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基于对湖南省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认知与需求的调查

2020-01-19姜巧玲王小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咨询师心理咨询心理

姜巧玲,王小凤

(1.长沙学院 高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004)

网络心理咨询,一般是指“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运用电子邮件、网络文字、网络视频等沟通方式,以特定专业咨询关系为基础的网络心理服务,包括即时的或非即时的远距互动过程,以此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自我成长。”[1]

网络心理咨询在国外发展较早,其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和咨询师对其接纳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就连中学生如果有心理问题也更愿意寻求网络帮助[2]。国内对网络心理咨询接纳度较高的主要为大学生[3]。虽然网络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缺乏社会临场感)及理论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4],但我们的调查及相关研究显示,网络心理咨询因其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开放互动等多方面优势,目前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持积极态度,受网络心理咨询效果影响的负面干扰比较低[5]。

为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和需求情况,课题组自编了网络心理咨询调查问卷,对湖南省六所高校(中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长沙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南华大学)大学生开展了广泛调查。与此同时,结合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实施的现状,拟勾勒出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和需求

通过匿名分层抽样,对湖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采用问卷星链接推送调查问卷,共有3115名大学生参与了网络调查。根据检测作答时间等方式,剔除无效问卷118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2997份,有效率为96%。其中,男生1254人(占41.8%)、女生1743人(占58.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比38.2%,21.32%,25.76%,14.46%,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分别为60%和40%。因调查问题大多是多选题,最后统计结果均以总频率(%)的形式呈现。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和求助问题

调查发现,67.5%的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在网上寻求过心理帮助。出现心理困扰寻求心理帮助已日益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普遍认识,原因有二:其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网络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碰到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直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是他们的惯常做法。其二,相比面对面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具有不受时空限制(73.3%)和匿名性(62.9%)两大特点,大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及时、即时求助,而且咨询的心理问题范围更广,例如面谈中难以启齿的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问题进行层次统计,排在首位的是“一般心理困惑”(42%),其次是“严重心理问题”(23%),再次是“突遇的特殊事件”(22%),以上情况“都不愿意”进行咨询的大学生仅为6%。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具体问题依次为:情绪问题(36.3%)、人际问题(25.8%)、个人发展(17.6%)、情感问题(15.5%)、学习问题(13.6%)、自我认识(11.7%)、适应问题(10.4%)、家庭问题(5.9%)、睡眠问题(5.1%)。统计结果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也提醒研究者宜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适用的问题类型,以提供科学合理的专业帮助。

(二)对网络心理咨询设置及咨询效果的认知

网络的可及性确实给求助者和咨询师双方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作为专业助人工作,网络心理咨询有时段、费用等特殊设置要求,咨询师年龄、性别、资质等也会影响到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调查发现,选择晚上咨询的大学生占59.4%,也有33.33%的大学生对时间设置持无所谓态度。对咨询师性别和年龄的选择倾向调查发现,57.4%的学生并不在意咨询师的性别,但选择女性咨询师(34.8%)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7.8%),而选择年长和年轻咨询师的比例相当(约为30%);也有很多大学生(41.2%)不介意心理咨询师的年龄,他们更加重视咨询的实际效果。

有研究认为,影响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主要是网络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人格魅力[6]以及咨访关系[7]。也有研究表明,咨询内容、介入程度和求助者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会影响网络咨询效果[8]。本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因素中,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最重要(54%),其次是咨询师的语言技巧(39%),然后是求助者问题性质(23.5%)和求助者的配合度(19.5%),最后是交流工具(16.7%),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网上心理互动的意愿及互动形式的需求

调查发现,“愿意和人探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比最高(54%),其次是“没想到要和人探讨”(24%),“不知道怎么去探讨”和“不作考虑”的大学生占比最低(11%和6.5%)。这说明进行网络心理互动这一方式广受大学生欢迎。其中,最愿意互动的方式为在线心理咨询(39%),其次是心理论坛(28%)和延伸到网下的心理活动(25%),而留言或电子邮件咨询占比最低(16%)。该调查结果提示高校在开展网络心理互动活动时要与时俱进,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合理,需求强烈,与他人进行网络心理互动的意愿较强。当然,以上调查结果并不能涵盖全体大学生,性别、专业、年级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态度[9]。总地来说,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这与李莹等[10]的调查结果一致。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现存问题分析

如果说,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素质发展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基本矛盾,那么,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强烈而高校提供的服务不足,则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构建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实施情况,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和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商店,发现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早期主要做法是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心理网站,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和互动论坛、开展文本语言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等,但其现有功能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需求[11]。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网络操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预约和咨询辅导服务,适时向大学生推送各种心理科普知识、发布各种心理活动越来越普遍。手机APP大量开发以后,心理服务类的APP可实现较心理网站和公众号更强大的综合性的功能,特别是在视频咨询方面有质的突破。据了解,心理咨询类APP从技术上实现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很多优势:一是可提供便捷的线上咨询,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与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视频交流;二是可涉及从学习、人际到职场沟通、情绪管理等涵盖大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三是依托强大的互动功能,用户除了可以与咨询师进行互动外,还可以就相似的心理问题与其他用户交流。然而,当前用到心理咨询类APP的高校极少,主要是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有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时使用。

高校主要还是使用QQ或微信等非专门用于心理服务的工具,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因没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和网络服务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高校应努力搭建整合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并提升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熟知度和信任度,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12]。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及效果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心理咨询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直接冲击着传统心理咨询理念;传统心理咨询的内容,不能解决网上虚拟生存空间的新问题;传统心理咨询的方法,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13]。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服务时间、咨询师的性别、年龄等设置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加之高校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把握不足,无法有效应对不断更新的网络时代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挑战。

网络平台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三个方面的专业胜任力外,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风险评估以及咨询进程把握都有其特殊要求。很多具备专业资质,能够胜任面对面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不一定能真正做好网络心理咨询。诚然,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按师生比配备了足够的心理专职教师,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师资都能用于网络心理咨询,还需经过遴选和培训才能上线。

除了有胜任力的师资,要保证网络心理咨询有效运行,还要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如制定网络咨询师值班制度、定期培训和督导、做好案例记录和保管以及建立紧急案例上报或转介机制等。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等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整体部署,制定网络心理咨询规范及必要的设置、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及督导工作。

(三)网络心理咨询的资源共享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需要依托一个上至国家,中达省级层面,下到高校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网络心理教育合力体系。纵观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发现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资源缺乏共享。由于不少高校对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心理咨询的区别认识不够,往往简单地把网络平台看作心理咨询的工具或手段,把网络心理咨询理解为面对面心理咨询的延伸,把面对面心理咨询直接搬到网上去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造成网络平台盲目性、重复性建设的浪费,也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不畅[14]。

因此,未来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不应局限于一方校园,应以开放的态度、动态的视角,顺应互联网时代环境的变化,大胆打破各学校的界限,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实现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平台和师资等资源共享;甚至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各界心理咨询师的联动,多元合作、力量互补,形成网络心理教育的合力[15]。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网络心理教育内涵、提升网络心理咨询实效。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已势不可挡。

(一)融入先进技术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其发展已由信息提供者、公众平台到了智能工具阶段。网络心理咨询不是传统心理咨询的替代,而是一种提升传统心理咨询的手段和资源。借助先进技术,网络心理咨询的实现机制由文本互动发展到语音互动和视频互动,其平台由PC端的心理网站发展到心理服务类APP,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迅速普及,其中心理咨询类APP在数量激增的心理服务类APP平台中占主导[16]。高校学生是最新科技、技术的最新接收者,高校应将兼具即时性和智能型的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入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中去,搭建受学生欢迎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不断满足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日益增长的需求[17]。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大学生服务,不应该仅限于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还应该将先进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心理育人层面上去。在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除了实现心理咨询的功能外,还应该设立相应的心理知识宣传栏目、在线互动活动、在线辅导课程等,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理论研究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

现有关于网络心理咨询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有些问题在本专业领域还没有达成共识[18]。而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发展速度之快,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跟不上,已成了制约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活动的实践提供了诸多网络心理咨询实证研究的素材,值得行内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深入研究并将其转换为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指导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比如,高校网络心理咨询除了使用热线电话、QQ和微信等交流工具外,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作为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沟通交流手段[19],给予心理危机(不成熟应对机制)中的个人或群体以简便、实用、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这些实践中产生的新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总之,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指导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践,深入研究哪些心理问题适合网络心理咨询,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哪种网络心理咨询技术更适合,咨询时如何把握求助者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格,网络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的能力与理论技术,网络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有什么新要求等[20]。理论研究应紧跟网络时代步伐,使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协同推进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是在发展中始终遵循用户思维,关注用户需求,凸显用户至上、以人为本、体验为王;大胆创新、敢于跨界,让用户得到更多样化的选择和多元化的体验[21]。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天生就注重在网络中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和需求也会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网络心理咨询不仅是一种互动对话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更是一种主体发展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协同推进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创新发展,一要遵循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理念、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进行全面创新,将互联网的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特征有效融入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心理咨询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二要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不断满足大学生在网络心理咨询中的成长需要。三要坚持协同育人的原则,充分调动多元育人要素的参与,从人、平台、技术三个维度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主客体的互动层次,从而有效发挥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咨询师心理咨询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同感的技术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