵魂,它是组织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的根本。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增多,如何提高校园安全意识已经成为专家学者们的热议话题之一。高校各主体安全意识薄弱,已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绊脚石。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原则;国家总体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顺应新时代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潮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校应注重各主体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各主体形成忧患意识,实现制度防控向思维防控的转变。一方面,高校应定期开展突发事件防控讲座,邀请应急管理专家向全校师生普及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及自觉性能动性。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方面营造“居安思危”的文化氛围。

2.2.2 人员层面:加强应急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组织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事关高校整体建设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公布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首次出现应急管理专业[11],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建设缺乏应急管理专业学科的空白。这表明在高风险的社会环境下,应急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培养的学科,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应地高校也要建设一支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一是要“走出去”,高校应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组织或政府机关挂职学习。二是要“引进来”,聘请国内外优秀应急管理人才到本校任职。三是要借鉴国外应急管理专业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到海外观摩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

2.2.3 技能层面:注重应急管理预案的演练

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企业需要营销技能来保证自身能获得最高的利润,政府需要公关技能取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非政府组织需要管理技能保证自身非营利性特征。任何组织都依赖于一定的技能以达到自身的理想状态。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而言,所谓技能就是指应急预案的演练,通过不断的演练,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技能。重理念轻实践,重制定轻执行,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制度出来后,只是简单地下发通知告知学生,而没有进行实际的演练,学生缺乏应急实践经验,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是如此,应急管理预案要经过不断演练,通过模拟突发事件情景,让全校师生体验、感知、领悟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从中教师可以明白,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指挥学生井然有序地逃离现场;学生也可以明白,当状况发生时应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高校应注重应急管理预案的演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各种应急技能。

2.2.4 风格层面:构建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

组织风格体现在组织领导的办事理念、方法和手段等上,独断型的领导风格和民主型的领导风格所塑造的组织氛围、形象及文化是不一样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构建一种开放、合作、多元、包容的协同治理模式,这种协同治理模式不仅关注组织内部环境,同时也注重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在内部协同治理模式中,应打破校内条块的分割状况,形成党委领导、跨部门协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校党委领导下,多部门沟通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外部协同治理环境中,包括高校与政府协同,同政府之间进行项目合作,利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推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企业作为危机治理的主体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应与企业加强联系,互鉴经验,协同共进。高校与高校协同,当危机来临时,任何组织都不能独善其身,高校与高校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共同联手应对突发事件。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已由单一型应急管理体制转变为复合型应急管理体制。现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就是协同治理,高校也应顺应时代转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风格,构建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

3 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麦肯锡7S模型作为诊断组织问题的价值工具不仅关注组织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更重要的是还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协调组织间的各要素,要求各要素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是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的模型,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着很强的契合性。目前,麦肯锡7S模型尚未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得到应用,因此,将该模型引用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既能丰富该模型的研究领域,还能提高高校应急管理的水平,为今后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要素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