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中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与实践

2020-01-18于兰平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渤海校园建设

于兰平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50)

1 高校品牌的意义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品牌反映一个集体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学角度上,品牌具有广告效应、聚合效应、带动效应和衍生效应。在社会学角度上,品牌是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大众中积淀形成的功能、价值取向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认同。品牌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商品,品牌的范畴扩大到服务领域,如教育品牌、高校品牌等。高校品牌是指某一大学的性质、历史、名称、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是目标受众对这一高校产生的清晰、明确的印象以及美好的联想。一所高校品牌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有力标识,更是这所高校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表现。高校品牌的核心在于它的个性化、独特性以及创新性。高校品牌也包括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为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平台,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随着“双高计划”的立项建设单位的公布,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是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之后,面对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挑战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能够建成高水平,其独特的学校品牌是重要支撑,将成为学校是否能在“双高计划”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标的。推动中国高职学校向中国高职品牌学校转变,是“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建设“双高校”,形成“渤海品牌”

2.1 瞄准目标定位,打造“渤海品牌”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多年来紧紧围绕天津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主动在教育领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坚持“立足化工、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化工为主,相关多元,多业态发展”的道路,在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打造行业办学特色、深化产学研结合、坚持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狠下功夫,实施“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依法治校、开放办校”五大发展战略。领导班子瞄准目标定位,分工负责、领衔打造“渤海品牌”,建立常态化的品牌建设机制体制。

2.2 凝练办学特色,谋划“渤海品牌”

基于“双高计划”建设内涵,瞄准目标和战略定位,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联系学院实际,谋划并实施“八大品牌建设”,即: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打造政治挂帅的“渤海党建品牌”;以天津市人民政府确立“做实做强泰国鲁班工坊,并作为中国境外首席基地,发挥旗舰与标杆作用”为契机,打造“渤海国际化品牌”;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以“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和“五业联动”运营创新体制为驱动,打造“渤海化工职教集团品牌”;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德技并修”和“创新竞技”为方向,打造“渤海大赛品牌”;以传承百年化工文化,培育“范旭东、侯德榜新时代传人”为精神,打造“渤海文化育人品牌”;以全面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和“智慧服务”为载体,打造“渤海教育信息化品牌”;以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为目标,打造“渤海生态文明校园品牌”;以全面普及推广应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为技能人才培养重要途径,打造“渤海EPIP品牌”。通过品牌的研究、建设、实践、凝练,逐步塑造“渤海品牌”系列名片。

2.3 立足高水平建设,发挥“渤海品牌”引领作用

学院以获批“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京津冀区域高端产业和现代化工产业高端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率先发展优质专业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以党建为统领,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打造绿色化工、平安化工、智能化工,以环境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个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专业群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内部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校园建设、信息化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品牌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学院发展提供持续不竭动力。

3 建设“双高校”,塑造“渤海品牌”系列

3.1 以党建为引领,塑造“渤海党建品牌”

⑴实施以“党建领航”为战略的高水平机制体制保障

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引领专业群发展的主线,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选拔创新、财务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以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党建的引领效能为目标,有力引导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各项业务工作。

⑵构筑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以“三全育人”协同“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路径落实“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强思政、保基础、优专业、厚技能”上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开展“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教育淬炼计划”等五大攻坚计划。

⑶落实以“组织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的高水平组织制度堡垒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委科学决策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政治引领和人才培养,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培养。实施“六大红色工程”,强化组织力提升,做到“七个有力”,即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三篇文章,培养造就“双带头人”。实施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⑷打造以“德育量化”为重点的高水平政德师德学生品德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干部政德、教师师德、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完善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将师德教育和考核纳入教师管理全过程,开展典型宣传和诚信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专题培训,提升师德境界,强化责任担当。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在师生中开展“德育量化”,研究制定“干部政德、教师师德、学生品德”的德育量化指标体系,持续考核。

3.2 以“鲁班工坊”为桥梁,塑造“渤海国际化品牌”

⑴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

依托“鲁班工坊”国际论坛,发挥学院作为“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秘书处单位的作用,研究、建立“鲁班工坊”建设管理机制,运行考核机制和监测评价机制;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团队,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装备标准、教学模式标准,保证“鲁班工坊”的健康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渤海机制”和“渤海模式”。

⑵深耕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

针对泰国“鲁班工坊”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国际专业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中资企业合作,共同出版国际化专业教材、开展空中课堂资源开发建设,涵盖数控、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物联网、商科、环保等6个国际化专业,使泰国“鲁班工坊”建设成为专业设置齐全、教学理念先进、技术装备精良、功能辐射东盟多国的优质境外办学项目。

⑶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努力提高学历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招生数量

依托泰国“鲁班工坊”的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模式——EPIP教学模式、先进教学装备——中国技能大赛装备、先进合作中资企业——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化集团”)和天津圣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泰国“鲁班工坊”相关国际化专业资源。拓宽留学生招生国别,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的留华同学会、丝路孔院等机构开展合作。

⑷建设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互访

近期,学院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以此契机,紧贴智能制造,建设“渤海之友”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扩大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在短期培训、交流互访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双向流动,构建多类型、多途径学生交流交换体系。发挥“鲁班工坊”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组成部分的作用,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现代技能培训项目,与山东省滕州市鲁班纪念馆共建外国留学生体验基地,每年邀请东盟国家留学生前往基地参观、体验。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境内外讲座,聘请天津市牌匾雕刻大师设立“非遗工作室”,弘扬鲁班工匠精神。

⑸产教协同育人,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依托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渤化集团、天津圣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行业优势,将新能源汽车和“729”的运动器材运用在“鲁班工坊”境外合作院校,建设创意体验中心。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玲珑国际轮胎(泰国)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国大城省共同设立培训中心,培养熟知、掌握中国装备、技术的境外技术技能人才,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助推中资企业“走出去”。

3.3 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塑造“渤海化工职教集团品牌”

⑴创新校企合作运行与保障机制,实现产教融合新格局

学院依托天津渤化集团的行业优势,把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企业真实生产线,真实情景、真实技术引进教学,实现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五业联动”机制。紧贴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做精化工类专业、做强制造类专业、做大服务类专业、做优信息类专业。

⑵实施“双栖制”师资队伍建设,打破职教师资瓶颈

“双栖制”队伍建设工程是实现师资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地整合与利用职教集团和社会资源,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聘用国内外、校内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实现教师和师傅的深度融合,壮大学院师资队伍,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⑶实施“双证书”融合,“双主体”办学与评价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办学,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导师”育人,学校与企业的“双主导”人才培养标准、工学“双交替”教学模式,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习以及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评价。

⑷实施“1+X”证书制度,实现有机衔接和融合

建立京津冀教培联盟,建立配套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课程金课、智慧课堂,实现“1”和“X”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分制,畅通分类人才培养通道。以化工虚拟仿真工厂实训平台为载体,实现化工类教学资源与实训资源的整合升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化工工业信息化创研实训基地,构建智能化工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为落实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持。

3.4 以工匠精神为灵魂,塑造“渤海大赛品牌”

⑴以学生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入推进学院教学改革

将百年化工“永久黄”所凝聚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个领域,突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赛场上,选手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过硬的技能理论知识,都是技能比赛上的能工巧匠。赛场外,一群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⑵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竞技对接岗位技能

秉承“竞技对接岗位技能”的办赛理念,把竞赛标准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实施“竞赛赛项设计”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竞赛考核项目”对接“产业尖端技术”、“竞赛经验成果”对接“教学水平提升”、“竞技导师培养”对接“教学团队成长”等多项工作举措。形成了一种在“竞赛中争先、在竞赛中创优”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参与技能大赛、承办技能大赛、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实现了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对接。

⑶以大赛成果转化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积极总结技能大赛经验,及时研究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工作,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⑷以成才行动计划为载体,营造人人都能出彩的氛围

在学生中积极引导“一生一能一出彩”的成才行动计划,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的成长氛围。学院连续9届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工业分析检验大赛团体一等奖,尤其在近5年连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高职组第一名,以骄人成绩实现“五连冠”。

3.5 以百年化工为传承,塑造“渤海文化育人品牌”

⑴构建渤海特色文化理念及体系

以“党建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百年化工文化”为底蕴,以“班墨匠心文化”为引擎,构建渤海特色文化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充分利用行业办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培养“范旭东、侯德榜新时代传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吸取了企业文化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渗透在“八大品牌”建设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学院文化建设理念及体系。

⑵完善渤海特色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

加强制度建设,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体制。党政齐抓共管,建立健全了学校、二级学院两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学院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育人环境、管理服务的全方位;把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师生的教育活动和人文活动的全员参与。同时做到“四有”,即:每五年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每年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点、每年有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每年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考核评比。

⑶创新渤海特色文化育人特色

开展“安教乐道”,促进学院“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考风”五风建设。加强创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现寓教于乐。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建文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校园文化育人特色。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对科技社团和文化社团的指导,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为校园带来鲜活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和企业文化。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行动,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去调研,到国家贫困地区去志愿服务,到海外学习拓展基地友好交流。

3.6 以“智慧校园”为载体,塑造“渤海教育信息化品牌”

⑴加强各类信息的智能采集、全面汇集和融通整合

以构建“校园大数据与内部控制治理诊断平台”为载体,推动大资源、大数据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打破传统业务系统功能相对单一的建设思维,以服务实战化教学与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各类型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利用为导向,加强校园内各类信息的智能采集、全面汇集和融通整合,构建汇集各类管理和教学数据的校园大数据中心,积极推进平台在教育教学、平安校园、管理决策、生活服务中的综合性应用。

⑵推动大数据与教学实训的深度融合

以推进各专业教学实训系统建设与大数据应用为契机,推动大数据与教学实训的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学院教学实训系统与教学资源大数据建设,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化工专业特色鲜明、数据共享为主的实训系统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化工专业的数字化微课程、慕课程、专业案例库资源,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学生多形式学习。

⑶推进业务系统的移动化改造

以“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助力管理服务的再提升。建设“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旨在实现校园事务的一站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腿,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业务系统的移动化改造,并统一接入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大厅以及钉钉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一站式访问。

⑷确保基础设施设备有力支撑智慧校园建设

实施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奠定信息化基石。建设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与管理类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校园网、视频监控网、一卡通网等网络的多网融合互通。统筹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服务计算、存储节点性能,搭建大数据基础分析平台、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确保硬件设施设备有力支撑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实施。

3.7 以和谐校园为目标,塑造“渤海生态文明校园品牌”

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以和谐校园为根本,以平安校园为基础,以美丽校园为载体,师生动员,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打造生态文明校园,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⑵实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

以每年春季植树节和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契机,实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创建整体靓丽、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不断美化“一线一物一馆一中心”的校园风景线。

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不断推进节约型校园、循环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行为、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校园空气质量全面监控的大气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实现全天候监控校园空气质量。

3.8 全面推广应用先进教学模式,塑造“渤海EPIP品牌”

⑴师生共同实施EPIP任务

把“EPIP”教学模式普及应用到各类专业、课堂、社团的教学活动。快乐的学习总是高效的学习,通过“EPIP”的应用,增强教师在各项工程教学方面的设计能力,学生提高在工程学习方面的技术能力,师生在教与学的工程实践中共同培育创新思维、协作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EPIP”的应用,把抽象的繁多技术以泛在的工程模型(或模拟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⑵拓展EPIP体验中心功能

进一步拓展学院EPIP体验中心功能,深化信息类、机电类、化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校内外的EPIP导师团队,创新课程体系,开发拓展更加广泛的EPIP应用领域,真正使教育教学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EPIP的应用中“传道、受业、解惑”。

⑶打造EPIP国际教育联盟

推广EPIP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国先进教学理念与世界共享。学院作为EPIP国际教育联盟发起和推广单位,将打造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国际教育联盟、EPIP教学研究中心、中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三大高端平台,承办EPIP国际教育联盟论坛、推广EPIP教学模式在泰国“鲁班工坊”境内、境外院校的应用,将中国优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EPIP)在海外落地生根,与世界共享。

4 关于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打造品牌,凝练特色,跻身一流,追求梦想是学院的建设方向,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需要品牌的支撑。当然学院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八大品牌”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只有统筹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向,才能同行并进实现美好梦想。

猜你喜欢

渤海校园建设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