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叙事策略与主题表达
——从媒介文化角度分析

2020-01-19陈秋雷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飞补习班媒介

陈秋雷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媒介文化表达

文化的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从法国学者洛厄尔到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表述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泰勒曾经这样表述文化: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从雷蒙德 ·威廉斯到布洛克与斯特伯拉斯对文化的表述,都可以概括为:文化是一个社群的“社会继承”,包括整个物质的人工制品,也包括精神产品,还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以及代代相传的不断发展的各种发展中所创造的特殊行为方式[2]。总之,这一表述中加入了民族与地域的概念,文化有其自己发生的根基,在张岱年先生的表述中,特别强调了地理、历史、政治因素对文化构成的影响,透过上述的表述,可以知道,文化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广泛,高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有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文化,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在。

媒介文化,主要是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通过媒介表述出来。电影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表述方式,用简短的时间与故事情节,透过媒介表述自己需要表答的精神文化。

电影《银河补习班》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自2019年暑假热播以来,在豆瓣点评一直获得好评,影视文化更是一种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艺术,电影的真实性与平淡的故事让无数人回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社会转型、人性的解读,还有性格与坚韧都是该影片的精神叙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该片于2019年7月18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遗憾地错过了儿子7年的成长时光。马皓文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满满的爱给予儿子马飞自由成长的空间,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马飞面临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阎主任和马皓文立下赌约,打算用一个月时间提高马飞的成绩,证明马飞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

影片塑造的故事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刻画,还有具有时代特色的跨越,80年代的写实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回归,关于人性与人生的塑造,关于教书育人理念的传播,关于不同身份的识别都值得探讨,电影用一种艺术表达的听觉对人物故事与情节的刻画都显得非常生活化,从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得越来越开放与包容,毫无疑问的是以大众通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大众文化是通过媒介表现出来的,尤其现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变得更加个性化、数字化、互动化,大众无意识的表述都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精英意识、主流意识产生影响与渗透,电影《银河补习班》是这种观念的表述与表达。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体制的僵化,对学生的束缚;人性的泯灭,朋友之间的背叛、夫妻之间的背叛;物质与金钱的横流,拜金主义的出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都展现在该电影之中,尤其是马浩文的聪明与忍耐,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冲破阻碍都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透过电影为视角的媒介把一种公共意识的表达呈现给受众,这是对一种媒介文化的构建:一种是对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理念的表述与反抗;一种是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物质观念,金钱形成的压抑性的意识形态的控诉,力图透过电影表达一种信号:改变与适应;变化与发展;忍耐与坚韧。

总之,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人生的矛盾做出的想象性的解决办法更是这种媒介文化的塑造与表达,电影《银河补习班》塑造了一种新的媒介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新的魅力与社会文化功能的表述,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述。

二、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叙事策略

电影《银河补习班》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表达着一种内在的文化与记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及风格类型的样式表述,都是一种电影叙事。电影导演与其剧本可以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去表达,邓超作为导演与演员对该电影可谓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商业影片横扫全球之际,或多或少要把剧本和形象,故事与风格割裂开来,电影变成一种艺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创造出真实,还原时代感。

影片的叙事视角表型突出,样式多样。首先,影片中的叙事者马皓文与儿子马飞之间的故事从1990年的亚运会火炬传递开始,马皓文意气风发,从叙述视角中能够看出其桀骜不驯,儿子却被老师责备,儿子正在由自己设计的大桥通车剪彩的欢迎现场参加活动,父子在这种场面中出现,兴奋、高兴之余,大桥突然倒塌,马皓文被送进监狱7年;曾经努力认真的马工,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孩子也受到牵连,爸爸的细心教育与粗放式的教育模式戛然而止。探监的过程中,妻子提出要离婚,儿子在监房还等着父亲给自己做的地球仪能够实现,所以,故事的叙事者用一种时代的变迁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叙述视角开始。视角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道德差异。其中时间差异是绝对的,比如,影片中,马皓文设计的大桥作为送给亚运会火炬传递的礼物霎时倒塌的场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兴奋之中瞬间崩塌,声音的表现让人措手不及,这种与叙事者的兴奋顿时消失,孩子在叙事者的面前也表现得顿时失望,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电影的叙事视角与声音一直是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相互影响的。其次,马皓文出狱,特意来找儿子马飞,7年的教育空白让无知的母亲与继父把孩子变成了学校奚落对象,马皓文见到此情节,向顽固不化的校长表态,自己又重新寻找对儿子马飞的父爱,马皓文的生活陷入恐慌,家里破破烂烂不能回,邻居都把他当成罪人,生活陷入绝境,昔日的哥们已经变成了设计院的副院长,咒骂中让马皓文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还有昔日的小地痞已经变成了大老板,对马皓文奚落嘲讽,从聚焦性变成了非聚焦性的叙述,像上帝的眼睛一样盯着马皓文,命运的不公平,背黑锅,众叛亲离。一天马皓文骑着自行车带马飞去郊外,体会语文课“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叙事视角变得温暖,父子间的感情变成了一种非聚焦型性。

叙述视角的变换,从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明显的表现。从影片开始,马飞被选上去太空,家属的缺失,叙事视角的变化才开始,减少了叙述的信息,叙述者或者人物明知道而故意向读者隐瞒,省叙的叙述方式变得让人扑朔迷离。叙事视角转向了1990年的亚运会火炬传递,叙述者或者故事人物突破单一的聚焦方式进入到更广阔的视野,从此故事的叙事视角才开始,人物的关系才出现。前妻的物质与庸俗;校长的僵化与教条;徒弟的背叛;叙事空间中还有马飞与父亲二人一起外出旅游遭遇洪水的场面,时间顿时转到了1998年,马飞下车泡面,错过了先前与父亲坐在一起的车,洪水中马飞学会了父亲交给自己的常识开始了自救,最后活了下来。影片中的时间与空间叙事增加了很多信息量,有声音讲话者的主体,也有陈述行为的主体,时间叙事上力求真实准确,空间叙事上做到转换角度能够叙述清楚事实,影片情节紧凑、感人,有些问题发人深省,马飞在高考中是北大清华的料子,可是最后马飞拒绝了顽固不化老校长的祈求,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航天专业,在月球轨道出现问题时,马飞想起了父亲说的话,急中生智,解决了问题,顺利返回了地球。

整部电影在叙事上,都是以叙述者为视角,从时间与空间上准确叙述故事,年代感极强的表现与时代的变迁中人们观念的变化等,影片透过叙事者的视角都表达清楚了。

三、电影《银河补习班》的主题表达

在电影的叙事策略上,编剧导演与演员经过精心策划与谋划,对整部电影进行了宏观上的调动,但电影属于饮食形态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电影形式的构成、风格、类型都有其重要的内容体现,《银河补习班》主题表达也是丰富多彩的,是一种“寓言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随着大众文化与平民时代的崛起,受众对于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更能准确表达一种意识形态,影片中平民文化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内涵是耐人寻味的,更是要挖掘一种深层次无法言说的东西。

马皓文是一位出色工程师,然而被害入狱是由于行政人员的腐败与朋友之间的坑害,让一个人才坐了7年牢,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对人才的不尊重,更是人性的险恶。马皓文的前妻是一位视财如命,庸俗不堪的女性,代表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暴发户,用一种愚昧无知的心理去掩饰内心的悲凉,缺乏精神生活的补给,更多的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为了追求升学率,变态校长猥琐打压新鲜事物,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压制人才的发展,不能因材施教,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是那个时代错误的教学理念,这种错的教学理念伤害了多少中国学生?不能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能够解决问题。人性的丑陋在影片中还表现在世态炎凉上,马皓文去上访,公职人员踢皮球,拿着纳税人的钱不想干活,还有马皓文自认为可靠的小胖同事却恰恰是让自己走进监狱背黑锅的人,人性的丑陋透过电影的叙述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漠视,还有对生活的坚持与忍耐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任何新鲜事物出现都要经过一番斗争与反抗,所以,接受新鲜事物的人都是战士,任何新鲜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冲破重重阻力,这也是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方式。

电影的人文理想与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主题还有中国人的忍耐与坚持。中华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需要经历“劳其心智,饿其体肤”漫长过程,马皓文的善良与忍耐换来的却是世间的白眼与冷漠。没有人去安抚马皓文,马皓文只好忍辱负重,艰难地活着,中华文化中的“忍耐”在该影片中表现得特别充分与完美,蒙冤入狱—妻子背叛—儿子叛逆—邻居辱骂—工作受辱等一系列故事设计都是对人性的考验与追问,社会问题中的一些现象需要社会人素质的提升与改变,尤其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时俱进才是王道。因片中主观镜头、欲动镜头、变焦镜头等琐碎的事件和影响空间形成了故事的叙述之体,马皓文的坚持让马飞成才。中国的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族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教育体制的僵化,对于名校的渴望,教育理念的固步自封都是现实问题,电影中都有表现,对于新的教育理念的排斥,对于新的教师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在影片中都有,有一种后现代风格的破碎性与片段性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抒情,马皓文把马飞培养成功了,自己老了,头发花白的马皓文仰望星空,镜头的写实主义,让人心酸,苦难是熬过去了,可是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中国电影主题的选择,人文主义理想与意识形态的主题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时期的有效解释。

猜你喜欢

马飞补习班媒介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爸爸陪我成长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不想上补习班啊
我从来没听过你的呼喊
打好基础有必要
补习班,你上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