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的生态责任*

2020-01-19郑利鹏

关键词:文明责任生态

郑利鹏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仅可以有所为,也应该有所为。

一、个人层面的生态责任

个人层面的生态责任是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生态人格,践行生态行为。这主要包括自觉地遵循生态文明制度,积极投身生态科技发明创造,主动地建设生态大学文化。个人层面的生态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基础部分,与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生态责任相比,它显得更加细化,也更具可行性。大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履行自己的生态责任。

(一)做生态文明制度的遵循者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1]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支持和可靠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规范、监督和约束力量。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得到执行和遵守。

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灯塔和社会文明的源头,以生产、传播和应用高深知识为己任。当代大学生作为大学的培养对象和教育客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力、理解力和执行力,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因此,当代大学生肩负党和国家、人民的希望,在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自觉地遵循生态文明制度,将制度的他律性与自律性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了解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建设要求,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制度在国家复兴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把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和准则渗透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认识、认同和内化,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法律意识,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二)做生态科技的创造者

“生态科技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念的科技发展形式。它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基本要求。”[2]生态科技的提出是为了正确地衡量科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科技生态化,体现了科技作为社会全面进步和自然协调发展推动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技术基础。

大学具有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资源优势,是生态高新技术创新的基地,是生态创新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是生态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基地。因此,当代大学生理应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承担起研发生态科技的生态责任。首先,要转变工业文明以来的传统科技观念,在尊重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树立生态科技观念,发展生态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以文化教化的形式,引导普通群众运用生态科技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三)做生态大学的建设者

“生态大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培养生态型人才为目标,推崇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和循环经济学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大学本体生态圈。”[3]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生态化”是 21 世纪大学的基本路向,构建生态大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生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大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四元整合与均衡发展中,实现四位一体、交融共赢、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具备生态文明性,即掌握一定的生态环保知识,具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能,拥有“真、善、美”的品质,有自觉践行生态行为的生态良心。其次,要追求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的交融和谐性,不仅要维护校园有形物质层面的生态环境,还要建设校园无形物质层面的如文化、制度、行为等的生态环境,按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校园内有形和无形层面的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

二、社会层面的生态责任

社会层面的生态责任是指当代大学生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全社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革新,营造和优化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主要包括自觉地捍卫生态正义,积极地倡导生态生活,自发地组织生态体验。社会层面的生态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的重要内核。大学生的社会层面的生态责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生态正义的捍卫者

生态正义是一种倡导公正对待和关心自然生命的价值主张,也是一种力求重建和谐公正、民主平等社会秩序的精神态度,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公平地在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或分摊生态责任”[4]。生态正义具有三重向度,即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自然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地寻求主体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衡量标准,在当今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积极地捍卫生态正义。首先,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吸收和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实现人的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统一、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其次,转变“竭泽而渔式”的行为方式,带头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做生态生活的倡导者

生态生活即绿色生活,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中的人们,在科学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体现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要求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总和”[6]。美丽中国,美在生态生活,生态是生活的灵魂。生态生活是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与绿色发展的皈依,是对粗放发展方式和过度消费模式的鄙弃。

大学生是社会的优秀群体,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积极地倡导生态生活,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公民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保方面在全社会率先树立一面引以为荣、引以为豪、引以为鉴的先进旗帜;其次,要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实践,包括影响和监督政府的环境决策和环境治理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生态活动,其目的在于发起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行动,引导全民树立绿色增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价值理念,并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全民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生态责任。

(三)做生态体验的发起者

生态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形式,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三重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圆融互摄状态下全息感受、 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开启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7]。三重生态包括了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包括水、土、动植物等自然或人工的环境要素;类生态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等之间的关系;内生态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生态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活动形式包括生态旅游、生态考察、野外生存和环保实践等。生态体验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存在和圆融互摄,把健康人格的生成与完善作为其价值追求。

大学生生态体验活动丰富,影响面大,易于倡导全社会环保氛围的构建。因此,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开展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态体验活动,无疑是培育生态人格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学习,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更好地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其次,要走出校园参与生态体验,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清洁日”“世界森林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生态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强化生态道德信念,丰富生态道德情感,磨练生态道德意志,培养生态行为习惯。

三、国家层面的生态责任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建设人类新文明形态的高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和履行自身的生态责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主要包括科学地引领生态思潮,积极地传播生态文化,坚定地维护生态安全。国家层面的生态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的最高表现,相较而言,国家层面的生态责任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凝结和延伸,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的价值与魅力。

(一)做生态思潮的引领者

“生态思潮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存在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并壮大的,是人类对防止和减轻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表现,是在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人文社科学者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出现的。”[8]生态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出现的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当代西方生态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推动着集环境保护、和平发展、女权主义等多种政治诉求于一身的多元化全球性群众运动的发展。生态思潮的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人类思想文化,以文化的视角探索生态危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研究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大学校园作为现代文化吸纳、传播的前沿阵地,无疑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同时大学生充满热情、追逐潮流,在快速接受国内外先进事物的同时,也无疑会受到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顺应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学生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引领生态思潮。首先,要看到生态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生态思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传统模式,还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也要深刻认识到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局限性,它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当代西方生态思潮虽试图对资本主义的各项制度进行修补,但并没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进而也无法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行性方案。

(二)做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生态文化“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以及生态主义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它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9]。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阶段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的文化形态,是以生态价值观为统领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主张在人类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惠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两者的互益活动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等要素。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10]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把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自身的思想深层,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首先,应积极内化和吸收科普知识、生态道德、环境法规等,提高自身生态素养;其次,大学生既是生态文化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也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生态文化。

(三)做生态安全的维护者

“生态安全是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稳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能力的评价,包括生态风险、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11]生态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核心区和先导区,生态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实施。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生态安全意识,能否担当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角色,就要看他们是否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这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形势。因此,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对我国生态形势和有关国情的认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面临严峻的生态形势,大学生要勇当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其次要关注食品安全、水安全、空气安全等百姓生活领域的安全,积极维护公民的生态权益,积极营造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安全的社会氛围。

生态是大自然的主体、人类的摇篮和生命的希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生态责任。生态责任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观念的树立、生态责任情感和行为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前到后、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生态责任变成现实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坚定信念,使其成为推动人自由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家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文明责任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