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8潘卫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以跨学科理解力發展为指向,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跨学科意识,走出“纯语文”的课堂局限,注重语文的历史理解和时代传承,引领学生主动的语言建构和表达,促进语文学科思维的提升。

【关键词】跨学科;跨学科教学;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3-0015-03

【作者简介】潘卫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江苏苏州,215211)校长,高级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1]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探索,结合当前学校正在实施的以“跨学科学习”为主题的省级课题研究和市级课程基地建设,尝试基于跨学科视域开展高中语文教学,以期能给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一些启发。

一、深度融合哲学思维,促进语文教学的思辨性表达

所谓哲学思维,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比如联系性思维、辩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矛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等。在本体思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是终极性、无限性、辩证性、超验性的形而上的思维,它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非终极性、有限性、实证性的形而下的思维;从把握对象的方式上,哲学思维是一种理性、逻辑、抽象的思维,不同于艺术与宗教的非理性、感性、形象思维。[2]

高中阶段,学写议论文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才能让所写的议论文达成“深刻透彻”的目的,是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的难题。所谓深刻透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其实就对学生的反思性思维提出了要求。例如写题为“还有下一次”的议论文,就需要运用反思性思维去辩证看待。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还有下一次”可以给人以安慰,给人以继续努力的信心,它是基于“这一次”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寄希望于“下一次”;辩证地看,“还有下一次”也会使人在自我安慰中变得安于现状。因此,审题时要学会运用哲学思维,使立意体现出思辨性,而不至于陷入片面。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哲学原理展开说理,就可以增强分析、议论的力度,使议论深刻、辩证而有新意。

学科本质上是理解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3]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的作品作教材,师生在欣赏与交流时都要使用语言沟通,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因此,深度渗透反思性思维的语文教学,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促进语文教学的思辨性表达,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关注文学的历史理解,体现文化的传承和时代引领

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2017年版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历史是了解我国历史以及相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历史和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学中应融入历史性理解,关注人物和文章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从当今走向历史,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再从历史走回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积累历史人物素材,比如苏武死不负国、不辱使命、忠于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不被威武所屈、不被富贵所惑、宁死不降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传递或者渗透民族精神。比如,《五人墓碑记》中,五位英勇牺牲的烈士大义凛然、蹈死不顾、英勇就义的高尚品格,可以延伸到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历史上的“五人”,还是当下一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

教学“诗歌鉴赏”专题时,结合历史知识往往能容易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读杜甫诗歌不了解安史之乱,就无法理解《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迥异情感;再如边塞诗歌,盛唐边塞诗与宋代边塞诗在思想内容上差别很大,盛唐时期的诗歌常被诗评家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而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从历史角度进行探究,诗歌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文史结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不能无原则、无限制地引用历史知识,尤其不能背离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引用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引用能不能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有没有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等问题。

三、引领学生跨学科表达,培育议题式创新写作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作文教学将变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不再将重点局限于语文这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强调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知识进行语言表达,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写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课堂。然而“跨学科”对于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因多种因素而被忽视或忽略。[4]教师应引领学生丰富跨学科知识的积累,借助跨学科知识创设情境,赋予学生情境化的写作任务,打破传统写作的空间界限。

笔者在教学《六国论》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与“六国论”有关的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当时的历史背景、六国的地理位置、六国的各自国力如何?秦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灭掉六国的?有关“六国”灭亡的各种学说或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你是否还有其他不同于已有观点的思考?随后,在学生充分预习和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展示、组间质疑、现场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堂研学。

在经历“热闹”的两节课后,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以“再论六国”为议题完成一篇作文,具体题目自拟。在批改作文时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既整合了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和贾谊《过秦论》的文学和文字意义上的表达,也搜集了史实材料或数据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还根据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尝试进行地缘政治方面的分析,更有从博弈论、经济学、纵横学等视角进行的考量,有小组还从那时的“六国”论及当今世界的“多国”。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这样的作文,我写得开心,感觉自己是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而不是挤牙膏”。

跨学科议题式的作文写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可感的作文教学情境,有益于触发学生写作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真实表达。整合跨学科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学生会给我们以惊喜。

四、结语

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意旨在于促进学生跨越文化的、跨越时空的,又是回归生活的、面向丰富世界的、走进情感深处的语文深度学习。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注重引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代入,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2]白芳.哲学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J].党史博采(下),2019(7):15-16,54.

[3]GARDNER H.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8:27.

[4]张铱梵.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跨学科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